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mars 11, 2007

瞥見潘朵拉盒I glanced at Pandora’s box


Sans titre, sans date
Copyright : David Lynch

「我特別喜好看來有點粗糙,甚至畫壞的油畫與素描.我也喜歡進行式,犯錯後再重新開始的概念。創作對我而言是處於一種超脫的狀態,即使週遭的一切都即將崩潰,我仍相信『希望』存在某方,正因我相信創新源自毀壞之中,需要特意引發一陣狂風暴雨,我們才能看清事物中原本不足為道的重要寓意。」
- 大衛.林區David Lynch

潘朵拉盒Pandora’s box 1:天際瀰漫著燒不盡的烈火The Air is on Fire
每每看大衛.林區的電影時,時常會感到一樣的困惑與不安?非精深電影理論的我每每在電影結束之後,常常都衝動地希望再看一次,因為直覺的認為一定漏掉了某個細節、某句對白,一心相信只要看清那一點、聽到那句話,心中惱人的疑惑就會迎刃而解,看清導演的意圖。但現在仔細回想起來,這樣的想法或許是自尋煩惱吧,至少,這樣的不安與困惑在看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推出的《The Air is on Fire - 大衛.林區個展》之後完全不存在,相對的,似乎因此反而感到或許終於了解了這位當代國際知名的電影導演,而其中弔詭的是,這樣的領悟並非是透過他的主流創作作品,而是他私底下數年來累積而成它類創作作品。
以奇幻佈局與詭異劇情而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大衛.林區於三月初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開幕的個展中展出了超過二十幾件的大型混媒材油畫及裝置作品、外加超過五百件以上小型隨手塗鴉素描創作、數十張的攝影作品、以及多部少為人知的實驗電影創作,佔據了基金會整個的展覽空間。



"Rain", sans date
Copyright : David Lynch

我們一進入了基金會,首當其衝的是一個個大型用鋼架架起,舞台幕簾的背景所切割的空間,而藝術家大型的油畫與混媒材油畫裝置作品就懸掛其中,形成一系列單格銀幕,如Storyboard般地敘述著畫中人物「鮑柏Bob」驚險的歷險-鮑柏在旅程中遇見了幾位影響其一生的人物而漸漸地喪失了原有的純真,施用暴力,並游移在難忍的夢靨之中,此一具有強烈視覺隱喻的圖像之間交錯著五張大型的數位攝影影像,影像中呈現出的是一個個被扭曲、切割、抹煞難辨的裸體影像,整體展場的氛圍不但瀰漫詭異氣氛,更正宗地再現了所謂「林區風格」的戲劇感。
一樓展場幾張畫作中應用了大量的附加物如衣服、真刀、文字剪貼、其它道具、或者混著棉花與異物的塊狀稠膩油彩…等,的確,林區的畫作意象是具體的,但也是敘事性的,一如其電影創作一般,不論再如何詭異的場景中,總是可以找到一句對白、一段說明、一個主題。然他的用色與手法卻是沉重又骯髒的,一層又一層的色調混淆在一起,即使是用現成照片拼貼上去的部分,整系列的畫作除了紅色與黑色之外沒有單純的原色,似乎意味著渾沌才是一切世事的源頭,瀰漫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壓抑感(與震撼?)。



