lundi, mars 03, 2008

一探龐畢度中心未來營運策略 (The so-called utopia of the centre beaubourg)

「超越自我挶限、突破公權力規範、抗拒崇尚權勢的渴望均是摧毀約束你我之階級關係的必要手段,否則歷史將會重演,一切又會捲土重來。」
節錄自阿爾伯.米斯特(Albert Meister)《龐畢度中心式的烏托邦(The so-called utopia of the centre beaubourg)》

瑞士藝術家路卡.佛瑞(Luca Frai)於去年出了一本名為《龐畢度中心式的烏托邦-改編版(The so-called utopia of the centre beaubourg - An interpretation)》的小說,靈感來自同瑞士籍的社會學家阿爾伯.米斯特的同文小說《龐畢度中心式的烏托邦》。兩部小說均藉七十年代龐畢度中心正式開工、成立、開幕,引發各方人士觀注並批判的背景下,作者想像在那驚世駭俗的水管建築物近八十幾層的地下世界(underground centre)中聚集了來自各界、各方領域、各種信念的不同團體,形成一種近烏托邦世界,並推崇一種無政府式(anarchic)的社會集會自治狀態。基本上,這本小說與龐畢度中心成立至今三十年的歷史並無太大關係,然文句之間散發出的「開創性」理念與「多元」的觀點,事實上還相當契合龐畢度中心創辦初期所代表的形象;除此之外,這本小說的標題更是饒富興趣,並提供我們一探龐畢度中心未來發展方針與策略的藉口。


龐畢度梅茨分館南面圖(The Centre Pompidou-Metz, south view)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Artefactory




前言
源自法國總統龐畢度先生的意願與遺願(喬治.龐畢度死於1974年),於1977年正式開幕的法國國立喬治龐畢度文化與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在去年共吸引了超過五百萬以上的參觀人次。今天人稱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或波堡(Beaubourg)的這個世界級藝術中心共由位於二、三樓的國家公共資訊圖書館(Bpi)、四、五樓的常設典藏展(Collections)(共佔約10600平方公尺)、位於一樓的臨時展場:南藝廊(Galerie Sud)、315展場(Espace 315)(共佔約1500平方公尺)與六樓的一、二號展場(Galerie 1 & 2)(共佔約3200平方公尺)、以及電影廳、劇院、辦公室與停車場所組成,總館面積達十萬五千平方公尺。至今擁有超過59,000件典藏作品,然近一萬平方公尺的常設展場每次卻只能展出約1300件作品左右,雖然該館每年出借的作品也超過約5000件以上,然這些數據加起來最終也只佔整典藏的九分之一罷了,因此多數作品均常年保存在典藏庫中不見天日,著實相當可惜。
也就是基於這樣的問題,再配合法國政府數年來極力推動的中央分權政策(decentralization),而誕生了興建分館的想法,並自去年歡慶三十週年慶之際啟動一系列內部空間重整與對外擴建等中長期重大發展計畫。這些計畫除試圖解決典藏作品過多,展場空間不足的問題之外,並還朝向加強企業贊助的合作模式,以解決整體營運資金不足等的問題。

龐畢度梅茨分館鳥視圖(The Centre Pompidou-Metz, view from above)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Artefactory


一、龐畢度梅茨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
位於法國東北部,與新藝術(Art Nouveau)發源地南錫城(Nancy)共為洛林省(Lorraine)的首都,梅茨大都會市(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Metz Métropole)共有約二十三萬的人口,不但是法國東北大城之一,距比利時、盧森堡與德國邊境不遠,再加上去年因為東部高速鐵路(TGV Est)的開通,今天轉眼間也成為法國與上述各國交往的重要節點之一。
過去曾因世界大戰的關係而受德國占領,直至戰後才回歸法國,該市長久以來主要以工業經濟發展為主。雖近年來該市因工業衰弱、失業人口增加,經濟活動受到部份影響,可是因為地理上的優勢,還有長年以來以經濟活動為主所累積的雄厚資金背景,該市近年來也開始積極尋求經濟結構轉型,並期透過大型的文化建設計畫來發展觀光事業。再加上在2000年初,當龐畢度中心尋覓分館定點之際,當時任職法國文化部長的尚賈克.亞里亞岡(Jean-Jacques Aillagon),其原籍正是梅茨人。雖然尚賈克於2002年下台後轉戰民間擔任皮諾威尼斯葛拉希美術館(Palazzo Grassi)館長,並在去年回國任職國立凡爾賽史蹟園區執行長,然上述種種的原因最終均與梅茨市得以脫穎而出,雀屏中選,成為該中心第一分館的所在地有著決定性的關係。

