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mai 11, 2008

創造奇景(Monumental making)

〈巨觀奇景(Monumenta)〉系列展是法國文化部自去年起,假大皇宮(Grand Palais)寬敞明亮的空間年度邀請一位國際知名藝術家所推出的個展活動。繼2007年德國知名畫家基佛(Anslem Kiefer),前明年2009法國藝術家波東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今年則是美國知名雕塑家理查.賽拉(Richard Serra)受法國文化部之邀推出新作。

《柱基(Plinths)》,1967
裝置,橡膠製物件,光纖,藍色霓光燈,轉壓器
2,37 x 0,17 m / 2 m(霓光燈的長度)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All rights reserved
photo: ÉCRAN VOILÉ


1939年出生於舊金山,隸屬於〈反形式(Anti-Form)〉創作流派的一員,賽拉40年來的創作生涯自60年代中期起完成一系列質疑藝術作品的媒材、形式、與空間的雕塑作品,如目前正在龐畢度中心典藏展中展出的《柱基(Plinths)》一作。完成於1967年,該作品主要由橡膠材質(caoutchouc)與霓光燈裝置所組成,同時佔據了牆面與地面,藝術家似忽透過這樣的組合試圖回應繪畫(平面)與雕塑(立體)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五個獨立的橡膠條狀物乍看下就有如畫筆刷出的油彩一般,然與其由畫布所支稱,這些油彩反而被獨立出來,以純粹的個體形式(pure form)存在空間之中。自此看來,油彩與畫布之間不再具有決定性的相依關係,創作媒材本身或創作過程的單純形式即可促成藝術作品的完成。該作品並也可視為是〈過程藝術(Process Art)〉的實踐。

〈巨觀奇景(Monumenta)〉系列展展覽入口
大皇宮(Grand Palais)
photo: ÉCRAN VOILÉ


媒材即是形式(material as form)
相信媒材即是形式的創作理念,賽拉自橡膠之後,並曾嘗試以鉛與鐵來創作,而最終逐漸也放棄鉛的使用,完全只以鐵為主。不同於雕塑家慣用的創作媒材如銅(Bronze)與石膏(Plaster),鐵具有工業性與建築性的特質,這些特質最終吸引賽拉將之視為其創作中的主要媒材,並隨著歲月的增長,有越來越巨大的作品出現,這點主要與藝術家對於空間的看法與態度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換句話說,透過鐵的應用,賽拉並不尋求一種傳統的均衡美學,而是鐵這個媒材本身所象徵的堅實、剛毅、甚至具威脅性的感官效果。而大型尺寸的規格則是藝術家在作品中納入了建築化空間的概念,在其中鐵板與鐵塊的方形平面有如牆面的作用,透過不同的交疊、擺置與組合模式在作品內部中勾勒出一開放式的物理空間。然而,該空間雖然對外開放面對週遭世界,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卻是緊張且格格不入的,這也是為什麼賽拉的作品時常另人感到高度壓迫感的原因。


賽拉2007年10月參觀大皇宮的時候
All rights reserved Monumenta 2008,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France
photo: Valérie Jouve


多重視角
此外,賽拉立在公共空間中的大型雕塑作品常具有多重的觀視角度,透過不同的定位,觀者除了可以經驗媒材的肌理,並感受作品與週遭環境的相互關係,一如這件目前因應〈巨觀奇景(Monumenta)〉一展而重新展示於巴黎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東門入口,於1983年完成的《卡拉哈-卡拉哈(Clara-Clara)》一作。兩片曲狀的鐵板水平式地形成一X狀的開口,當我們仔細近看這件作品時,其生鏽的表面賦與作品鐵材自然的觸感;而當我們位於其中抬頭向遠處遼望時,其可容納一人通過的中心通道一端正好與遠端的香榭里舍大道形成一線,而另一端則可遙視美術殿堂羅浮宮;而當我們步向高處由上俯視時,剛強的鐵板與美麗的花園與沙地則形成強烈的對比。

《卡拉哈- 卡拉哈(Clara-Clara)》,1983
裝置,兩片曲形鐵板, 32,8 x 3,7 m
巴黎市政府典藏作品,All rights reserved
展於巴黎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photo: ÉCRAN VOILÉ


而展於大皇宮中的《閒遊(Promenade)》一作則是由五片高17公尺、寬4公尺的鐵板,依循大皇宮的中心軸線垂直直立分布所組成一件大型作品。依循著不同的方向悄悄傾斜,觀者在特意立於中心軸線向前走去,隨著距離的大小會產生作品忽遠忽近的錯覺,而當我們立在鐵板的底端,向上看去又很具體地感到自身的渺小。而如果我們再換個角度來看,從室內的四角向中心看過去,陽光透過大皇宮透明的屋頂傾瀉而下照在鐵板的表面上,除了勾勒出多變的幾何圖形之外,呼應著網狀式的玻璃頂窗,也著實激起你我心中雄偉的巨觀奇景(monumental)之感。正如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本展策展人巴克蒙(Alfred Pacquement)所言:「開創雕塑的場域,賽拉建構的是一個觀者得以穿越其中,感受到這些巨大的平衡物、傾斜物與冗長走道之間的脅迫感,其最終的成敗甚至連藝術家在整件作品完成定位之前都無法預見。」



《 閒遊(Promenade)》,2008
裝置,五片鐵板,每片4 x 17 x 0,13公尺
大皇宮展場一景
All rights reserved Monumenta 2008,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France
photo: Lorenz Kienzle






photo: ÉCRAN VOILÉ

過程重於成果
的確,受限於創作作品的尺寸與規模,無法事先反覆嘗試,習慣以大型公共雕塑創作為主的賽拉長期以來均是透過紙上草稿的模式來執行整體創作計畫的工作。這樣特殊的工作模式象徵的也是一種難以預測、賭注性的創作模式,且需事前高度精準的數據運算(如傾斜角度與受壓力...等等的估計值)、準備工作與多年來累積下來的寶貴經驗。然這樣的態度或許也正是賽拉,這位可名為是藝術界中的「鐵人」的創作特色:「我們均受制於地心引力的自然規範。然而,席西弗斯(Sisyphus)永無止盡地推石工程與弗勒岡(Vulcan)在火山底層中混弄原始素材的故事對我來說並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相較於神話般的寓言與追尋美的定義,我更感到興趣的是建構的過程與日常生活性的注意與努力。」藝術家這樣說到。

《 閒遊(Promenade)》一作的製作過程
Arcelor Mittal (Rives-de-Giers) 鐵鑄工廠(Usine Industeel)
All rights reserved Monumenta 2008,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France
photo: Lorenz Kienzle, 2007



〈巨觀奇景(Monumenta)〉系列展之二:賽拉-《閒遊(Promenade)》
展場:大皇宮(Grand Palais)
展期:07 May - 15 June 2008
網址:www.monumen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