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novembre 25, 2007

介於自然與人工之間,唯美下的真相(Between Nature & Artificiality, the Truth behind the Beauty)

穿過法國建築師尚.努維爾(Jean Nouvel)整體以玻璃牆面構成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建築外觀,一個個看似高雅的華麗吊飾很明顯地吸引了路人的目光;而走入展場之後,我們還會很訝異地發現到除了這些懸吊式雕塑裝置作品之外,整體用擬鏡面夾板所鋪成的地面更加強了晶瑩惕透的效果,散發出一種脫俗的視覺媚力,這就是韓國知名女性藝術家李昢(Lee Bul)這次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推出的個展:〈在每個新影上(On Every New Shadow)〉。


李昢〈On Every New Shadow〉個展一景
攝影: Patrick Gries
© Lee Bul, ©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近期新作:〈我的偉大史紀(Mon grand récit)〉系列
同歸屬於〈我的偉大史紀〉的系列創作計劃,李昢這次於卡地亞基金會展出的作品有別於台北雙年展或伊斯坦堡雙年展中可見的〈Mon grand récit: Weep into stones…〉(2005)一作,該作應用多樣建築意象如塔特林(Tatlin)的〈紀念塔(Monument)〉、如自冰川頂端延伸而下的木製滑雪道、霓光跑馬燈、鋼筋架構…等一個個「偉大」現代化遺跡與建築廢墟般的繁瑣元素來探究人自古以來對於烏托邦的嚮往與信念;本展中一系列作品則是應用閃閃發光的水晶、玻璃珠、鋁架、不鏽鋼與霓光燈等,更為細膩、更具美感表象(或許也更為女性化)的媒材所組成:〈Sternbau No. 2〉、〈Sternbau No. 3〉、〈Sternbau No. 4〉、〈Aubade〉、〈Autopoiesis〉…,其晶瑩透明、弧狀支架層層交錯的形態除了呼應德國現代建築大師布魯諾.陶德(Bruno Taut)的玻璃屋(Glass Pavilion),視玻璃建材為實現社會烏托邦主義的最佳表現利器之外,藝術家事實上也透過這些作品針對「烏托邦」一詞表達其背後隱含的虛幻與幻滅情懷。


李昢〈Sternbau No. 4〉, 2007
水晶, 玻璃珠, 壓克力珠, 不鏽鋼, 鉻鍊, 鋁架
Courtesy Lehmann Maupin Gallery
攝影:Patrick Gries
© Lee Bul
©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從早期透過街頭演出的表演型式來挑戰韓國傳統的藝術主流與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李昢較為知名的創作系列是一個個用矽膠完成的〈殘缺女機械人(Cyborgs)〉系列作品,該系列試圖質疑性別與社會傳統與科技進程之間關係的對立與消長。然藝術家相當隱誨的觀念性論述事實上常因作品乍看之下過於冷調與迷人的表象修辭而另人忘了其背後事實上相當具批判性的社會理念。一如藝術家回應瑞士知名策展人漢斯.奧博瑞斯特(Hans Ulrich Obrist)針對〈殘缺女機械人〉系列所提出的問題:「基本上,該系列中超人的力量、科技的文化、與女性的陰柔均融合在〈殘缺女機器人〉的意象中…日常文化中一些影像與產品基本上均源自於一種男性觀點的角度,具有一種預設立場。然我們視之為常態的原因並非接受了此一沙文主義觀點,而是視其為進步、高科技、高成就的代名詞,可是事實上那是一種長年延習下來視男強女弱的主流意識,而我試圖揭露那理所當然的思維下隱含的預設立場。」

李昢 〈Excavation〉, 2007
玻璃纖維,不鏽鋼支架,夾板,灰泥,壓克力板,保麗龍,假髮,壓克力顏料,水晶
Courtesy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Paris-Salzbourg
攝影:Patrick Gries
© Lee Bul, ©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真言信念(Words to live by)
如果烏托邦就有如那遙不可及的天邊之星,如果現代化進程與科技發展反而成為是一種主流意識下的霸權與壓抑,那歷史上長年以來反覆不斷的社會革命與觀念解放是否在今天看來不但可笑且毫無意義?在這樣嚴肅的命題下,它值得我們暫時離開李昢的個展,走入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地下室,一觀另一位同期展出的美國攝影師羅伯.亞當斯 (Robert Adams)的攝影個展:〈立足邊緣(On The Edge)〉。