龐畢度梅茨分館模型(The winning project, Ban-De Gastines-Gumuchdjian)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Perspective: Didier Ghislain


建築特色
該計畫於2003年正式簽訂,2006年正式開工,主要工程費用大部份均由梅茨市政府所負擔。而建築物與內部設計則透過國際公開徵試的競選模式挑上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與法國建築師尚德.賈斯汀(Jean de Gastines)的方案。
總面積達10000平方公尺,其中數個不同大小的展覽空間將佔一半,而另一半的面積則將用於其它如辦公室、教育活動廳...等空間。建築物本身主要由三個長條型約80公尺的空間交錯疊起,乍看之下令人聯想到貨櫃式的展場建築設計,然非以環繞方形主體為主,坂茂的設計除了讓建築物本身具有多角型的外貌與視野之外,並將重點放在那看似有如浮雲狀、靈感源自亞洲傳統的中式竹編圓帽的屋頂設計,該部份也是坂茂在此一計畫中最令人讚嘆的元素。


龐畢度梅茨分館屋頂結構研究圖(Roof structure study)©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如果展場兩端完全透明的落地窗設計得以引入大量的光源,並得以讓旅客從內望外一觀梅茨市市容;然整體用大型木材,外覆防水布的動感屋頂設計則試圖挑戰高度精密的建材實驗與設計,並讓位於一樓挑高近77公尺的主廳、服務櫃台、書局與餐廳得以大量依賴自然光的照明以節省能源。


龐畢度梅茨分館大廳設計圖(The Centre Pompidou-Metz, interior view from forum, pre-project)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Artefactory


將以典藏展為主
原訂年底開幕,今天因工程落後的原因,目前已確定延至2009年才會正式完工。梅茨分館將不具典藏或保存的功能,未來的營運重點主要在展出許多龐畢度中心既有的大型典藏作品,如畢卡索為芭蕾舞劇所完成的大型油畫作品《遊行(Parade)》(8 x 14公尺)...等;換句話說,該分館未來的展覽內容與規劃將還是由巴黎本館現有的典藏專業人員所主導。每檔常設展的換展年限目前預定最長為兩年,並另外將會搭配每年數場的小型臨時展。

龐畢度梅茨分館主廳設計圖(The Centre Pompidou-Metz, view inside the main nave, project, 2006)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Artefactory

正牆面可見由畢卡索為薩提(Eric Satie)所創作的芭蕾舞劇《遊行(Parade)》設計的舞台設計草圖。


此外,該館並宣稱除了遵行將國家級典藏作品輸出首都、進入外省的文化政策初衷,讓全體法國人均得以親眼見識國家級藝術作品之外;並將積極與當地教育單位合作,大力推動美術教育活動,正如該館未來館長羅宏.勒祊(Laurent Le Bon)所言:「透過提供大眾親眼目睹藝術真品的機會、大力推動藝術教育的策略、以及多元化的展演計畫,龐畢度梅茨分館成功的地方將會是其介於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的定位與功能。」


坂茂建築所位於龐畢度中心屋頂上的臨時工作室內景(Shigeru Ban’s temporary studio, PTS: papier Temporary Studio)© Didier Boy de la Tour


二、龐畢度阿爾瑪展演中心(Centre Pompidou - Alma)
此一計畫從三年前開始籌備,由前法國總統席哈克於龐畢度中心三十年慶(2007年)的晚會上正式公開承諾,龐畢度中心未來除了將於明年開幕的梅茨分館之外,還將接手巴黎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Palais de Tokyo - Site de création contemporaine)的地下室,近13000平方公尺的荒廢用地,成立一佔地約9000平方公尺,只以當代藝術為主的全新展演空間,以分攤龐畢度中心已不敷所需的臨時展展演空間,命名為「龐畢度阿爾瑪展演中心」,預訂將於2010年正式改裝完工,對外開放。