"The Air is on Fire", post-it
Copyright : David Lych

相較之下,另一展出系列的「隨手塗鴉作品」看起來數量雖多,反而令人感到更具組織性與系統性。自這系列的作品看來我們馬上就可感到林區就像個想像力過度的小孩,只要靈感一來,隨手捻來的旅館便條紙、筆記本、甚至是post-it、火柴紙版、飛機嘔吐紙袋、餐巾紙…等都變成其筆下影像的發揮舞台,除了身為導演之外且具當代藝術家的特質與個性。重要的是在此一系列之中,細心的我們不經意即可見到導演歷年來拍攝完成的影片片名,從《象人Elephant Man》、《沙丘魔堡Dune》到《藍絲絨Blue Velvet》,《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 Walk with Fire》、《驚狂Lost Highway》、《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到《穆赫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此一反覆出現的名詞除了呼應我們腦中湧現的影像與劇情,更也讓我們更看清了這位電影大師泉源湧現的創作模式。
不同於一樓的大型繪畫作品與小型隨手塗鴉素描,基金會地下室展出的則是林區其他三類的作品成果。首先,地下室中心裝置著一個看似小劇院的舞台,舞台中掛著一個4x3大小的投影銀幕,銀幕上撥放著一系列林區早期的實驗電影、動畫電影,以及可在網站上觀看到的實驗電影。而環繞四周的牆面擺著的則是數十張以上的攝影作品,從《雪人系列》到《工廠系列》直到《裸體系列》,最後整體結束於一個依據林區一張小型塗鴉作品的超現實舞台草圖內容,在現場以1比1實體大小裝置起來的鏡面現場。此一展場中的作品除了讓人可以一窺林區對於影像的熱情,尤其是林區林區早期完成的實驗電影與於2002年完成的《Dumbland》動畫作品有著相當特殊的特質,具高度的黑色幽默且讓人會心一笑,但整體比起一樓看來仍稍具薄弱,且較具紀錄特質。



Sans titre, sans date
Copyright : Daivd Lynch

然不論如何,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本次推出的《The Air is on Fire - 大衛.林區個展》除了完整地呈現了這位當代電影怪才首次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創作才華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也清楚的點出當代藝術潮流中日益增多的現象,即不拘泥的創作手法與形式。又或許換個角度來看: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其實是不會自限於某一類的創作形式,而在大家入主為觀的既成認知背後,其實還深蘊著多樣不為人知的創作成果,這或許正是本展主題試圖點出的含意。《The Air is on Fire》擷取自一張林區隨手信來的手稿塗鴉中,林區在解釋這張無標題、無日期的作品時提到時「…我已經忘記畫這張圖的原因了,然而(塗鴉的)手法是孩子氣的,即使看的出來這是個天才兒童,但我喜歡畫中傳達出的某種美感。」我想,或許這種美感其實不源自於粗糙的紙張與簡單的筆觸,而是那句單純簡潔的話語「The Air is on Fire」:天際瀰漫著燒不盡的烈火,而我在林區個展中,看到了這位大師毫無止盡的創作靈感。

潘朵拉盒Pandora’s box 2:Expodrome另類展域
走進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忍住走進瑞士雙人組藝術家Fischli & Weiss回顧展的衝動,只因難耐希望盡快參觀這位曾經以「台北」為名,作為其一件錄像作品為主題的法國藝術家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的個展。



"Expodrome", 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Copyright : MAM-Paris

這位長久以來以「關係美學esthetique relationnelle」為主要創作理念的法國藝術家於二月中推出一系列與其他藝術領域創作者合作完成的《Expodrome另類展域》個展。展中共展出七件作品,首當其衝的是借用從一樓走上二樓的階梯所改裝而成的觀日台《SOLARIUM》。當觀者舒服地躺在由海綿作成,裝置在樓梯上的座椅上,眼前看到的是一系列透過數位科技手法所合成的抽象圖像組成。到底是觀日還是觀影?在Gonzalez-Foerster與Nicolas Ghesquiere所共同完成的作品中並不重要,眼中迷幻的人工合成影像、抽象的星型與光暈數位圖像變化其實或許只是個高尚的藉口,重要的是一個個自動入座的參展觀眾,一排一排坐在階梯上的你我才是這件裝置作品存在的理由,並很明顯地干擾了展場空間的動線。然而,這並不是Gonzalez-Foerster本展中單一的展出模式,在下一件與法國歌手Alain Bashung合作完成的《LA FEE ELECTRICITE》、與Christophe Van Huffel合作完成的《PROMENADE》、或與Jay-Jay Johanson合作完成的《COSMODROME》聲音作品中,觀者被拋入原本色彩就過於充斥的巨型壁畫空間之中;或是清空的走道、幾近極簡環境的明亮空間之中;又或者只由單眼霓光燈的脈動所譜曲出的暗室中,在這三件作品中「傾耳聆聽」的行為成為重要的觀展舉動,在其中,視覺的作用被聽覺所取代,需要觀者感官上高度的自我調整才能一窺其中的精妙創意才華。
然而,無論如何,一系列的合作創作模式早已成為Gonzalez-Foerster長久以來堅持的創作精神,以及重要的認同標誌。對藝術家而言「超越創作手法的界線,跨越電影、建築、時尚、音樂與文學已經是其美學的合成元素,隨著異質體的相互碰觸與撞擊,一種渾然天成的美學永遠源自於與它者的對話與溝通,而在這一系列的實驗旅程中,身為觀者的你我其實也是參與作品完成的參數之一,構成不可或缺的動力」。在此一另類的想像時空中,Gonzalez-Foerster似乎預見了一個個尚未發生的事件,而在其中,你我也是參與事件發生中的主角。

