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redi, juin 06, 2007
手持旅遊手冊的當代藝術觀展經驗 - 第二篇
"Les Anneaux" 2007, © Daniel Buren & Patrick Bouchain
À Nantes / Quai des Antilles
經驗一:藝術與大自然的力量
如上期所言,隨著假期的到來,各都會地區也絞盡腦汁推出以當代藝術展覽為主的大型活動。今天,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除了旅遊手冊中「不可錯過的美術館」的定點旅遊之外,短期性的展演活動也不容忽略,並融入各地的特色與風采而有多樣的面貌。如法國西部諾曼地區南特市與聖納澤爾市共同舉辦的首屆《盧爾瓦河當代藝術季Estuaire – Nante >< Saint-Nazaire》。此一試驗性活動目前規劃將每兩年舉辦一次,直到2011年為止。該活動自傳統休閒旅遊的形式出發,結合諾曼地區三十個文化與觀光景點,邀請四十位當代藝術家依據不同地點的空間形式與地理位置創作出適合該地的作品,串聯起南特市與聖納澤爾市之間的藝術絲路。當然,這樣超越地理性與地域性的藝術節形式如果缺乏交通工具的話,是相當難以一窺全貌的,主辦單位也因此特別規劃了定時定點公共交通工具以服務遠道而來的旅客。
此外,為了出奇制勝吸引更多的觀眾,港灣當代藝術季活動應用該區現成的盧爾瓦河,推出游河畔看作品的觀展旅程,觀眾可以任意從兩市之一搭船出發,在長達六十公里的河畔間可欣賞到十四件當代藝術作品,就如新聞稿所言:「在這趟旅程中,你不但可以經驗到大自然的力量,還可以感受到藝術的氣息…。」
"Chai-na - China", © Huang Rui
經驗二:一窺北京大山子Dashanzi與印度當代攝影發展India Now
年度一次的阿爾國際攝影節至今已經是國際上重要的攝影節活動之一,而中國自1986年起首次參與就從未間斷過。今年有鑒於北京大山子(798)藝術區今日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重要的地位,以及中國藝術家對於國際藝壇的影響,本次攝影節將規劃三位中國前衛藝術家:黃銳Huang Rui、高氏兄弟Gao Brothers與榮榮和映里Rongrong & Inri的攝影個展,並還邀請黃銳、黃岩、馮博一與Bérénice Angremy四位共同策劃《拆那/中國Chai-na/China》中國當代攝影展。
黃銳多元的創作成果,高氏兄弟觀念式的攝影風格與榮榮和映里紀錄攝影式的寫實手法,同時都以北京為背景,紀錄下這個中國古城近幾年來現代化高速發展下的市容改變。本展引用黃銳所創作出的口號《拆那/中國Chai-na/China》一語來概括北京大山子五年來的藝術發展,此一雙關語同時揭露出的不單是北京一個個被拆除的舊屋與廢墟、新興的摩天大樓、以及北京人生活環境中急速的變化,同時也是透過攝影的特質所紀錄下的歷史一刻。到底在全球化、現代化的社會發展中,中國人民將要如何面對生活週遭如暴風雨般的急速變化,又該如何自我調整,才不會忘了中國這泱泱大國五千年來珍貴的傳統與過去,並能謹慎地創造出一個更好的未來願景。
"Exils - Humayun's Tomb" 1986, © Sunil Gupta
正如中國正在改變,印度也是,而這樣的現狀同時也觸及到該國的當代藝術創作、當代攝影、以及藝術市場。有別於過去後殖民地、宗教性、或者寶來嗚俗麗電影的制式印象,新的寫實攝影風格正在印度產生,這也是這次阿爾國際攝影節所推出的重頭戲之一:印度當代攝影展India Now。透過本展我們可以發現到多數年輕的攝影師,從Dayanita Singh、Jeetin Sharma、Bharat Sikka到Anay Mann,再加上Sunil Gupta與Raghu Rai等資深大師,透過他們的鏡頭,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個國家處在傳統與現代相互交替的時刻中,少為世人所知的日常生活寫實景象。
經驗三:美麗新世界
在休館整修三個月之後,法國網球場美術館重新開館推出法國雙人組藝術家「皮爾與吉爾Pierre et Gilles ─ 雙重自我double je」回顧展,乍看之下,這樣的展覽策略不禁讓人感到一絲絲落伍或取巧的意味。的確,在今天數位技術發明一日千里,數位攝影技術大量崛起之後,繼續以手工方式直接在照片上繪畫的手法多多少少給人有點「傳統」的感覺;而這兩位法國重量級藝術家一個拍照、一個繪畫,自1976年相遇相愛以來,三十年來的創作作品不但是六七十年代普普藝術的延伸,並跨界流行文化,融入八九十年代以降的流行搖滾樂與同性戀族群意識高漲的潮流,成為時尚的代言人之一。就拿《Nina Hagen》及《Fleurs de Shanghai》這兩件作品來說,德國龐克女歌手Nina Hagen扮演一個被繩索綁住的前衛女郎,聳動的影像主題瀰漫著Hardcore的色情意味,然而在對比色強烈的背景前,高彩裝的裝扮下,卻也點出了Nina Hagen一生有自信又獨豎一格的曲風與個人風格。而同樣的隱喻手法也可在法國老牌女歌手Mireille Mathieu這張照片中窺見,以《上海花》為名的這張俗麗照片道出了這位法國老牌歌手的過往光彩,也點出她在法國歌迷心中「常青樹」的地位。
"Fleurs de Shanghai" 2005 © Pierre et Gilles.
