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私人贊助、典藏、成立美術館的潮流,當今民間單位所策劃的藝展內容與品質不但除了可媲美公家機構推出的活動之外,並同時為藝術家與當代藝壇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與新的組合,不論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如創作資金的來源或藝術市場的運作、或是從美學的角度:新的議題與對話,正如五月中開幕的首屆雷恩市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nale d’art contemporain de Rennes)。
左邊:Jean-Louis Chapuis & Gilles Touyard, Impressions..., 見www.boiteaimpression.com
中間:錄像作品:Claudia Triozzi, 索瑞爾食品工廠(Soreal)贊助
右邊:Mud Office, 見www.themudoffice.blogspot.com
photo: écran voilé, 展場一景
兩種價值觀的交錯(Valeurs Croisées)
雖然得到法國文化部造形藝術組(Délégation aux Arts Plastiques)與布列坦省文化事務所(DRAC de Bretagne)...等相關公家單位的支持,雷恩市當代藝術雙年展不同於一般雙年展的規劃模式,而是由法國西部布列坦省當地的加工食品產業諾拉克集團(Groupe Norac)所發起,並結合當地多家廠商與公司,可謂是大部份完全由私人企業單位所資助、參與與主辦的大型藝文活動。
命名為〈兩種價值觀的交錯:當企業遇見藝術〉,本雙年展試圖從經濟的觀念出發,透過駐村與展覽的模式來探討工作、勞動之於美學、藝術創作等價值之間的交錯相斥或相輔相成。自兩年前開始籌備,共分成兩個執行階段,雷恩市雙年展的重頭戲主要集中在第一階段為期三到六個月左右的藝術家駐村計畫的成果,名為〈SouRCEs-駐村企業之創作研究計畫(Les Séjours de Recherche et de Création en Entreprise)〉
雖具有選擇駐村企業的權力,然隨著不同企業的屬性,參與該計畫的藝術家均試圖考量駐村企業的工作環境、生產模式、技術與成品,以此為出發點來完成他們的創作作品。如法國藝術家丹米昂.貝桂(Damien Beguet)就選擇了當地一家製作零售式可麗餅的食品工廠-克利斯汀.佛瑞有限公司(S.A.S. Christian Faure),透過與該工廠員工的合作推出了一個名為《對藝術說好(OUI ART!)》,具有巧克力與香蕉風味的新可麗餅,並在展覽期間免費提供品嚐,觀展民眾因此成為這個新產品的首批試用者。
而常年以來習慣應用多媒體技術與工具來創作的法國藝術家山姆爾.比昂奇尼(Samuel Bianchini)則選擇了法國電信局科技研發中心(Orange Labs),透過該中心所提供的技術與該中心的資深研究員與工程師合作,完成了一可偵測觀眾之於作品的距離,即時將不同的數據呈現在一由數個電子螢幕所組成的螢幕牆上,隨著面對作品的觀者的定位移動,這件互動式數位作品除了透過科技技術轉譯了現實中的現象學變化,也隱涉了科技結合藝術的無限可能。
courants faibles 藝術團體
雷恩市當代藝術雙年展特別計畫
Offre d’emploi, 傑靈特人力公司(Gerinter Intérim)贊助,novembre, 2007
Courtesy des artistes
而擅長表演藝術的義大利女性藝術家克勞蒂亞.提歐茲(Claudia Triozzi)則選擇了一間專門製作食品醬料的索瑞爾食品工廠(Soreal)為駐村地,完成了三件表演錄像系列作品。在其中我們看到克勞蒂亞以歌伶的身份立在機器之中,用歌聲來與週遭轟轟鼓動的機具噪音相之抗衡的荒繆場景、或者以藝術家身份上場與工廠老板進行一場對話:「...問:所以經營一間工廠需要很完善的組織與規劃能力?答:對!...問:從我們合作開始,你說我的工作方式很沒有組織,你是想說藝術創作者也需要高度的組織與規劃能力嗎?答:也不是這樣說,只是...問:可是不管我在怎樣沒有組織,這件作品還是做出來了不是嗎?所以可見我還是很有組織的啊。答: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啦!...」透過工廠老板高度配合的默契,這段令人會心一笑的對話在幽默中也間接透露出企業與藝術創作價值觀上的既成落差。