現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的大門
photo: ÉCRAN VOILÉ



朝個展(monograph)規劃為主
目前得知光是空間改造預算就將耗資三千五百萬歐元(約十七億新台幣),除了會產生四間展覽室,分別以造型藝術與設計為主,另外也會闢建四間電影放映室,分別規劃一系列多媒體類、實驗電影類與錄像類的影像作品。因就距龐畢度本館不遠,目前確認該區的策展與展演內容暫時還是會由館內典藏專員與工作人員來規劃,然展出方向則會與目前的東京宮當代創藝中心有所區別,以已經具有相當展覽經歷與國際聲望的當代藝術家(至少需有十年的創作歷程)為主。該分館館長凱瑟琳.葛妮葉(Catherine Grenier)對本刊表示:「該空間的策展方向除了以個展形式為主,並同時也會與原東京宮的展覽內容有所區隔,以避免館與館之間的惡性競爭。」



未來龐畢度阿爾瑪展演中心的建築物外景(現東京宮的後半部)
photo: ÉCRAN VOILÉ



與現存文化機構合作

距阿爾瑪橋(Pont de l’Alma)不遠,位於巴黎人口中高級住宅區的十六區,該區現今除了有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之外,不遠還有時尚美術館,建築暨古蹟館,奇美亞洲美術館、以及位於塞納河另一端的布朗利碼頭美術館...。這個現狀或許正是本案自對外公開以來常受人質疑的一點,質問本區還需多加一間展演中心嗎?
然該分館館長凱瑟琳.葛妮葉卻認為外界的質疑是多慮的,除了展示內容的規畫會有所不同之外,該中心還將朝向與現存美術館相互合作的模式來努力。她首先提到:「我們已經主動與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和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聯絡,研究三館聯票的可能性。而且,未來三館開館的時間也會採時段交錯的模式來進行。譬如說當代創意中心自開幕以來開創開館時間至半夜十二點的先例,阿爾瑪展演中心與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則會保有一般美術館的營運模式,開到晚上八點閉館,就這點來看,我們之間是相輔相成。...而就展出內容來看,當代創意中心主要以新興年青藝術家的創作與展覽為主,這也是它成立的目地;而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雖然有ARC空間(當代藝術空間),可是最主要還是以現代藝術為主;然阿爾瑪展演中心期望推出的藝術展其實正好是介於這兩個世代,所謂『中堅份子』的藝術家,我想對觀眾而言,區隔應該是很明顯的。」


目前荒廢的建築物內部空間(interior view, 2007)
photo: Georges Meguerditchian



相應本案的進行,龐畢度中心目前並已決定將位於一樓的南藝廊與315空間轉型成為當代跨領域藝術創作的展場,並對外宣佈籌劃第一屆龐畢度跨領域創意藝術節(Festival pluridisciplinaire),目前該中心已經邀請法國文化部造型藝術組組長伯納.布里斯藤(Bernard Blistène)擔任該藝術節的藝術總監,預計於2009年春天推出。


目前荒廢的建築物內部空間(interior view, 2007)
photo: Georges Meguerditchian



上海計畫停擺

在提到成立梅茨分館、新展演空間的計畫,以及其它美術館如羅浮宮的朗斯分館(Lens)以及阿布達比分館,回應本刊提出的問題:蓋分館是當今美術館營運的潮流嗎?凱瑟琳.葛妮葉回答到:「或許對某些外國美術館機構來說是這樣的!然我認為龐畢度中心今天的計畫與其本身的歷史與發展息息相關,在面對本館展覽空間逐漸不足的現狀,擴建分館的做法絕對不是草率下的決定。」
而雖然有梅茨分館與阿爾瑪展演中心的擴建計畫,可是龐畢度中心日前則對外宣稱上海分館計畫有了變數,該主席於一月二十二日在法國自由報(Libération)中提到:「...計畫停頓的關係在於我們一方面發現當初合作的上海單位並無法達成我們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發現北京政府似忽對本案的了解有限,因此浮現出一些法規相關難解的難題。然而,我們並沒有完全放棄此一計畫,目前我們已經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單位取得聯繫,研究入主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可能性。」


目前荒廢的建築物內部空間(interior view, 2007)
photo: Georges Meguerditchian



後語
在面對著那當年驚世駭俗,至今反而獨豎一格的水管建築風格;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龐畢度中心這個法國人自豪的成功範例事實上與該計畫當初得以成立與創建的幕後推手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我們耳中彷彿還依稀聽到他說到:「我衷心期望巴黎市可以擁有一個文化中心,就像美國的成功案例;它將同時是一間美術館,也是一間創意中心;在其中造形藝術與音樂、電影、書籍、視聽研究等相關領域相互影響、互依共存...。我承認這一切將所費不貲。可是長遠來看,那畢竟只是政府預算中的滄海一粟,可是如果目標達成了,那將會是前所未見的成就」-《世界報(Le Monde)》記者賈克.米歇爾(Jacques Michel)專訪喬治.龐畢度總統,1972年10月17日

