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JkDDu08Q2WR5z4yBe_bblIlKMAQE9R5Cho1HaOIgH_VOww7tb_WSUhdCfLEM2glZtAJhmPEg1Fj_DSQ7AUO42_J4xMfx9Llsx1DI5FU6LWKbmMoXEoE8vAliCvPR2WvGGGcXM5g/s200/reception-before.jpg)
以一種想像與多元的方式開闢藝術介入並參與社區事務的新模式
由法蘭西基金會(Fondation de France)所支持的〈新藝創計劃〉成立於1991年,在近十五年來的運作之下,至今可謂是法國當今公共藝術的運作模式中,有別於官方的作法如公共藝術採購法(commande publique)與百分之一方案(法國法律規定大型建築工程中需提出預算中的1%用為藝術創作),相當具有成效與聲譽的計劃之一。
源自於民主協商的理念,〈新藝創計劃〉所面對的對象,即「委方」,並不挶限於公部門的省市政府級單位,它們也可以是非營利單位與協會、或是民眾單獨個體或組成的團體,該計劃則基於需求派出一名調解員(也可稱為協調員),做為委方、藝術家與資方(贊助單位)之間互動的橋樑與窗口。至今共有八位,分別負責著全法國與歐洲等不同的區域,「調解員」可謂〈新藝創計劃〉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它們除了需負擔每個委託案中協調各方的工作之外,它們身為「行家」的背景更是決定一件委託案是否值得推動的關鍵性人物。換句話說,一但經過評估之後,如委託案得以接受並開始發展,「調解員」還需兼顧到監督與集資的角色,因為提出申請的單位並不一定是具有資金背景的「公民個體或團體」,因此此一額外的責任也就更顯示出「調解員」本身多元的能力與功能-在促成藝術家與各方單位合作、確保藝術方案的適切性之外,還需承擔並掌握每個委託案中不同的變數,讓計劃得以完美進行。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TIzFAYq61pF_hCpIKKaJ-90zEPV45Fq76M1KhonMjeWbvzL-E-cQaNozirGt5MNjKiLDet272ctu71iQj5d7YCTKY3gS6X6fzR9wSrt_w0OLC_MVv10zykYsMhmsFKDh-tVdfNA/s200/reception-after.jpg)
的確,超脫了官方意識型態式支持藝術創作計劃的作法,或者私人民營單位背後意圖美化企業形象的態度,〈新藝創計劃〉有別於這些現今已存的模式,雖不是完全與這些單位沒有接觸(它們或許還常常與這些單位有相當緊密的合作),然卻可以透過「調解員」本身的獨立性與超然的角色來避免藝術成為政績或廣告的工具,得以回歸公共藝術的核心功能之一。在本身也是藝術家的〈新藝創計劃〉創始人法蘭斯瓦.賀斯所明定的「協定(convention)」中就提到:「公民無論是個體還是團體,只要認同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基礎,即可成為委方。他們以自由平等的民主方式展現共同的期望,並抗拒標準化的意志,以一種想像與多元的方式開闢藝術介入並參與社區事務的新模式。」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2yVtMiIuOkqqrzrvmr0j740Ya78rU6KUADFwayUH9sqlTtm6Pt4fJ42IJ93ekU1wgFOS2BG2wL-46_Fvn2I088AzoymHWTu3h8sHGfj0qLzqreyNXpTP6b0SQMNYt64zysNe3pA/s200/DSI-before.jpg)
具藝術教育意義的互動式藝創計劃
案例一:巴黎市奧林匹亞德區青少年資詢協助中心(Antenne Jeunes Olympiades)