而由三位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團體弱電流(Courants faibles)則選擇了與傑靈特人力公司(Gerinter Intérim)合作,透過該公司找了七位毫無藝術背景的臨時員工來負責本雙年展導讀手冊中的部份撰文工作。透過這些非文化專業人員的眼光與文筆,每件展出作品的解讀與推廣方式也與以往不同,這件作品質疑了當今工作環境生態中專業導向的霸權定義與模糊標準。
陳界仁
Factory, 2003, 30分50秒
錄像投影
© Chieh-Jen Chen / Galerie Olivier Robert, Paris
展覽脈絡
平行於透過〈SouRCEs-駐村企業之創作研究計畫〉所產生的14件作品之外,本雙年展並另外邀請了其它的藝術家,同樣透過或者與當地企業合作、或者直接與當地居民合作,而完成了一系列應本展而誕生的新作;再加上其它源自各個不同單位借來的藝術作品,整個展覽方向在我們看來可簡單分為下列幾點:〈工作的價值〉、〈藝術的價值〉、〈藝術家是份專業嗎?〉與〈藝術作品的價值〉。
一、工作的價值:勞動者的心聲(The voice of worker)
台灣藝術家陳界仁(Chieh-Jen Chen)的錄像作品《加工廠(Factory)》可算是本展中最為沉重的作品之一。透過電影推鏡,交錯記錄片與實拍片段的手法,陳界仁透過荒廢的工廠、沉默的女工、快速運轉的過去與停滯不前的當下為後現代資本主義的破壞與失調留下見證。同樣的批判內容可見於法籍藝術家伯諾.拉斐榭(Benoît Laffiché)的三銀幕錄像裝置《法羶提與法尼劇場(Vasanthi & Vani Theaters)》。藝術家遠赴印度,以旁觀的角度拍攝一個個正在拆除法羶提與法尼劇場的建築工。它們勞動的汗水與簡陋的生活方式在今日資本主義高漲、房地產經濟澎渤發展的運作下,發展中國家市容景觀正在快速轉變的過程呈現出強烈的對比。這兩件作品則遙遙呼應著新觀念主義(neo-conceptual)雙人組藝術團體克萊丰丹(Claire Fontaine)所展出的霓虹燈管作品《資本主義致死(Capitalism kills)》。
Benoit Laffiché
Vasanthi et Vani Theaters, 2008
錄像裝置
Courtesy de l’artiste
法國藝術家朱利安.培佑(Julein Prévieux)則是在經過一段痛苦的求職期,沒有找到任何工作下開始選擇投出一封封的《拒職信(non-motivation letter)》。在投出上千封的拒職信當中,朱利安約收到了約百分之五左右的回函,大部份均是制式化、不含任何感情的回信風格。藝術家在此主要透過反制度、無厘頭但不失幽默的「拒職」作法,除了道出今日求職者在面對「給職」者高高在上的地位下反動的心聲之外,同時也質疑著當代經濟體系運作模式無形中所產生的社會階級之分與無理性。而關於無理性,另一位法國藝術家克勞德.克羅斯基(Claude Closky)則展出一系列樂透彩卷。上百張的樂透彩卷上所呈現的不同數字組合訴說著現代人將一種希望寄託在難料的機率組合下的荒繆心態,而「努力」簽選一張張彩卷的行徑同時諷刺著意圖背後「不想努力」工作的矛盾。
最後,另一位法籍藝術家尚.查爾斯.馬瑟拉(Jean-Charles Massera)則選擇讓職業人士直接發言,以一種社會學的角度,在經過與數位雷恩市市民的訪談後,藝術家將訪談者對於工作的心聲與感想以大型海報輸出的方式刊於市中一個個公車站旁的廣告看板中,如其中一位匿名的精神院護士說道:「他們要我們數量化與幣值化所有的醫療行為,但是,我們要如何去數量化與幣值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Jean-Charles Massera
Under The Résultats, 2008
interviews, public board installation / right: Jean-Charles Massera