羅伯.亞當斯〈Oregon〉, 1999-2002
銀鹽相紙, 〈Turning Back〉攝影系列
28 x 35,6 cm
© Robert Adams, Courtesy Fraenkel Gallery, San Francisco and Matthew Marks Gallery, New York

羅伯.亞當斯(Robert Adams)自九十年代末期開始以美國西岸為據點,拍攝了一系列名為〈Turning Back〉的作品,記錄該區自然景觀因人類自私地咨意開發,至今已經失衡的面貌-因濫伐(clear-cutting)而消耗殆盡的雨林,或者永遠處於新生狀態的植林區,因為植林活動只是可以再次濫伐的藉口,一棵原本可具五百年樹齡的樹木在三、四十年後將再次被砍伐以提供市場的需要。雖然堅持以一種記錄真相的客觀攝影手法來批判人類對於大自然所造成的傷害,羅伯.亞當斯的攝影作品卻不是醜惡或暴力的畫面,相反地,在柔和(高度灰色調)與細膩(細節清楚)的影像中,不同於歌頌寬廣天際裊裊山林中的忘我浪漫情懷,他的作品充滿高度的寫實特質,其中遭濫伐摧殘而殘留下的支幹、尚未茁壯即面臨斷枝的林木、孕育力過度透支的大地均是出自對於拍攝主題-大自然-有著深層的認知與博愛才能表達出的情感,在同時間卻也是對人類的劣行做出最為尖銳的指責。


羅伯.亞當斯〈Oregon〉, 1999-2002
銀鹽相紙, 〈Turning Back〉 攝影系列
35,6 x 28 cm
© Robert Adams, Courtesy Fraenkel Gallery, San Francisco and Matthew Marks Gallery, New York


而展覽中另一展出的〈West From the Columbia〉與〈Time Passes〉系列攝影作品,所呈現的則是一系列西海岸海面與岸邊的影像,此一更早期的作品(於九十年代初期所完成)並非是要讓觀者暫時忘掉東邊雨林所遭到的傷害,相對地,激烈不安的浪面、烏雲滿布的天際、以及多件特意傾斜水平面、或讓之時而過高過低、缺乏中心線的取鏡角度,除了打破慣有的影像構圖模式,呼應大自然隱然的力量之外,並散發出一股動力與希望:「難題不單單在於是否能夠,而是可以認清那些是可用文字闡述,而那些只能用影像表達。譬如說一張照片,它通常不如一篇文章得以釐清一繁瑣複雜的道德議題,然一篇文章卻也通常不如一張照片,得以為一棵樹木申張正義。」


羅伯.亞當斯〈On the South Jetty〉, 1990-91 / printed 1992
銀鹽相紙, 〈Time Passes〉攝影系列
22,5 x 27,9 cm
© Robert Adams


介於自然與人工之間(Between Nature & Artificiality)
在東西兩界、海山之間,在傳統與現代、懷舊與創新之間,在自然與人工、過去與未來之間,羅伯.亞當斯透過一張張的照片除了為樹木申張正義之外,或許,也在當代人文社會至今的經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中投下了一顆震憾人心的導彈,這或許也是我們再次回到李昢個展的時機。

羅伯.亞當斯〈Winter, Northwest Across Dunes and Tidal Marsh Inside the South Jetty〉, Oregon, 1990
銀鹽相紙, 〈West from the Columbia〉 攝影系列
22,5 x 27,9 cm
© Robert Adams, Courtesy Fraenkel Gallery, San Francisco and Matthew Marks Gallery, New York