地址:Tour Anvers, 32 rue Javelot, 75013, Paris
藝術家:克勞德.路陶爾特(Claude Rutault)
作品名稱:〈有標題真方便(C’est pratique d’avoir un titre)〉
素材:空白畫布
奧林匹亞德區青少年資詢協助中心(Antenne Jeunes Olympiades)位於巴黎市十三區,是由巴黎市政府在不同地點所設立的資詢中心之一,換句話說,這樣的機構在十三區中就有好幾個。而由〈新藝創計劃〉受該中心負責人哈妮雅.依潔德(Raniha Ydjedd)所託,邀請畫家克勞德.路陶爾特就這樣相當社區化的活動中心所設計完成的互動式觀念作品〈有標題真方便〉,則是個兼具藝術教育推廣的最佳範例。
基於資詢協助中心的室內空間規劃:入口大廳、辦公室、多功能會議室、圖書館、員工休息室、甚至廁所,路陶爾特在上述空間中規劃了一個個可以收納並展示至少幾幅畫作的櫥櫃與牆面。就像圖書館的運作模式一般,每個櫥櫃中均收納著多種尺寸,馬上可以作畫的空白畫布,這些畫布均可以由登記的會員借出,每次最多可借出四張畫布,借期最長三個月;而在歸還之後,這些畫作可以展示在設定的牆面上,最長展期為一個月;每幅展出的畫作在展期結束之後均會再次重新還原成畫布的原色,以供下一位借畫者作畫之用;此外,任何借畫布的人並不受到技術或主題所限,唯一的要求是要保持畫布的完整性以供下一位使用。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4Fiz02d4h1aM4xvDVneD9FV5WbfURvCmubFLJVYuMCDBDWRb66koAz5QMYoJx9L10cfyV6e4iDIWtsmaUii6umbruRAX4mpmjSwqye9RAPMmxwWUskK_uOmZfqLtDgjKtKcUdHg/s200/DSI-after.jpg)
此一概念性的藝術計劃除了相當符合該中心的創立使命:提供並協助青少年與年青成年(年齡層從10歲到25歲之間)所有關於就學、就業與住宿的問題,以及一系列社團與娛樂性活動;並「務實地」兼顧到藝術推廣的目地。為何「務實」,主要就在於路陶爾特所設計的作品並非是一個裝置完畢之後,就不再改變或移動的「死作品」,而是將作品革新的變數納入作品之中,〈有標題真方便〉除了是一件藝術作品、一種室內設計模式之外(每次展出的畫作不同,整體空間的裝飾也隨之改變),然也是一種觀念、一種服務、甚至一種信念。
於2006年正式完成開放使用,該〈新藝創計劃〉除了吸引了多數當地居民的熱愛與使用之外,並革新了一種藝術教育模式,就如藝術家路陶爾特在與調解員瑪麗.林曼和哈妮雅.依潔德的對談中,提到了本作品希望能夠激發借畫布者自問三個問題:作畫的材料、作畫的用具以及畫作的題材,而最終「在我們相當清楚並決定身體力行之後,我們才會領悟到或許我們需要常常修改,甚至全部清掉重新再來好幾次,直到有一天,終於可以決定畫已經完成了。」
Copyrights:
克勞德.路陶爾特受法蘭西基金會所支持的〈新藝創計劃〉所邀,為 巴黎市奧林匹亞德區青少年資詢協助中心所設計的〈有標題真方便〉完成於2006年。
調解員|製作單位: 瑪麗.林曼,3-CA 藝術推廣協會
圖版提供:安洛爾.麗妮(Anne-Laure Zini)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R-dgRJl9XlpP1THA2kVgzQkSkFzt_ZJ4FmHSLrT9IKLv75G0iTvXgvMNsfwjmiL1UBLbShoI32ZlhHXlHOiQ6GfkjkruRDuaC8GYdw-XFq3czIwM_P_3WH2bdwXxRXwdH_iPVng/s200/armleder-05.jpg)
呼應宗教殿堂的聖光
案例二:巴黎聖厄斯塔許教堂-追思堂(Chapelle du Souvenir, Eglise Saint-Eustache)