Photo : écran voilé
二、藝術的價值:藝術家的心聲(The voice of artist)
義大利藝術家吉安尼.莫提(Gianni Motti)則將奇也當代藝術中心(La Criée centre d’art contemporain)的方形展場架空,在地板上鋪上近一萬七千塊的鋪路砌石方塊,當我們一走入展場中,腳底的石塊因為缺乏水泥的固定而不穩定的左右晃動,讓觀者有如走在鋼索上,行動時不得不需小心奕奕以保持平衡。這件極簡的作品精確地指涉了當今工作環境與社會發展中薄弱的平等權與不確定性。此外藝術家還要求藝術中心在開展後的兩週內,24小時不分晝夜全面開放,要求館方人員只維持「最低限度服務(service minimum)」的功能。「最低限度服務」一詞是今天法國勞資雙方爭相不下的議題之一,政府期望透過此一法規的制定以預防罷工活動發生時,相關單位還可以保持最低限度的運作狀態。吉安尼要求館方罷工、運作停擺、維持最低限度的服務狀態,透過機能不良(dysfonction)的概念同時質疑著藝術經濟,與更廣泛的社會經濟運作模式。
法國藝術家丹尼爾.佛曼(Daniel Firman)則透過兩件風格相當迴異,卻又相互呼應的作品,宣告藝術創作的無形能量也是一種生產力。前者是個由正反半蹲式的人體所組成的三層式雕塑作品,詭異的外觀看似呼應該展地的歷史背景:該禮拜堂正是法國查爾斯八世與布列坦安妮皇后訂婚的場所、後者是個被藝術家用力往下拉,看似搖搖欲墜的古典吊燈。一個整體看似向上升起的動力與另一個被往下拉扯所產生的張力,丹尼爾在此試圖「具現化」能量的流動來隱喻有種「勞動」的形式,它就叫做「創造力」。
Daniel Firman
La grande couronne, 2008
複合媒材
photo : écran voilé
三、藝術家是份專業嗎?(Being an artist as a profession)
賽爾維亞籍藝術家伊格.安提克(Igor Antic)擅長依情況設計(in situ)的裝置與行為介入來探討藝術創作的行為與價值,進而顛覆既成的觀點與標準。這次應本雙年展之邀,藝術家提出了《藝術服務(Art Service)》的創作計畫。概念是向主辦單位諾拉克集團的員工公開徵選一名願意接受藝術家「受訓(coaching)」的自願者,在與藝術家為期三個月的相處對話與聯繫後,該員工則在受訓之後完成一件作品,並於本展中展出。該集團中的研發主任,私底下也是個藝術愛好者的尚.法藍斯瓦.皮諾(Jean-François Pinot)因此回應了伊格的公告,並在「學徒」期間結束後完成了一件將數個制式麵包烤盤,直立吊裝起來可左右移動或180度旋轉的雕塑作品。如果說轉動烤盤的舉動延伸出稚趣的面向,然將作品命名為《祈求聖餐(Prier pour le pain)》的標題則刻意地為這件作品賦與一層「神聖面向」,除了呼應舊修道院展場的背景之外,也影射「現成物」的藝術創作概念。
而法籍藝術家亞德爾.阿伯迪森敏(Adel Abdessemed)豎立在展場入口的大型看板上寫著《亞德爾正式辭職(Adel démissionne)》,該作品以簡單的文字宣言在此質疑藝術家身於當代社會經濟體中薄弱且不穩定的身份,以及身為藝術家是否同於一般職員具有辭職的權力?另一位法籍藝術家馬汀.勒修法里耶(Martin Le Chevallier)則反其道而行,他不學亞德爾的辭職作法,反而挪用一般企業慣用的階段式評估模式,求助於民間顧問公司「顧問聯盟(Associates Consulting)」,要該公司針對藝術家本人的創作歷程與成果做出評估。此外,透過本件《評估(L’audi)》一作,評估專員還需隨自評估出來的成果為藝術家自美學面向、概念與商業取向、製作、推廣、展演等地理區位與促銷模式定出藝術家的未來發展策略,諷刺地試圖為藝術家與藝術創作行為立出一道前所未見的市場評估準則。
Daniel Firman
Up Down, 2007
銅,水晶燈,電線,高:198 cm
私人典藏(Collection privée)
Crédits photo : Marc Domage
Courtesy Galerie Alain Gutharc, Paris
四、藝術作品的價值(The value of artwork)