潘朵拉盒Pandora’s box3: X GenerationX世代-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典藏展(策展論述)


CHEN, Chieh-Jen
The Image of an absent mind 1998, 300 x 400 cm
Image numérique sur papier photographique

今日國立台灣美術館於法國安亙市市立藝術中心中推出的《X世代》,精選展出該館當代數位藝術典藏中重要的代表作。在其中,陳界仁與吳天章屬於台灣九十年代以降當代藝術中重要的中堅份子之一,並至今於國際藝壇中累積了相當的知名度.他們長年來的堅持與創新今日除可視為是台灣解嚴以來,乍然百花齊放的多樣前衛創作主流之一,並深深地與本島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不同前者,林書民與袁廣鳴則可視為是引發並推動本土近代新媒體藝術之潮流的重要推手,這兩位受過外國思潮洗禮,屬於九十年代於海外求學結束回歸台灣的藝術家世代。他們高度依賴科技的創作手法有別於傳統的社會面向,彰顯的是一種冷調且具高精密度,以近似科學技術的態度來分析並挑戰感官的反應與互動的創作風格。

WU, Tien-Chang
Spell Shift Mountains of Overturn Seas 2003, 153 x 240 cm, 49 x 36 cm
Image laser sur papier photographique, sequin ourlé, armature inoxydable

而生於中國,長於台灣,後移民美國的李小鏡與台灣土生土長的藝術家的洪東祿,他們的創作模式所呈現出的則又是另一種風貌。深受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他們的作品雖仍高度依賴數位技術的應用,但此一技術的地位在其作品中則有別於前述幾位藝術家的手法,早期運用科學來與藝術結合的烏托邦式創作理念,而是透過此一模式來進一步達到玩弄表象與隱喻的符碼遊戲,令人感受到的並非單單只是混淆視覺假象的虛擬幻影,而是一個獸慾癡迷與偶像英雄遭到「轉譯」後的現實社會翻版,離棄了沉重的社會道德使命感,表露出一種自我嘲諷式的犬儒態度。

YUAN, Guang-Ming
The Reason For Insomnia 1998, (W) 500 x (L) 500 x (H) 300 cm
Installation de projection vidéo interactive (projecteur, lecteur DVD, systèmes de control d'induction électrostatique, moteur, lit)


而最後一位,也是本展中最年輕的藝術家王雅慧所展出的錄像裝置作品則可視為是一種對於後世代之未來創作走向的初探。在歷經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系列多元性的後解嚴當代藝術思潮後,王雅慧的創作風格初步看來具有一種寧靜的特質,看似易懂卻又抽象的藝術語彙有種囈語性與獨白性的強烈意象風格,看起來就像是藝術家意圖透過單純的物理動力學來闡述近似哲學性的深沉思維,而我們觀者卻在時空裂縫中不經意隱約發現到新世代青年心中的迷惘與不安。


LEE, Daniel
Nightlife 2001, 152 x 549 cm
Image numérique couleur

後語
「潘朵拉最終還是難耐心中的好奇,打開了宙斯贈與的寶箱,釋放了其中多樣正面與負面的情感…。」
不論在林區爆發性的多元創作中、Gonzalez-Foerster引入關係美學概念以挑戰藝術作品定義的信念、或是在《X世代》展中,片面展出台灣近十幾年來當代數位創作的精華與重點,上述各展就有如被潘朵拉打開的寶箱,在其中我們感受到創作誘發出的強烈熱情、作品中的審密思維、瞥見了藝術家的瘋狂與執著,在在衝擊著我們既有的認知與好奇心。


ArtBar:
« David Lynch, The Air is on Fire »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展期:2007/03/03 – 05/27
地點:261 Bld Raspail, 75014, Paris, France
網站:http://www.fondation.cartier.fr/

