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dredi, avril 04, 2008

一種吉爾.巴比耶式的科幻小說(A Gilles Barbier-like Science Fiction)

三月底,離龐畢度中心不遠的巴黎馬黑藝廊區中再度添增了一個新的藝術空間,名為「克勞德.貝黎藝術空間(Espace Claude Berri)」。由剛獲頒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法國建築師尚.奴維爾(Jean Nouvel)設計,「Projectiles Architectes」建築工作室負責工程執行,該藝廊整面大型玻璃門窗與天花板設計賦與其內部空間淨白明亮的效果,令人讚嘆。

Gilles Barbier
無題 Sans Titre (méga maquette),2006
technique mixte sur papier
photographie: J-C Lett, Marseille
collection: Claude Berri, Paris
courtesy : Espace Claude Berri, Paris
〈Le cockpit, le vaisseau,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一展


克勞德.貝黎藝術空間
然這間藝廊除了迷人的空間設計值得一提之外,最大的噱頭還是在於它幕後的老板,法國電影界知名的製作人、導演兼演員的克勞德.貝黎。這位家喻戶曉的電影名人最近才因榮獲凱薩最佳影片獎的《種子跟鯔魚(La Graine et le Mulet)》,與剛上映一週即破五百萬人次的《歡迎來到雪堤(Bienvenue chez les Ch’tis)》,而令人不得不佩服這位製作人精準的(投資)眼光。
然而這次開幕的藝廊卻不是他的第一間藝廊,自七十年代開始收藏藝術作品,首先以裝飾藝術與設計作品為主;漸漸地,克勞德.貝黎自八十年代起即開始對當代藝術產生高度興趣,並於1991年開了他第一間藝廊:「瑞恩藝術空間(Renn Espace)」,曾展出如萊曼(Robert Ryman)、克萊恩(Yves Klein)、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勒維茲(Sol LeWitt)、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西蒙.漢泰(Simon Hantai)等幾位知名當代藝術家。雖然該藝廊在短暫幾年的經營之後即轉手出讓,然短短幾年內曾經推出過的知名大展也讓這位電影人正式跨入了巴黎當時還算相當封閉的藝術圈,而其高品質的私人典藏作品更常是各策展單位感興趣的對象,常常向之詢借展出。

展場一景
Gilles Barbier
《La Mega maquette》, 2006
technique mixte
courtesy : Espace Claude Berri, Paris
courtesy : Galerie GP & N Vallois, Paris
〈Le cockpit, le vaisseau,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一展


雖然身為電影世界中令人崇敬的大人物,這位資深電影大師收藏藝術作品的品味與熱誠卻是相當主觀也具個人品味;從畢卡索到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從貝雪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到傑夫.沃爾(Jeff Wall)、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到佩諾尼(Giuseppe Penone)...,相當多元化。這點從他製作投資電影的模式即可一目瞭然,除了熱中藝術電影之外,他也投資製作如《巴黎夜未眠(Ensemble, c’est tout)》或《美麗新世界二-埃及豔后之超級任務(Asterix & Obelix: Mission Cleopatre》這類的通俗片。

機艙窗口外的奇幻世界
目前確定將同時以獨立策展或與其它藝廊合作的方式,克勞德.貝黎藝術空間首檔推出的是與法國Galerie Georges-Philippe & Nathalie Vallois藝廊合作的吉爾.巴比耶(Gilles Barbier)個展。〈駕駛艙、太空船,機艙窗口外的奇幻世界(Le cockpit, le vaisseau,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一展展名乍看奇特,而展出的作品也充滿奇想特質,然這正是這位法國藝術家吉爾.巴比耶長年以來一慣喜愛的創作主題,旨在探討科技之於人性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與未來。

展場一景
Gilles Barbier
《La Mega maquette》, 2006
technique mixte
courtesy : Espace Claude Berri, Paris
courtesy : Galerie GP & N Vallois, Paris
〈Le cockpit, le vaisseau,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一展