地面上擺著一個有如冰塊或石晶狀的大塊玻璃纖維,透過霧面的塊面我們可以隱隱約約看到一個人凍結在其中,而晶塊的一側蔓延出用黑水晶粒與黑珠子串連而成的珠鍊,滿佈一地延伸到相當遠的距離,這件名為〈融雪(高木正雄)Thaw(Takaki Masao)〉的雕塑作品取名自六十年代促成南韓社會與經濟突飛猛進,然同時也被稱為獨裁者的知名總統朴正熙(Park Chung-hee)的日文譯名「高木正雄」。該作看似試圖透過朴正熙一路從滿州軍官學校畢業,赴日進修參與二次世界大戰,隨之參與共產工黨,後遭逮補並為求自保而出賣黨員,最後藉機發動軍事政變轉身一變成為南韓總統的歷史進程,傳達出「理想」成就「信念」,「信念」成就「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成就「主觀霸權」之間微妙卻值得引人深思的思想轉變。


李昢〈On Every New Shadow〉個展一景
攝影: Patrick Gries
© Lee Bul
©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而另一件也相當迷人的作品是一個用磁磚組成的浴缸,立在四週也用磁磚鋪成的地面之中,浴缸的大小符合真人的大小,然填滿白色浴缸中的卻是看來相當濃稠的墨汁;名為〈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這個看似圍繞在一整群山峰之間的墨汁湖隱射的是長白山(Baekdu Mountain)上的「天池(Heaven Lake)」。在這件看來謎樣的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嘗試去解讀「天池」的意象應在於串連藝術家身為韓人的文化傳統,簡言之,此一做為中韓邊界之重要地理據點對於朝鮮一國之文化孕育與傳承有著深切的關係。然駐立在一系列依據布魯諾.陶德玻璃屋建築理念〈Crystal architectural Landscapes (after Bruno Taut) 〉所完成的吊飾雕塑品之下,藝術家藉此試圖宣揚的政治觀之於烏托邦理念則幽然浮現在那稠不見底的黑鏡面上:「我想烏托邦概念的作用就在於令人感到它就在不遠處,只要努力即可達成,而身為人類的我們也因此陷入永遠為之嚮往的命運中…;我總是特別對這些自烏托邦信念而衍生出的多項社會革命計劃感到興趣,因為這些人在一開始應理解到他們的夢是永遠不會成真的。」


李昢〈On Every New Shadow〉 個展一景
攝影: Patrick Gries
© Lee Bul
©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唯美下的真相(the Truth behind the Beauty)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這次推出的李昢和羅伯.亞當斯個展從媒材上、手法上、表現上與訴求上,乍看之下相當不同,似乎只有「唯美」一詞可以將之串連在一起;前者在光影之間自我閃閃發光的「吊飾裝置」、後者在黑白之間漸層完美的「自然景觀」,我們或許可以為難兩位藝術家創作中過於迷人的視覺效果,是不是相對弱化了影像背後尖銳的批判理念與訴求?


李昢 〈MON GRAND RÉCIT: WEEP INTO STONES . . . 〉, 2005
混合媒材
攝影:Keith Cheng, 2007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

然事實上應是相反的,雖然李昢針對「烏托邦」概念所發表的一番話充滿悲觀的觀點,然我們在觀視李昢充滿陰性象徵與視覺符號的雕塑作品時,透過展覽標題的呼應〈在每個新影上〉,卻很難不去正視藝術家對社會價值與藝術美學長年以來「理所當然」的預設觀點與霸權標準的批判。而羅伯.亞當斯一張張沉默的定格黑白畫面以一種「殘留下的景觀」的身份而存在,〈立足邊緣〉看似追尋著七彩彩虹懸掛天際永遠無法實現的宿命,哀悼著漸逝的希望,然漸逝並非完全消滅,代表著還有回頭的可能性。在致力呈現人類之於現代化發展、社會之於大自然環境之間微妙依存關係的脆弱與重要性,李昢與羅伯.亞當斯長年來以一種持續的創作與「堅定」的立場,為這樣的信念留下了最迫切也最真誠的見證與宣言。

Art-info
李昢〈在每個新影上 On Every New Shadow〉個展 Lee Bul Exhibition
羅伯.亞當斯〈立足邊緣On The Edge〉個展 Robert Adams Exhibition

日期:16th Nov. 07 – 27th Jan. 08
地點: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Paris
網址:www.fondation.carti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