« Fischli & Weiss – Flowers & Questions, A Retrospective » 費雪與懷斯回顧展
日期:2007/02/22 – 05/13
« Expodrome » 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個展
日期:2007/02/13 – 05/06
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Musée d’Art Modern de la Ville de Paris
地點:11 avenue du Président Wilson, 75116, Paris, France
網站:http://www.mam.paris.fr

« X Generation – Collection d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X世代 –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展

安亙湖市市立藝術中心Centre des arts d’Enghien-les-Bains
日期:2007 /04/27 – 06/31
地點:12-16 rue de la Libération, 95880, Enghien-les-Bains, France
網站:http://cda95.fr/

lundi, janvier 15, 2007

美術館名牌效應 – 四十台空中巴士和一座沙漠羅浮宮Museum Business

試想,如果有一天,故宮不再歸台灣獨有,世上另外還存在著威尼斯故宮館、拉斯維加斯故宮館、柏林故宮館、畢爾包故宮館…等等,那將是中國千古藝術發揚光大的最終榮耀,還是國家利益下的商業陰謀?有鑒於長年以來在世界各地建設分館的古根漢案例,並帶動了西班牙原本沒落的工業城畢爾包市的復甦,法國政府似乎也終於懂了如何利用「文化名牌」的經濟效應,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簽署了在該首都阿布達比Abou Dhabi,於2012年正式建立一個帶有「羅浮宮」標誌的新美術館。此一合約除了為法國政府外匯帶來一筆近五億歐元的進帳之外,還順勢確保了多項其他週邊的國家利益:如高價的石油資源、法國建築師Jean Nouvel的出線,成為該美術館的建築師、還有最重要的四十台空中巴士A380號訂單,雖然目前已經確定交機的日期不得不延期,但也應該不會有被解約的危機。由此可見,法國政府對於此一國際文化交流案抱的態度可是勢必在行的決心,並無視法國文化各界重要人士大力撻伐的反動聲浪。


© Musée du Louvre / Sautereau

文化名牌進駐沙漠中的度假勝地
據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所發佈的消息,首都阿布達比在未來五年內將設立四座美術館,除了古根漢分館(由Frank Gehry設計)和羅浮宮分館之外,將外加一座藝術城與歌劇院。然而這一切或許並不是為了提昇國民的藝術水平,而是在「國際化的今日,那一個國際都市能夠沒有自己的美術館呢?」,而如果這些文化殿堂還是世界知名的「名牌」那就更好了。這樣的眼光下所期望的結果或許就是此一沙漠人工綠洲高價邀請羅浮宮與古根漢美術館進駐的目地?

國際化規格、伊斯蘭尺度、蒙面的蒙娜麗莎(une Joconde voilé)?
然令人憂心的事是這些未來國際超級美術館的經營方針卻仍還需以「符合該國國情與宗教倫理」的道德模式來經營,換句話說,一如阿拉伯文版的Elle雜誌一般,任何展露女性軀體或帶有色情隱喻,違反伊斯蘭教意的畫作與雕塑都不得以展露在該國人眼前。雖說「隱喻」的藝術有其神秘與誘惑的魅力,然而一種沙文觀點式,因宗教而扭曲「審美觀」的美術史觀與藝術殿堂,不但令人感到諷刺並也可笑。
而此一政經利益合約的成立與藝術犧牲的結果不得不讓人想到這樣一個奇景,當你我在大排長龍,穿越迢迢長廊最終來到那享譽五世紀的佛羅倫斯富商之妻的面前,面對的卻是一個「蒙面」的蒙娜麗莎,神秘的古典美貌被蒙蔽起來而終止了那長年流傳下來的裊裊神話,取而代之的是以宗教之名所受到壓迫的女性地位,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再尊貴的名聲也換不回昭彰的惡名,再知名的名牌也換不回無價的審美自由,徒留令人唏噓的錯愕之感。