著迷科幻小說中奇想的未來世界,生化科技日益月新的突破與發現,不諱言年輕時受史丹利.庫柏力克《2001太空漫遊》一片重大的影響,吉爾.巴比耶曾經以複製人的觀念完成了一個個看似是藝術家本人的縮小型複製人雕塑作品:《Comment mieux guider notre vie au quotidien》(1995)、或一系列以真人為主角的彩色照片《多重視角(Polyfocus)》(1999)系列等作品,個體之間的差異在這些作品中蕩然無存,一切看似只是循環複製下的成果,藝術家在此企圖勾勒出基因複製科學為人文社會預設好的未來世界。
藝術家對於科幻世界的「迷戀」或「批判」也可見自《刺青老女人(La veille femme aux Tatouages)》(1999)、《超人養老院(L’Hospice)》(2002)這兩件作品,如果前者慘不忍睹的蠟人企圖揭穿當代化妝品生化工業的謊言,後件作品中一個個老態龍鐘的超人、碥蝠俠或閃電人...等則詼諧卻也一針見血地打破人對完美的「迷思」。

Gilles Barbier
《 La Méga maquette (la chambre des fromages)》, 2006
technique mixte
photo: J-C Lett, Marseille
courtesy Galerie GP & N Vallois, Paris
courtesy : Espace Claude Berri, Paris
〈Le cockpit, le vaisseau,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一展


一種吉爾.巴比耶式的科幻小說
吉爾.巴比耶這次於「克勞德.貝黎藝術空間」中展出的作品基本上總結了近兩三年來的一些創作想法,就如藝術家自己所言:「名為《巨體模型(Megamaquette)》,這次展覽中最大的一件複合媒材作品事實上是由一件件實體作品縮小版所組成。」自「壓縮的複製品(compressed copy)」的觀念出發,從一塊冒出一些字眼的巨型起士到一連串隔間式的小迷你展覽室(展覽室中牆面上掛著藝術家長年以來所完成過的平面作品縮小版)、隨之串連著有如實體化向上竄升的煙霧、一個被玻璃罩隔離起來的叢林,名為《空氣工廠(Fabrique d’airs)》、一個側躺的蠟人,其滿佈粉紅色肌膚的文字象徵著一種「傳染病」-愚昧與迷信?

Gilles Barbier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 2007
水彩 gouache sur papier
photo: J-C Lett, Marseille
courtesy Galerie GP & N Vallois, Paris
courtesy : Espace Claude Berri, Paris
〈Le cockpit, le vaisseau,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一展


這件複雜的作品最後結束於掛在天花板上懸空的「蚯蚓(ver de terre)」與桌下串連著模型各個不同區塊,有如密佈地底下的根莖通道,這些象徵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根莖」的意念可以令人聯想到「網絡」的概念,一如這幅《機艙窗口外的奇幻世界》壓克力畫,一個個飄浮在閃電密佈的天中的電腦檔案,自此我們再度看到藝術家對於科技的迷戀。而一個個看似有如外星異物的蚯蚓「從生吃到死,一生用吃來創造出它自我的生活空間、個體的存在意義,可謂是現代人身為消費者最佳的形象代表...」吉爾.巴比耶如是說。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蚯蚓其被切斷後可以再生的能力不也是複製觀念的最佳見證,

Gilles Barbier
《Le moteur》, 2007
壓克力畫 acrylique sur calque polyester
photo: J-C Lett, Marseille
courtesy Galerie GP & N Vallois, Paris
courtesy : Espace Claude Berri, Paris
〈Le cockpit, le vaisseau,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一展