Artbar:
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
www.centrepompidou.fr/

龐畢度梅茨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
www.centrepompidou-metz.fr/
梅茨分館將具約佔5000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外加一間可容納144人次的視廳室、一間可容納200人次的多功能展演廳(可舉辦電影節或戲劇表演活動)、書局、餐廳以及露天咖啡廳。

梅茨大都會市(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Metz Métropole)
www.mairie-metz.fr/

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Palais de Tokyo - Site de création contemporaine)
www.palaisdetokyo.com/

samedi, mars 01, 2008

極端的幻象 Extreme illusion

「假設你說些平凡的字句,如『cellar door』,但我卻可能聯想到『Selador』一詞;如此這般,這個字眼所代表的某種特質、某種情境則開始漸漸浮現...。」
轉載自英國記者比爾.凱特(Bill Cater)與作家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的採訪內容-電郵報(Telegraph)2001年12月4日

〈扭曲的空間 Distorsion de l'espace〉 展室一景
東京宮2008年《地窖之門》-羅瑞斯.葛雷歐個展
Courtesy Loris Gréaud et Yvon Lambert Paris, New York.
攝影:Pierre Dumont


英國知名文學家,《魔戒三部曲(Lord of the Rings)》的作者托爾金曾經寫到「許多英語系國家的人民...應該都會承認『cellar door』是個『優美(beautiful)』的字句,尤其是當你不去思考它的拼音與所代表的意義。這個字眼甚至比『Sky』還優美,...這個字眼洋溢著凝觀形式與意義交織的聯想愉悅。」而二月中於東京宮所推出的個展,該館面達四千平方公尺的展場首次整體開放給一個年僅三十歲不到的年輕藝術家,羅瑞斯.葛雷歐(Loris Gréaud)為本展所取的名稱正好就是《地窖之門(Cellar Door)》。該展在開幕之際曾引發了各方批判的聲音,質問一個具有國際聲望的藝術中心將整體展場交給年僅三十歲不到的藝術家是否是正確的決定?到底年紀是不是問題?...等。

科幻小說式的展覽脈絡(Science Fiction like schema)
出生於1979年,現僅29歲的羅瑞斯.葛雷歐曾就讀過巴黎音樂學院,然在被學校開除之後,轉而就讀Cergy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其創作涵蓋音樂(聲音)、裝置、錄像...等跨媒材的形式。我們在一進入《地窖之門》整體陰暗的展場中,首當其衝的是一間〈錄音工作室(Studio)〉,透過三方透明的隔音窗,我們看到一個似是DJ的男子,時而雙手忙碌地操作著面前的控音板,時而轉頭觀看擺放一旁的電腦螢幕,毫不再意我們這些隔離在外的觀眾,專注在他「封閉」的音樂世界中。而該區起凸不平的天花板則是藝術家兩年前在近四尺深的地下中施放煙火,當初煙火爆炸後所形成的地面痕跡,藝術家在此將之以聚氨酯形塑之後植入東京宮的天花板上。

〈錄音工作室(Studio)〉展室一景
東京宮2008年《地窖之門》-羅瑞斯.葛雷歐個展
Courtesy Loris Gréaud et Yvon Lambert Paris, New York.
攝影:Frederic Chastanier