藝術美學教育推廣的重要性
所幸在吵吵鬧鬧的筆戰抨擊之後,我們還可見到幾個饒富興趣的美學教育推廣計畫,期透過跨領域與開放性的審美角度來拉近民眾與美術之間的距離。


© MNAM/Centre Pompidou

由法國龐畢度中心所策劃,每年從一月到五月第二個星期四所舉辦的「週四藝術夜Les Jeudi's 」可謂是個特殊的案例。今年邁入第三年,「Les Jeudi's 」的構想主要在於提高該中心常設典藏展的明見度所成立的活動,透過邀請不同藝術專科領域的藝術學生,從舞蹈到戲劇、從木偶戲到建築系、從馬戲團到體操學院…各式各樣的藝術表演形式,該校學生受邀基於當期常設展覽的作品與展場動線推出一場為時兩小時的晚會表演活動,推翻一般展場內需保持肅靜並與作品保持距離的既有主觀觀念,常設展的空間成為各類藝術形式的實驗空間 – 舞者的舞台與演員的劇場、木偶的佈景與建築學生的另類想像空間、馬戲專才的與體操美學的揮灑空間…等。
同樣以青少年的創意為主,英國泰德美術館則採取另一種參與式藝術教育活動模式,認為青少年更清楚其它同濟的需要與期待,邀請介於15到23歲之間的青少年參與該館Young Tate青少年美學推廣計畫,讓同年齡的青少年來負責一系列相關的座談、參展、工作坊與教學活動。於三月24日舉辦的Raw Canvas超級點子Big Ideas座談會:「聳動的影像Image and Scandal」,就針對英國知名雙人組藝術家Gilbert & Georges的影像作品來作分析,探討其中駭世驚俗、引用當代媒體之奇觀手法的影像元素。


© Tate Museum

美術館的責任?
三月16-18日波蘭華沙市將舉辦的一場為期三天的研討會,該研討會的主題名為「美術館的責任?What Duty of the Museum?」,這也正是一個反思美術館在當代世界村國際現狀下所應有責任與使命的契機。回想法國羅浮宮將進駐沙漠樂園的重大決定,此一國際研討會的舉辦或許也正是文化界重新省思身為文化人所應自許的重擔與責任,在美術館營運經濟壓力之於文化觀光業高度利多,以及文化資產的保護與典藏之於文化交流與美學傳承的各項使命與責任之下,精準地掌握到抽象美育與實際利益間的平衡點,達到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於國際美術館倫理條款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中所提到的最終願景:「博物館的首要職責應該透過研究、教育、展演與其它活動來同時維護其文化資產並…設法透過各種正當方法、誠信、客觀與確實的研究基礎與態度來達到促進文化發展暨知識傳遞等目的」,這應才是美術館應有且艱鉅的責任。

ArtBar :
未來幾項國際性美術館交流計畫(轉載自法國世界報)
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館(2012開幕)
古根漢阿布達比分館(2012開幕)
亞特蘭大High Museum展出計畫(羅浮宮將出借該館142件典藏作品)
龐畢度上海分館(2007年底與2009年開啟的擴增計畫)
英國大英博物館與國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院與北京中國國立博物館的合作簽訂
巴西聖薩爾瓦多羅丹美術館分館

What Duty of the Museum? 國際研討會
日期:2007 /03/16 – 18
地點:波蘭華沙美術館Warsaw Art Museum
Bielanska 4a, 00 - 085, Warsaw, Poland
網站:http://www.artmuseum.waw.pl/

Les Jeudi’s週四藝術夜(龐畢度中心Georges Pompidou Centre)
日期:2007/03/08
邀請單位:英國聖馬汀Drama Centre戲劇學院,
日期:2007/04/12
邀請單位:比利時Teresa de Keersmaeker當代舞蹈學院
日期:2007/05/10
邀請單位:法國國立Charleville-Mezieres木偶戲藝術學院
網站:http://www.centrepompidou.fr/

Young Tate泰德青少年藝術推廣計畫(泰特美術館Tate Museum)
Raw Canvas Training Programme開放招生
日期:2007 /01 – 03
Big Ideas:Image and Scandal
日期:2007/03/24, 16.00–19.00
網站:http://www.tate.org.uk/youngtate/default.shtm

lundi, décembre 25, 2006

當國際集團愛上當代藝術 (An art of multinational group)

