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罷工活動影響藝術博覽會
巴黎十一月分別上場的巴黎攝影博覽會 (Paris Photo 2007)與數位錄像藝術博覽會 (DIVA – Digital & Video Art Fair)今年倒霉地步上才剛於十月底結束的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的後塵,因為全國公共交通駕駛員所策劃的罷工活動,參觀人潮與交易量均表現不佳,光是參觀人數即比去年2006年少了整整五分之一,只達三萬二千人次,而近十天的罷工活動也嚇壞了許多國際級大戶,多數如德國、荷蘭以及美國等國的買家均紛紛取消旅程,而不得不來的藝廊與藝術家也只好入境隨俗,卯起來學大多數的巴黎人一樣,用雙腳走去會場。如今年均參加 DIVA的兩家台灣藝廊:新苑藝術(Galerie Grand Siecle)與也趣藝廊(Aki Gallery),以及隨行的藝術家陳萬仁與林冠名,因為路線不熟的關係,博覽會開幕當天都苦哈哈地走了近兩個小時才到會場。
林冠名,〈飛了之後(After Flying)〉,2007
單頻道錄影.重複循環撥放 (Loop)
Copyrights: 林冠名,Courtesy Aki Gallery
台灣藝術家透過藝廊走出國外
新苑藝廊與也趣藝廊這次攜手合作,一同參與了德國科隆藝博會(Art Cologne)與巴黎DIVA博覽會,均推出年青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如王雅慧(Ya-Hui Wang)、郭慧禪(Hui-Chan Kuo)、陳萬仁(Wan-Jen Chen)、林冠名(Guan-Ming Lin)...等。 也趣藝廊這次主打的藝術家中可見林冠名與陳萬仁的新作。林冠民的單頻錄像作品〈飛了之後〉是件有趣的小品,主題是寧靜安詳的竹子湖一景。一開始,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不動的畫面就像一幅風景畫般掛在觀者眼前。剎那間,如噪音般的聲音突然喚醒被定格影像催眠的你我,隨之一顆洩氣的黃色氣球自畫面右方進入畫面,因氣壓推動的物理動力飛向前方,越變越小最後掉落在映照四周深綠樹叢的湖面上,誘發你我心中一股荒繆又想笑的錯愕感。整段以DV拍攝的影片具粗糙的質感,反覆不停播放,而氣球洩氣的聲音以異質元素介入般地打破午後寧靜的一刻,就像是藝術家試圖在youtube個人電視台風行全球,人手一隻攝錄影機,人人都可以成為導演的今天,質疑著此一媒體社會現象背後的荒謬,喚回逐漸麻木的感官機能。
陳萬仁,〈飛機場(Airport)〉, 2007
單頻道錄影.重複循環撥放 (Loop).無聲
Copyrights: 陳萬仁,Courtesy Aki Gallery
而年青藝術家陳萬仁的兩件新作〈飛機場(Airport)〉與〈比爾先生的早晨(Good Morning Bill)〉,基本上兩件作品的調性並不相同。〈飛機場〉一作與舊作〈第二月台(PLATFORM 2)〉形式相當類似,一樣以推鏡式的拍攝手法所完成,然〈飛機場〉一作中的虛擬元素更多,更虛幻,也更具數位照片的質感。如果說〈第二月台〉一作中營造出一種窺視著日常生活中微型事件(micro events)的旁觀角度-這或許是我們直覺上會聯想到另一位美國藝術家Nancy Davenport的創作的原因(展於伊斯坦堡雙年展);然〈飛機場〉則多了一股詭譎的氛圍,除了因為高度數位化的影像特質之外,那佔據著背景畫面約三分之一的比例, 從頭到尾陰魂不散的濃霧,更是以一種配角的身份隱隱地影響著不自覺的觀者。而另一件作品〈比爾先生的早晨〉則是藝術家自認最滿意的作品。這件作品遠觀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微軟作業系統的桌面畫面,要走進一點,才會發現到一個不斷重覆打高爾夫球動作的人物,驚覺到作品的真相。藝術家自述道:「...影像內容藉由重複,反覆不斷的動作,架空了意義的生產,藉由這樣的狀態,我想單純的去思考所謂影像自身可被閱讀的條件,而這也是我試圖回應媒體的方式之一。」 這件作品均不禁令人想起普普大師沃荷的Campbell罐頭或瑪麗.蓮夢露系列,透過重覆(repetition)的操作來解構主題的意涵。而得以讓此一策略運作成功,先天條件必須是主題本身具高度的符徵性與可識性,這也是沃荷選擇了瑪麗.蓮夢露,而陳萬仁選擇了微軟桌布的原因,只是在這裡數位錄像取代了絹印技術,成為複製年代中的最佳利器。