而就在這象徵著「殘址」的作品右方,一間小型展場空間中展出的是一件由日光燈管接續起來如群聚的光樹叢,但也如其名〈扭曲的空間(Distorsion de l’espace)〉,一個由氫氣結構體切割出的封閉空間。這件亮到近看會讓人睜不開眼的作品弔詭地呼應著另一件同樣是由日光燈管所組成,號稱將燈管中的氫氣用丙烷所代替,在電流接通下將會整體爆炸的一件不會發光,也「不能」發光的作品,名為〈會爆炸的日光燈管(Tubes néons explosifs)〉。
而就在這隱射著威脅與危機的雕塑品前,一整體看似相當具「插圖」風格的黑色樹林覆蓋了整個展場的後半部,其中懸掛著一顆如月亮般發出白光的巨型氣球,這件作品應該是本展中最具浪漫情懷、也最引人入勝的一景。只是這個看來相當浪漫的人工樹林聳動的標題提醒我們它們代表的危險性,其覆蓋的黑色火藥粉正是這片〈覆蓋著火藥粉的樹林(Foret d’arbres en poudre a canon)〉的外觀看來相當焦黑的原因所在。
在這一系列基本上相當具「觀念性」、「裝飾性」的裝置作品中,我們還須提到本展展出的各件錄像作品。第一件是一間播放著過期電影膠片的電影室,名為〈過期的小說(Fiction périmée)〉,然而我們只能透過一個特意設計的小方孔一窺到封閉的、空蕩蕩的電影室一角。第二件則是一部你我永遠看不到的〈空幻電影(Film pour le vide)〉,該片只有在當沒人走進展場時才會自行啟動,否則呈現在你我眼前的只是一片停滯不動的投影白光。另一件作品則是一面面重點式散佈在展場中的液晶螢幕,名為〈時空的裂痕(Faille spatio-temporelle)〉,這些螢幕隨著從錄音室中傳出,由DJ控制的一種音律緩慢地由暗到亮閃爍著,尤如展場走道間的導光燈般,緩緩地指引著我們觀展的腳步。

〈覆蓋著火藥粉的樹林 Foret d'arbres en poudre a canon〉展室一景
東京宮2008年《地窖之門》-羅瑞斯.葛雷歐個展
Courtesy Loris Gréaud et Yvon Lambert Paris, New York.
攝影:Frédéric Chastanier


「似曾相識(deja vu)」的夢靨
在伴隨本展所出刊的東京宮季刊(Palais / 05)中,一篇由Géradine Fabre所撰,名為「似曾相識」的專文則呼應著可能是本展中最成熟也最成功,名為〈現實的替身(Substitution du réel)〉的空間作品。我們一進入該室中,首當其衝的是一件看似有如蟲蛹狀般,立於展覽室中的半透明式雕塑品,大小不同的蟲蛹中並鑲嵌著一個個圓型狀的黑色擴音器,流洩著一股虛幻的樂音。而在牆面上則掛著一張張如攝影般的寫實畫作,七張油畫基本上呈現出的都是同一個場景,只是隨著畫面上天花板日光燈的變化,每張畫之間的色調也有著微妙的變化。然這件作品令人震撼的部份並不在於這些畫作或是雕塑品本身,而是在觀者繼續往前走去一出展場轉角後,同等實體比例的空間、燈光與樂音剎那之間赤裸裸地呈現在你我眼前,一場就虛避實的策略就如時空倒轉,也像惡夢再現般地令人不安。

〈現實的替身 Substitution du réel〉展室一景
東京宮2008年《地窖之門》-羅瑞斯.葛雷歐個展
Courtesy Loris Gréaud et Yvon Lambert Paris, New York.
攝影:Olivier Pasqual


雲煙過眼之感
即便法國藝術史學家巴斯卡.盧騷(Pascal Rousseau)用了相當具科學與歷史眼光的論述,從心理學、腦波學、心電感應理論到電音波學(électro-acoustique)等多方論點來解讀《地窖之門》一展中隱誨的創作意念與企圖,試圖為本展引入一絲科學性的學術色彩。然我們卻還是難以無視本展中過於「感官」、「神秘」、甚或「情緒」主導的觀展印象。如果藝術家曾經研習過音樂的學術背景讓人可以體會音樂元素在其創作中重要的地位,而事實上音樂相對於現代主義中「抽象繪畫(abstraction)」的源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地窖之門》一展最終相當「曖昧弔詭」,過於重視「情境音樂」式氛圍,加上特意用「密語」訴說一連串隱誨的故事,讓人「聽等於沒聽」;而虛裊的「幻象」與意識流式的「殘象」也讓人「看等於沒看」,整體有如雲煙過眼,雖印象深刻卻不知所云。