地址:1 rue Montmartre, 75001, Paris
網址:www.saint-eustache.org
藝術家:約翰.阿姆里德(John Armleder)
素材:兩幅畫作(195 cm x 350 公分與 220 cm x 360 公分)、黃銅釘、玻璃製祭台( 200 cm x 60 cm x 90 公分)、玻璃製方形箱( 30 cm x 22 cm x 22 公分)、十字架投影光
位於巴黎市中心的聖厄斯塔許教堂,其右翼的追思堂建於十六世紀,在今天則是法國肉類製品追思協會(association du Souvenir de la Charcuterie Française)專用的年度彌撒追思堂。一如其它的彌撒室,該空間內部也裝飾著常見的玻璃彩繪窗與過往繪畫大師所完成的宗教畫像。然1989年的一場大火破壞了該室下半部的壁畫與裝飾,只留下上半部的兩幅壁畫作品與玻璃彩繪窗。1993年,〈新藝創計劃〉受法國肉類製品追思協會與教堂神父傑哈.班尼朵(Gérard Bénéteau)所託,邀請了瑞士藝術家約翰.阿姆里德,歷時七年經過一系列的對談、商討與研究,終於於2000年正式完成並對外開放。阿姆里德的設計除了必須遵守法國古蹟保護的法規-需顧慮到「可逆性(reversibility)」的設計原則之外,還需考慮該處做為宗教殿堂背後深刻的神聖意涵,事實上並不容易;然或許也因這些多重的限制,在令人參觀該地之後,深深佩服藝術家精妙的創意。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1Wa1agTZDIuaVOpHnsBVZV6zZ7dBDtaBAQwjfuU2cVixqQHJ4f7cyeXS4BA6_z-f6o_5Dkm50oc1y3BGBRdnXTkkwGWHwZPd7zMqJv1EWakNEp9gL_wP7mgDef4E_tKekwmVX_Q/s200/armleder-03.jpg)
基本上,分別立於追思堂兩側,名為〈傾瀉的畫作(Pour Paintings)〉的兩幅畫主要用於延伸上半部兩幅壁畫的色彩,然參雜在顏料中的碎玻璃片才是重點,它們不但補捉了透過玻璃彩繪窗傾瀉而下的光線之外,並呼應隨著教堂石板地面紋路裝釘在木製地板上的黃銅釘,創造出整室閃閃發光的視覺效果。而為了配合該追思堂每年舉辦的彌撒祭典,藝術家並在室中設計了用玻璃製的祭台與方形箱,其透明的外觀呈現出一種非實體性的氛圍與精神,尤其是當我們知道玻璃製的方形箱主要用於保存每次彌撒祭典時所哀悼的逝去人士名單,外加上一個十字架形的紫色投影光由左下方往上投射在該室的正牆面上,整體媒材的運用均意圖呼應著此一嚴肅儀式背後所象徵的神聖意義。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BWJMs0Fr47eI7i6A1rLTOyKaW6YrIyY7Rl-lDe45dt2kmPU7SjEaPS0A0BXvSHl7Jxz7jkkxwxgRsK9A2GcT7wYFy83noN0wVdyayJ6yblA2tp3-5uqwB3kB3e132jXZ8Ip4k2g/s200/armleder-06.jpg)
雖然藝術家在與調解員瑪麗.林曼和藝評家帕克.威廉斯(Parker Williams)的對話中強調對此一作品不願提出太多發表與想法,其主要原因則歸究於該地過於強烈的(宗教)象徵意義:「這件作品因為許多現實的因素,最終在創作者的眼中只具相當制式化的呈現模式〔...〕畢竟一間彌撒堂最終還是一間彌撒堂,無論我再如何解釋,它總是在我們眼中傳遞出相當不同的訊息〔...〕。然而以身為藝術家的身份,我還是相當有幸得以參與此一相當不同的經驗,加入其它人(信教者、宗教人士、追思協會成員以及遊客)一起共同保存並歌頌此一神聖殿堂。」
Copyrights:
約翰.阿姆里德受法蘭西基金會所支持的〈新藝創計劃〉所邀,為巴黎聖厄斯塔許教堂-追思堂所設計的作品完工於2000年。