總觀吉爾.巴比耶一貫以來的創作,批判的態度勝於單純的呈現,尤其在指涉科技(生化科技)之於人類與社會的相互影響。然其表達形式與作品風格卻又是相當怪誕與迷人,因其相當複雜且個人化的象徵與詞彙,相當直接卻又不失幽默的意象運用,以及值得一提的是他那無拘無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正如藝術家自己所言:「我嘗試玩弄語言:用酒灌醉、用物悶塞;像草、口香糖般來咀嚼它。在我的畫作與雕塑作品中,我喜歡賦與它們一層乳膠劑般的質感...。」,最終誕生了一種「吉爾.巴比耶式的科幻小說」。


Artbar :
克勞德.貝黎藝術空間(Espace Claude Berri)
吉爾.巴比耶(Gilles Barbier)個展 -〈駕駛艙、太空船,機艙窗口外的奇幻世界(Le cockpit, le vaisseau, ce que l’on voit depuis le hublot)〉

地址:4, passage Sainte Avoye, 75003 Paris
網址:www.espace-claudeberri.com

戰憂下的訊息

今日中東戰火未息、西藏抗爭未果、緊張的國際情勢下,正在巴黎展出的幾件藝術作品除了具人性視角、相當值得一看之外,並不約而同激發令人深思的反省空間。

龐畢度中心於二月中推出的〈戰憂下的省思(Les inquiets)〉一展結集了五位中東籍藝術家:來自以色列的亞爾.芭塔娜(Yael Bartana)與歐馬.法斯特(Omer Fast),來自黎巴嫩的拉賓.摩魯耶(Rabih Mroué)與阿克朗.札塔利(Akram Zaatari),以及來自伊拉克的亞蘭.西比利(Ahlam Shibli)。以更清楚的副標題〈感憂戰禍的五位藝術家(cinq artistes sous la pression de la guerre)〉來突顯展覽的議題,本展除了試圖檢驗今天中東戰爭對當地社會人民所帶來的傷痛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語彙,部份作品看似得以超越地域國界與文化隔闔,引人省思戰亂之於社會、社會之於人性之間錯縱複雜卻又影響深遠的因果關係。

《選角(The Casting)》, 2007
錄像裝置作品(Installation vidéo)
同步式錄像投影(Quatre projections synchronisées)
彩色,有聲,14 分鐘(Colour, sound, 14 mns)
拍片片場攝影師:Nicholas Trikonis
Courtesy: gb agency, Paris


再現(representation)背後的虛構
1972年出身於耶路撒冷的歐馬.法斯特所展出的《選角(The Casting)》是一件特意模糊現實與虛構世界分野的雙銀幕四投影裝置作品。透過精密的正反面投影模式,《選角》主軸故事上演的是一個美國軍人在伊拉克與德國服役時親身經歷的兩則故事:他如何在一場對立衝突中誤殺了一名伊拉克平民,以及他與一位巴伐利亞女子約會的過程。
首先,雙銀幕的正面影像分別呈現出交雜著攝影團隊選角過程、美軍與德國女子的約會過程、以及同一美軍如何誤殺平民的過程的一連串定格畫面,而反面的影像呈現的則是一段面談過程,一個看似是導演的人聆聽著另一個應是主角本人,在回答問題時娓娓道出上述兩則故事的經過。第一則故事敘述著片中主角與三名隊員在值勤時,在一條大路上遭到襲擊,這時對面駛來一部民用轎車,主角為了要讓車輛停下來而不得不開槍制止,因擔心敵軍再次攻擊而處於精神高度緊繃的情緒下,反而誤殺了處於後座中心的年輕男子的過程。第二則故事敘述的是主角在德國服役結識一名當地女子,在約會時因語言不通漸漸產生隔闔,最終還發生一場交通意外,雖然無人受傷,然這段異國浪漫史也因此劃下休止符。
交織著這兩件細聽之下多少令人感到晞噓的故事,攝影團隊「選角」的過程在此卻突兀但有力地超越往事與記憶的寫實性,賦與作品「虛構」的特質,而這或許正是歐馬.法斯特期望激發的效果。對藝術家來說,以記憶與歷史為基礎,這件作品除了期誘發觀者省思「到底這些悲劇為何會發生?」的意圖之外;然雙雙交錯,以一種對立形式相互牽扯、卻又相互對應的場景重現與虛構敘事元素則質疑著「文本」的可靠性,提醒我們藝術的目地與創作的本質並不在於再現事實的真相。