紅宅基金會《甜蜜香氣(süBer duft)》 -Gregor Schneider 個展一景
攝影:Marc Domage


極端的幻象 Extreme illusion
而羅瑞斯.葛雷歐的《地窖之門》一展帶來的失望正好呼應著另一由紅宅基金會(Maison Rouge Fondation)所推出的,德國藝術家葛雷果.史耐德(Gregor Schneider)的個展:《甜蜜香氣(süBer duft)〉。如果這位曾代表德國參加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並於該年得到金獅獎的當紅藝術家近年來的作品所引發的爭議不少,如去年於漢堡美術館展出的〈Cube Hambourg 2007》一作。該藝術家這次所推出的單件作品卻沒有其知名的〈Haus u r〉來的感動。《甜蜜香氣》一展基本上由五個獨立空間共同組合而成,一如以往,史耐德喜歡限制入場觀展的人數,對藝術家來說,要欣賞他的作品最好不要相約結伴,這樣才可以感受到作品散發出的孤寂與隔離感。的確,在一步入管線外露的窄廊,其中粗糙的磚牆、微弱的黃色燈泡、令人感到窒息的空間在在喚起〈Haus u r〉一作中的部份細節,也令人聯想到御宅族(Otaku)那種神經質般的封閉世界。然當我們隨之穿越過一個個「令人感到滯息」、「亮到睜不開眼」、「室溫過高」、「室溫過低」、「雙手不見五指」的獨立空間後,我們很快意識到這次藝術家要我們經歷的是一連串挑戰「五感」的空間體驗,就如《地窖之門》一般,兩位藝術家均嘗試透過「環境(空間)的改造」來「刺激感官」,進而誘發「心理上微妙變化」。

紅宅基金會《甜蜜香氣(süBer duft)》 -Gregor Schneider 個展一景
攝影:Marc Domage


然即便這樣的體驗相當值得,可是羅瑞斯.葛雷歐過於強調視覺設計的表象與試圖玩弄觀念論述的嫌疑;葛雷果.史耐德整體上過於制式、且非創新的成果,兩展的問題似忽在我們走出展場之後乍然浮現:這些藝術家刻意創造出的人工情境最終無法穿越展場實體的挶限,令人有如經歷過「極端幻象」,幻影突然消失後空無一物,感觸上無以後繼,因此一種沉重的空虛感(empty)也猶然而生。

紅宅基金會《人性節奏(mortal cadencia)》 -Pilar Albarracin 個展一景
攝影:Marc Domage


《人性節奏(mortal cadencia)》
相對於此,紅宅基金會同時推出的西班牙女性主義表演藝術家琵拉.阿爾帕娜辛(Pilar Albarracin)的個展反而清新脫俗,如用西班牙女伶的多彩舞衣群擺覆蓋著整個天花板的裝置作品〈天花板獻禮(Techo de ofrendas)〉,有著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卻不俗套。又或者一系列以自己為主角所完成的表演錄像作品,如在名為〈點狀(lunares)〉的這件作品中,琵拉化身為卡門狀的熱情女伶,就在樂聲響起之際,上演的卻不是一段熱舞,而是藝術家用縫針在身上不同的地點撮刺,讓流出的血液染紅白色舞衣的過程。該作品名稱除了呼應舞衣上浮現的血紅點狀色塊之外,lunares一詞在西班牙文中也意指西班牙女性審美標準的美人痣,除諷刺陳腐的意象(cliché),並批判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

紅宅基金會《人性節奏(mortal cadencia)》 -Pilar Albarracin 個展一景
攝影:Marc Domage


琵拉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作品還有深具政治意涵的〈演歌禁令(Prohibido el Cante)〉一作。該片以佛朗哥獨裁政權時代,政府禁止人民演唱佛拉明哥舞曲(flamenco)的歷史背景為出發點,藝術家在片中動容的表情、忘我的表現、高亢的歌聲毫無保留地表達出她身為女性、身為西班牙人、身為藝術家的自豪、自覺與自省,具令人動容的悸動。

Artbar:
《地窖之門(Cellar Door)》-羅瑞斯.葛雷歐(Loris Gréaud)個展
展場:法國東京宮當代藝術中心 Palais de Tokyo
展期:2月14日至4月27日
網站:www.palaisdetokyo.com
Celador糖果網站:www.a-taste-of-illusion.com


觀者在展場中還可以從展場中的自動販賣機買到由藝術家設計,一種色彩繽紛卻毫無味道的 Celador 糖果,售價二歐元。
東京宮2008年《地窖之門》-羅瑞斯.葛雷歐個展
Courtesy:Celador糖果網站



《甜蜜香氣(süBer duft)》-葛雷果.史耐德(Gregor Schneider)個展
《人性節奏(mortal cadencia)》-琵拉.阿爾帕娜辛(Pilar Albarracin)個展
展場:法國紅宅基金會 Maison Rouge Fondation
展期:2月22日至5月18日
網站:www.lamaisonrou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