Courtesy Galerie Jérôme de Noirmont, Paris
Modèle : Mireille Mathieu
Tirage couleur peint, pièce unique
或許是因為與每一時期的時尚人物過於緊密的互動,今天我們再度回顧皮爾與吉爾的作品,多多少少感到有點過時démodé、俗媚kitsch與誇張parodique。但是如果我們排除高曝光率的作品、高知名度的人物、明顯易認的風格…等等先入為主的觀念,皮爾與吉爾照片中每位知名又莫名、神話又真實的人物除了是一種紀錄(攝影的本質),其實也是一種幻象(繪畫的本質)。因為這些畫中主角一個個都是深思熟慮之後所「美化」後的結晶,他們通常扮演著是另一個我們「熟悉」的聖經、童話、神話、小說…人物。立在室內攝影棚內,當Bouadballah Benkamla扮演聖人賽巴斯汀、Lio扮演聖母、Frederic Lenfant扮演水手或Enzo扮演希臘神祇Mercure時,他們附在作品標題中的本名與寓言式的「他者Un autre」身份重疊在一起,宣揚的是一種「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人物風格。
法文「double je」一詞本意是「雙重自我」,一如藝術家自我宣稱「自一開始我們就以人物肖像攝影為主,這種手法對我們而言有如照鏡般,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也是另一個自己。」自此延伸,事實上也可說這兩位藝術家總是帶著「有色眼光」看著週遭的人事物,他們在其中除了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這些人物中浪漫的、夢幻的、唯美的一面,那是一種正面且樂觀的態度,在其中不論是流行巨星或水手流氓(水手系列Les Marins與俏流氓系列Jolis voyous)、聖人王子(聖人系列Les Saints與王子公主系列Princes & Princesses)或凡夫俗子(巴黎男孩系列Les garçons de Paris)均具有同等的地位,一種「美麗新世界」的最終展現。
"Sébastien de la mer" 1994 © Pierre et Gilles.
Courtesy Galerie Jérôme de Noirmont, Paris
Modèle : Laurent Gombes
Tirage couleur peint, pièce unique
後語
不論大自然旅遊行程的規劃是不是只是推動藝術展演活動的噱頭;而攝影師鏡頭下的紀錄可以是傳統、人文與社會在現代化巨輪的壓迫下的最佳見證;而我們是不是要先拋棄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才可真正欣賞到皮爾與吉爾的想像力,在這許多的假設中,其實每件作品與展覽還是需要觀者親身體驗,畢竟,獨一的觀展經驗因人而異,不但個人、並也私密;而在今日當代藝術展的熱潮中,看展的誘發因素應源自一種自動自發的行為模式,要先「願意」去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客觀」領會展覽與作品的訴求,才可進而「經驗」藝術帶來的感動。
Artbar :
盧爾瓦河當代藝術季Estuaire – Nante >< Saint-Nazaire
日期:01 June – 01 Sep., 2007
地點:法國Nante市, Saint-Nazaire市
網址:http://www.estuaire.info/
2007年阿爾國際攝影節Les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 de la Photographie d’Arles
日期:03 July – 16 Sep., 2007
地點:法國阿爾市
網址:http://www.rencontres-arles.com/
為延續此一兩地交流的經驗,即將於九月上場的大山子藝術節Dashanz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也將會推出由阿爾國際攝影節所參與的展演活動。
1976 - 2007 ─《皮爾與吉爾Pierre et Gilles ─ double je》回顧展
日期:26 June – 23 Sep., 2007
展場:法國巴黎網球場美術館Jeu de Paume
地址:1, Place de la Concorde, 75008, Paris
網址:http://www.jeudepaume.org/
Inscription à :
Article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