前言:大風吹
如果回顧2006年中法國當代藝壇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幾件均與私人集團有著密切關係。首先是旗下擁有佳士得藝術拍賣公司的Gucci集團總裁Francois Pinault(皮諾)於四月開幕的Palazzo Grassi美術館。此一原定設立在法國郊區l'Ile Seguin – Boulogne-Billancourt的企劃案最終破局移居到義大利威尼斯河畔,至今還讓巴黎藝圈人感到婉惜。而與皮諾堪稱是死對頭的路易威登LV MH集團總裁Bernard Arnault(亞諾)則於十月二日的記者會中首度發佈將在法國巴黎西部的Jardin Acclimation公園中創設路易威登當代藝術基金會的消息,並公開由世界知名、西班牙畢包爾古根漢美術館建築師Frank Gehry所設計的建築模型。而這兩項重大私人藝術基金會的計畫相對帶來的則是藝壇專業人士的大搬風,首先是法國前文化部長Jean-Jacques Aillagon離開官職政治跑道去威尼斯擔任Palazzo Grassi的館長。而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助理策展員Alison M. Gingeras在為該館規劃了 « Where are we going » 開幕大展之後(展中共展出兩百多件作品,卻只佔Pinault私人典藏的10 %而已),也離開原古根漢美術館助理策展員的職位,受聘成為該館「戰後與當代藝術部門」的首席策展員。而亞諾未來新興的美術館雖然預定將於2010年才開幕,館長一職卻已確定將由現任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館長,即將退休的Susan Page所擔任,形成一股私人基金會凌駕公家機構的國際情勢,成為未來藝術專員的新職場。


« Where are we going », Le « Mechanical Pig » de Paul Mac Carthy

離家出走的案例:皮諾的夢想未逝
今年4月於威尼斯開幕的Palazzo Grassi表面上看來是因為法國官方辦事過於緩慢,整整五年卻未頒發建築許可通行證的結果。但事實上也是Jean-Jacques Aillagon從中牽線,威尼斯市長盛情邀請與優渥條件吸引下的權宜之計。初步雖然將私人典藏轉移到威尼斯,然而Palazzo Grassi的空間並不甚寬大,所以Palazzo Grassi在開幕展出之後,館外巡迴展與另覓分館地點的消息就從未斷過。帶著國際精品集團的頭銜,再加上前法國文化部長的加持,Palazzo Grassi未來將於法國北部大城Lille推出的皮諾錄像與攝影典藏展,以及日前推出的畢卡索展 « Picasso, la joie de vivre, 1945 – 1948 » (展出作品大多數來自法國 Musee Antibe的典藏)、和第二檔皮諾私人典藏展 «後普普系列The François Pinault Collection, a Post-Pop Selection»,在在均展現出皮諾與法國之間的關係還是相當密切,並也似乎透露出皮諾仍然希望有一天可以在祖國發展私人藝術王國版圖的企圖。



文化藝廊和贊助計畫還不夠,耗資一億歐元蓋新美術館
相較於皮諾的一波三折,Louis Vuitton基金會美術館建築計畫除了一開始就受到巴黎市長Bertrand Delanoe的高度歡迎(此一計畫可以讓巴黎市不花一毛錢就得到了一座新的當代美術館),顯示出亞諾與公家機關之間良好的互動之外,LVMH集團所受到的獨特禮遇也可追溯於該集團長年以來贊助藝術展演活動的努力耕耘下所得到的回報。在今日,多項法國大展海報中均可見到「由LVMH獨家贊助」的標誌,同時建立了該集團對於文化推動不遺餘力的正面印象。而整體用透明玻璃來展現出建築物本身的輕盈感與現代化的風格,再搭配不對稱的結構與表面張力,LVMH這座未來當代美術館有如一股在茂林中凝結的彩霧,是該集團繼2006年初在香榭麗舍旗艦店七樓開設文化藝廊之後,延續該集團跨入美術館經營行業、成立專業藝術展演實體空間的第二步。