陳萬仁,〈比爾先生的早晨(Good Morning Bill)〉, 2007
HDV.重複循環撥放(Loop).無聲
Copyrights: 陳萬仁,Courtesy Aki Gallery
而正在巴黎國際藝術村駐村的王雅慧,其創作〈訪客(Visitor)〉則是新苑藝廊展於DIVA博覽會的作品之一。不同於過往對於空間的專注,感覺上王雅慧的這件作品與最近所完成的另一件作品〈When I look at the moon〉,開始朝向相當不同的創作風格,除了具更高度的現實性與敘事性、但也更直接。因為〈訪客〉一作跳脫了過往應用虛實對應、內外(空間)對比的手法,在一間毫無人煙的老家中透過雲的流動來引領我們的目光,改以一種主觀性拍攝手法,引領訴說出其背後曾經存在且可能繼續存在的回憶(souvenir)與記憶(memory)。而在後者,藝術家則乾脆直接上場,赤裸裸地在觀者眼前揭露了虛實影像的真假陷阱;在此,藝術家表現出的不再是白日夢背後的無限想像,而是「白日夢」的最終意象。
王雅慧,〈訪客(Visitor)〉,2007
16:9 DVD / Quicktime video, Color sound
Cooperation: Lee Jihong, Chou Wen-ching
Copyrights: 王雅慧
Courtesy Galerie Grand Siecle
錄像中的「時間素質」
龐畢度中心所推出的大衛.克雷布個展共由五件錄像裝置作品組成,分別於近五年完成。同樣以探究影像本質的觀察角度,大衛.克雷布喜歡在作品中參雜定格影像與活動影像、調整時速快慢的模式來挑戰觀者的觀察力。的確,觀賞克雷布的作品除了需具有高度的耐性之外(就如同觀賞所有以錄像媒材為主的創作),還需要具敏銳的視覺感應,在有耐心的視網膜「聚焦」活動之中還要啟動「觀視分析」的能力,才能一窺作品中企圖模糊主題的陷阱。
當我們一進入展場中首當其衝的是於2005年所完成的〈Shadow Piece〉,這件片長30分鐘的黑白影片中所呈現的是個一幅構圖相當完美,有如照片的入口大廳。其中乾淨利落的線條強調出時空凍結的片刻,然上半部玻璃門窗外不時跨入畫面,干擾完美黑白攝影的片段卻提醒我們時間的流逝與存在,同一時間指涉了時間-影像(image-temps)與運動-影像(image-mouvement)之間的對話。
David Claerbout,〈Shadow Piece〉, 2005
錄像裝置,黑白,環場音效,30分鐘
Courtesy David Claerbout & Coll. Fondation de Pont, Tilburg
而〈Bordeaux Piece〉事實上是一件超過開館閉館時間的冗長作品,畫面上呈現出的是同一劇本分別在一個半月間,每次開拍從早上5點半開始,到晚上十點結束;每場之間休息十分鐘,一天中同一片段總共反覆拍攝共70次;然後藝術家在將這些不同天所完成的70個短片,剪輯而成一部 總片長為13小時43分的長片。謂之長片,事實上真正的劇情約只有十幾分鐘左右,在展出時間中反覆上演70次。這樣的創作到底有什麼意圖?又有那一個觀眾真的會在美術館呆上一整天反覆觀看重覆上演的一齣劇?答案似忽就隱藏在片中「真實片刻」的流轉之間:隨著反覆上演的劇碼,日光的進程從天亮到天黑,演員的動作從自然到麻痺,劇情因為退色的演出成為空蕩的結構,整件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突顯出作品的主題:超脫敘事虛構的「真實」時光。