調解員|製作單位: 瑪麗.林曼,3-CA 藝術推廣協會
圖版版權:羅倫.勒卡(Laurent Lecat)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upqx9W6w_Zs-c3iUP9UI6SuEVm5M6Il-F7i8FQ0REsoLjsS0chLGm1xfiMus1HxFtg6A5NB8kLdoJi_LABFVXehVjXztb8tyTl8VessBoUhlR6sdvf-tt0klMy4E7LnmqKbmicg/s200/vilmouth-015-copy.jpg)
以促進商業社區交流與發展為目地案例三:蒙多各以商街協會(Association de la Rue Montorgueil)
地址:46 rue Montorgueil, 75002, Paris
藝術家:尚-盧克.維姆斯(Jean-Luc Vilmouth)
作品名稱:〈倒影咖啡館(Le Café Reflets)〉
素材:霓紅燈、鏡面桌子、全透明玻璃製餐具、180張攝影照片、發光式天花板
就位在聖厄斯塔許教堂不遠,蒙多各以商街(Rue Montorgueil)是巴黎市中心響譽盛名的商區,也因此位於該區的居民與商家基於促進該區商業發展的目地成立了蒙多各以商街協會。該協會除了負責該區所有日常事務的協調之外,並涵蓋一發展當地社福與文化計劃的「聖厄斯塔許區互動交流之家(maison CERISE)」。基於這樣的理念,該協會並決定在交流之家中設立一間可供所有居民集會聚點的咖啡廳與餐廳,而這樣的計劃也就成就了〈倒影咖啡館〉的成立。
〈倒影咖啡館〉是由〈新藝創計劃〉邀請藝術家尚-盧克.維姆斯,透過六年的時間,與該協會成員多次協商、修訂所施工完成的空間,其資金來源更擴及多方公私立機關的贊助:如巴黎市政府、法國文化部造型藝術組、大巴黎省省議會、以及儲蓄銀行基金會...等。分別用上20張拼圖式鏡面桌子,可拼裝成一橢圓形會議桌,再加上透過發光式的影像天花板,桌面順序地映照出藝術家到社區居民家中所攝影的180張照片,〈倒影咖啡館〉名符其實是一呈現社區居民生活動態與發展的萬花筒空間;在其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與應用均立基在人性化的觀點,以滿足「委方」的需要。在面談中,藝術家並表示:「作品透過居民生活景像的投影呈現,這不但改變了社區居民的眼光,然這種藝術之於生活的關係正也是我希望達到的效果:一種民主分享、互動交流式的生活態度。」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OHsXL97PqBFZ37Zuixvm2bY1kYXD6l6sqW7pkea7XQWYGPHbuGCH8yLTSt-ayxw9UZ27UcPV3cInpbD9tqY0oMd2JoWXxLx6UyUWTzcDypq2TetJMiujNMxTIWNZwblb16nvjlA/s200/vilmouth-010-copy.jpg)
公共環境之於美術館的不同
公共藝術的首要精神即是將藝術帶入生活環境之中,建立藝術與公民和社會之間的橋樑,然這樣的企圖還需借助永續的規劃與策略才得以完美。的確,上述的幾個例子在堅持藝術獨立性、為藝術而藝術的人士眼光中必定有著鄙棄的不認同感;到底藝術作品是否需具有某種功能?即便是一種無私的社會或教育功能?然這樣的省思或許正是我們可以試圖去解析公共環境之於美術館的不同。美術館長久以來做為保存即展示藝術極品的殿堂,公共藝術的發展必定與這樣的既定模式有著根本上的分岐:為了拉進藝術與生活的距離,讓藝術走入社群與公民生活環境之中,這正是公共藝術必須考量設置環境之氛圍、習性、態度與意念,並至今成為世界各國遵循的一種兼顧激勵創作與促進社區發展的文化政策主力之一。