Tabaimo, Haunted house, , 2003 (detail), DVD Installation

二十年老店 – 卡地亞當代美術館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成立於1984年,實質上仍具有基金會的身份,卡地亞當代美術館超過二十年的歷史至今除了建立了超過上千件各類媒材的藝術典藏作品,而定期性的展演活動(五場年度展覽,再加上國外典藏巡迴展)、兒童教育活動、典藏收購與藝術創作獎助等計畫也早已達到專業美術館的水準,使其今日在巴黎市中的社會地位與功能均已可媲美一間完整的公家美術館,並成為世上少見的私人藝術基金會兼美術館的特例之一,儼然就是皮諾與亞諾今日所想要達到的目標。而其國際精品名牌的地位也使得該基金會與日本的關係甚為密切,除了去年在日本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of Tokyo盛大推出的卡地亞基金會典藏展引發不小的迴響之外,長年來將日本藝術家引入歐洲藝壇的展覽活動如95年的Araki個展、2002年的Kaikai KiKi與村上隆個展、以及近幾年來持續性的日本藝術家個展活動等均使人感受到卡地亞藝術中心在日本當代藝術家中日漸重要的地位。

當國際集團愛上當代藝術
上述的例子不禁令人想到在今日各國政府文化預算普遍難以提昇的情況下,私人企業的贊助與介入儼然已成為許多國家當代社會藝文活動發展的接棒人。而在受到英美私人基金會高度競爭與發展的衝擊之下,此一現象尤其在原本以政府為藝術推廣主力的法國中更是一股首見的現象。法國政府最近除了將企業贊助文化活動的節稅比率再度調高,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私人企業來贊助藝文活動,期望集團巨富能夠將多到數不清的財富「也」投資在藝術發展的領域之中,並進而間接分攤政府原有的部份功能。而相反地,這樣的政策對於法國企業來說除了可提昇品牌的明見度與良好形象之外,高節稅率的實質回饋更是獲得各企業界的歡迎,促成今日法國許多新興藝術基金會的成立。
然而這樣的現象卻隱藏著另一個重大的隱憂,也就是展覽本身的作品品質與藝術訴求的明顯低落。如LV藝廊繼開幕後所推出的第三場 « icones »一展,由該集團首席設計師Marc Jacobs領銜,展中聚集了許多知名的國際當代建築師與藝術家如Shigeru Ban、Zaha Hadid、Ugo Randinone、James Turrell、Bruno Peinado…等,這些創作者透過LV的要求,以該品牌歷屆包包款式所得到的靈感創作出一系列「變相」的創作作品,展場中一個個的LV包包除了沒有任何藝術創作訴求之外,整個展覽儼然就是該公司的廣告代言,令人觀展之後不知所云。而在走出展場之後,看展的民眾還不得不要整個繞過一遍該旗艦店的內部才能走出店門口,一股掛羊頭賣狗肉的強迫促銷手法不但令人不悅,此一低落的藝術與展演結果也令人不禁擔心私人企業用贊助文化藝術活動之名,以財大氣粗的姿態變相強迫促銷該公司相關商品之後所帶來的結果。

後語
不過,就在亞諾十月提出LV未來當代美術館計畫之際,法國文化部針對出走的皮諾私人美術館事件也發表了要如何處置原設定地l'Ile Seguin – Boulogne-Billancourt的未來計畫。法國文化部長Donnedieu de Vabres表示將成立一專業的評估委員會,評估在此地建蓋一個以科學研究為主之歐洲當代創意中心(Le Centre Europeen de Creation Contemporain)的可行性。該中心將會具有三項主架構:學術研究中心、展演平台以及超過一萬三千平方公尺的實驗綠地,該評估報告預計將於年底出爐。法國政府透過此一消息的發佈除了重申國家支持藝術展演活動的決心與動力,而在今天當代藝術漸漸成為國際集團「節稅」與「廣告」工具的趨勢之下,除了多多少少安撫了多數法國人當初婉惜的心,或許也緩和了一點藝術愛好者擔憂的心。

Artbar:
Palazzo Grassi
« Picasso, la joie de vivre, 1945 – 1948 » 與 « The François Pinault Collection, a Post-Pop Selection »
展期:2006/11/11/ - 2007/03/11
地點:Compo San Samuele, 3231, CP 708, 30124, Venice, Italy
網站:http://www.palazzograssi.it/

Espace Louis Vuitton
« icones »
展期:2006/09/15/ - 2006/12/31
地點:60, rue de Bassano – 101,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 75008, Paris, France
網站:http://www.louisvuitton.com/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 mporain
« Gary Hill » 與 « Tabaimo »
展期:2006/11/16 – 2007/02/04
地點:261, Bld Raspail, 75014, Paris, France
網站:http://www.fondation.cartier.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