相較於藝術家身份模糊的定位,如果我們暫時忘卻哲學性與美學性思維的觀點,就社會經濟運作的眼光來看,藝術作品隨著藝術市場的存在,自始以來本就是得以數量化與幣值化的產品。也因此,今天當我們在面對一件藝術作品所能產生的「貨幣交易」價值時,詫異的心情下心中浮現出的疑問或許就如這位民眾參與藝術家法藍斯瓦.戴克(François Deck)的《藝術發問活動(Générateur de problèmes [[[[[)》所提出的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幅畫長年藏起來,譬如《格爾尼卡(Guernica)》,那當它再度見世時,還會有同樣的價值嗎?」《藝術發問活動》一作採全民發言的民主做法,讓大眾以投稿的方式提出任何有關藝術/勞動關係的疑慮與感言,最後收集來的內容則印製成明信片的形式於雙年展展場發送。
Robert Filliou
Œuvre sans valeur, 1969
複合媒材,41 x 145,5 x 6 cm
Musée d’Art Moderne de Saint-Etienne Métropole collection
而隸屬福魯薩克斯流派(Fluxus)的勞伯.費列歐(Robert Filliou)其傳奇的一生,創作的形式與對語言文字的研究深印著「藝術等於生命」的信念,並質疑藝術與非藝術之間模糊的界線。應本屆雙年展,他於雷恩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Rennes)展出的《沒有價值的藝術作品(Oeuvres sans valeur)》則可視為是此一觀念的最佳見證。五個綠色小木盒,分別貼著來自各地使用過的不同郵票,盒下並吊著看似毫無價值,但又好像分別影射不同的特殊想法。然而到底每個物件背後象徵著什麼看似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細節並非是永垂不朽,並可被它物所取代,就如藝術家曾經在一張郵票不見之後貼上了另一張郵票、在一個物件脫落之後換上了另一個新的物件,今天我們已經難以知道到底這件作品的原貌是什麼?但或許這點也不是很重要了!藝術家在此引入「或然率(probability)」的變數,並基此推廣「持續性創作(Création permanente)」的觀念。自此出發,「藝術家需要自覺到他歸屬於一個更寬廣、全球性的『持續性創作』網絡...」,而《沒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強調了「藝術家的名聲如同美術館的名聲不會永垂不朽的...」,而藝術作品只是在某一時刻下「藝術家賦與某一直覺的形式」,勞伯.費列歐在生前這樣說到。
後言:
對一個新興的雙年展來說,〈雷恩市當代藝術雙年展〉的規模與內容可謂具有相當不錯的水準。然更令人值得注意的還是其私人集團主導的源起與模式,這點從該活動的資金比例分配數據即可明顯看出:總預算共達220萬歐元(約一億台幣),其中私人資金的部份就佔了百分之六十五,是公家機構的兩倍以上,而這樣的形式與組織也相對引領出有趣的合作、議題與能量,相當值得引為借鏡。
延伸閱讀:
〈雷恩市當代藝術雙年展-雷恩市的工作室(Les Ateliers de Rennes - Biennale d’art contemporain)〉
展期:16 May - 20 July 2008
展地:賈克邦修道院(Couvent des Jacobins)、奇也當代藝術中心(La Criée centre d’art contemporain)、雷恩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Rennes)、三角藝術中心(Le Triangle)、雷恩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 de Rennes)、 雷恩大學(Université Rennes 2 - Haute Bretagne)、哥倫比也文化中心(Centre culturel colombier)
主辦單位:Groupe NORAC
策展人與策劃執行:拉菲爾.珍恩(Raphaële Jeune / Art to be), 瑪麗.林曼(Mari Linnman)
網址:www.lesateliersderennes.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