然在經歷數十年努力的今天,除了制式化的作法與政策執行之外,我們是否還可以找出一種新的作法與模式,以革新公共藝術至今已然殘舊的面貌,甚至成為各界批判的主角,這或許正是〈新藝創計劃〉值得我們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必然,〈新藝創計劃〉所推動的計劃不同於藝術至上的傳統觀念,它們均源自於一種妥協、退讓、討論、協商的結果,換句話說,藝術家的立場,一如官方與資方的立場,在一系列的方案中並不具有決定性的立場;然這或許也正是該計劃中令人可貴的特質,為達到促成某一目標的共同願景,各方均願意放下身段,放棄自我的堅持,以協商合作的態度來達到最終的目地。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ueGquUC6tpdZ578fmGkjLYKxN1fZ-qO2I5HvkTMQV1KeATyHEeuWemXxRLdF8VNnOPpQDczqqvQpGriuWwLeMP8chjgdf5zL-Xesdar3YAk94Ej24UUUrqY-XUMC_yN-bngFUew/s200/vilmouth-002-copy.jpg)
永續精神 perennity of public art
一個近期的消息正是可以提供我們深思公共藝術政策之永續性精神的議題。巴黎藝術圈近期紛擾著到底法國文化局到底該不該花一百五十萬歐元(約七千萬台幣)來修復於86年為皇家花園(Palais Royal)所採購,由藝術家丹尼爾.布朗(Daniel Buren)所完成的〈雙平台(Les deux plateaux)〉-黑白條狀紋彩所裝飾的大理石公共藝術作品。的確,金額是驚人的高,此外並激起各界人士的不滿,其中理由包括了:藝術家為了抗議,曾對外宣稱甘脆把作品毀損丟掉算了;大眾則質疑為何政府多年來不理藝術家的抗議,讓該地荒廢了二十年才開始行動?還有當修復金額幾乎同等於當年作品的製作金額時,這樣的作法簡直是浪費公努...等等。不同於在美術館中展出的藝術作品,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必定就是會讓人得以接觸,甚至在其上爬上爬下,隨意用閃光相機拍照,並還需承受風吹雨打的天候變化...等;然這些因素也成就了其跳脫藝術狹隘的展示環境,真正深入人民生活空間的特質。在法國文化部今天已宣布該區整體的修復計劃將於2009年開始之際,然這場劇碼在作品修復完畢之前或許還會繼續上演,而這些議題也讓人更堅信一件公共藝術的設計與完成所需考量的除了文化政策的執行,以及作品與社區環境的結合之外,還更需延伸到作品完成後的永續性,這或許才是正確的公共藝術推動模式,也是公共藝術最初的精神所在。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Upv6QbSvoCmWHRXs1PR58eYRRGJg3bht1P1gSYWBkvbuy4Yfc-oPATafEaFgC8uSGas3Xnt0hSLpJQIBOrKnWvLeIFH8N125OJtTjREozBhSsY_la1RgwHNTcT7t3BHMRhrwgxg/s200/vilmouth-011-copy.jpg)
Copyrights
尚-盧克.維姆斯受法蘭西基金會所支持的〈新藝創計劃〉所邀,為CERISE協會所設計的〈倒影咖啡館〉完工於2003年。
調解員|製作單位: 瑪麗.林曼,3-CA 藝術推廣協會
圖版版權:羅倫.勒卡
Artinfo:
新藝創計畫 www.nouveauxcommanditaires.com/
法蘭西基金會 www.fdf.org
3-CA 藝術推廣協會-負責區域:大巴黎省(Ile-de-france)與北歐(North Europe)
藝術總監:瑪麗.林曼(Mari Linnman)
網站:http://www.3-ca.org/
本文資料主要由3-CA 藝術推廣協會助理安洛爾.麗妮(Anne-Laure Zini)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