David Claerbout,〈Bordeaux Piece〉, 2004
錄像裝置,彩色,環場音效,13小時43分鐘
Courtesy David Claerbout & 龐畢度新媒體典藏作品, Paris
而藝術家近期的作品〈Sections of a Happy Moment〉則有如上述作品的負面對照版本,呈現出一個和樂的中國家庭的片刻。在為期26分鐘的作品總長中,一系列180張,以不同拍攝角度所完成的黑白照片連續播放。在作品一開始啟動沒多久,我們即可以很快理解到這件作品中停滯不前的時光,180張照片所呈現出的正是永恆的一刻。然隨著現實世界中一時一刻的過去,不知不覺中,這些以各種角度所完成的影像卻在我們心中營造出一股「檢視」與「監視」似的感受,質疑起「看的行為」的動機與企圖。
最終,不論是創造出有如監視錄影機所拍下的日常影像的〈Shadow Piece〉, 或是一齣反覆上演的肥皂劇的〈Bordeaux Piece〉, 或是從四面八方看似洋溢著家庭歡樂時光的〈Sections of a Happy Moment〉,克雷布創作的主題最終總是匯集在同一觀念與提問上:「時間的素質(the matter of time)為何?」。
David Claerbout,〈Sections of a Happy Moment〉, 2007
錄像裝置,黑白,環場音效,26分鐘
Courtesy David Claerbout & Galerie Yvon Lambert, Galerie Micheline Szwajcer, Hauser and Wirth
非關政治
在駕駛罷工、學生罷工、公務員罷工、法官律師罷工下一切步調暫緩的法國社會中,上述的多件錄像作品在此公私民警關係緊張的時代氛圍下,反而有趣地引領出出人意料的想法:一種非關政治,直接挑逗你我身為觀者之耐力與毅力的企圖,正如罷工的活動即使為法國經濟與社會運轉帶了相當巨大的衝擊與不便,然同時間所帶動的腳踏車與步行風潮,反而喚回法國人久因政治經濟社會問題而遺忘的耐心與閒逸態度。在此,並非要牽強地為一件社會抗爭事件披上一股浪漫的色彩,然在今天一切都講快、講效率、講投資報酬率的現實社會中,以「慢」、以「觀視」、以「時間本質」為概念的創作意圖似忽無意間相當契合這樣的社會現狀。
王雅慧,〈When I look at the moon〉,2007
16:9 DVD, Color, Sound
Cooperation: Okumura Yuki
Copyrights: 王雅慧
Courtesy Galerie Grand Siecle
動態影像的創作是本質上需要觀者投資的一種藝術,時間的介入成為不論是藝術家或觀眾均須面對的挑戰。在動態影像快速地成為今日各種媒體管道大量借助的宣傳報導素材之一,影像之於再現、永恆之於片刻之間,問題應該不在於你看了沒,而在於你看到了什麼?
Artbar :
巴黎攝影博覽會 Paris Photo 2007
日期:15 – 18 Nov. 07
地點:羅浮宮卡盧賽爾商場 Carrousel du Louvre, Paris
網址:www.parisphoto.fr/
BMW獎:捷克女攝影師 Jitka Hanzlova
2007數位錄像藝術博覽會 DIVA – Digital & Video Art Fair 2007
日期:15– 18 Nov. 07
地點:羅浮宮古董中心區 Louvre des Antiquaires, Paris
網址:www.divafair.com/
大衛.克雷布個展(David Claerbout)
日期:03 Oct. 07– 07 Jan. 08
展場: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 Paris
展覽網址:www.centrepompidou.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