《三張海報(Three Posters)》, 2000
錄像表演藝術作品(Vidéo-performance)
彩色,有聲(Colour, sound)
製作單位:貝魯特 Ayloul Festival – Beyrouth



再現(representation)背後的真相
不同於影像結構相當複雜的《選角》一作,拉賓.摩魯耶的《三張海報(Three Posters)》錄像表演作品的創作靈感則源自八十年代於黎巴嫩共產黨辦公室找到的膠卷檔案,其中包括了一個知名自殺烈士在死前錄下的自白。拉賓.摩魯耶以一種有如教學影片、又如現身說法式的拍攝手法,言語中除了隱射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難分難解的政治問題之外,更驚人地揭發了自殺烈士死前拍攝的自白影片事實上存在著三種版本:在眾所皆知的公開版本中,烈士看似具有強烈的信念,並相當清楚自殺恐怖行為必死無疑的下場;然在不為人知的版本中,烈士則難以控制情緒,又擔心影片不具說服力而反覆錄了三次(這也是那些版本從未見世的原因)。透過分析不同版本的記錄影片,拉賓.摩魯耶除了質疑愛國的信念而說道:「自殺烈士也是人,沒像你我想像的那樣不怕死。」;並透過「信念」與「狂熱」之間模糊的界線來批判以巴戰爭背後盲目的黨族與宗教意識。

阿曼.康瓦(Amar Kanwar)
《寫實證言(The Lightning Testimonies)》
八頻道多銀幕錄像裝置作品(8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彩色,有聲,32分31秒,循迴放映(Colour, sound, 32 mn 31 s, Loop)
Courtesy: Amar Kanwar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aris


重返「集體的歷史記憶(collective memory)」
如果〈戰憂下的省思(Les inquiets)〉一展得以讓我們正視並省思當今尚未結束的中東戰爭,印度藝術家阿曼.康瓦(Amar Kanwar)則以過去的歷史戰爭為架構,探討印度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脫離英國獨立,當年國內的穆斯林教派人士伺機謀劃獨立而成立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兩國因此自1947年起發生過多起的領土戰爭,並讓人民承受慘重代價的後果。
去年曾參展卡賽爾文件大展,目前正於瑪麗安.古德曼巴黎藝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 Paris)展出的《寫實證言(The Lightning Testimonies)》一作具影像史詩般的文本特質。以「集體歷史記憶」的基礎為出發點,透過八個子主題:「故事(the story)」、「見證(the witness)」、「記憶深處(the reservoir)」、「困境(the dilemma)」、「遺址(the memorial)」、「藏身處(the hiding place)」、「日期(the date)」與「地點(the location)」,該作品分別用八個同步投影銀幕交錯著藝術家旅行印度與孟加拉各地收集而來的官方與非官方資料、真相記錄、採訪與傳記、還有虛構的演員演出,探討少為人知且令人動容的「慰安婦」的故事。


當我們一進入展出空間,首先呈現眼前的是一片單投影,片中上演著看似是一齣由劇場演員演出的舞台劇,雖沒有旁白協助,我們還是可以隱約了解到眼前演出的是一段軍人蹂躪一個女人,而女人試圖反抗軍人的故事。而就在這齣戲上演過程之中,藝術家還交雜著片段式的記錄畫面,那些畫面上是一群忿怒的女子特意裸露身軀、佔據著某一軍營大門前進行抗爭的過程。這段具有旁白的畫面忠實地道出了這群「抗爭人士」的訴求,如前言般預告了本作所要處理的題材,印度女性在戰時被軍人強暴與蹂躪的歷史事件。


就在約十分鐘之後,原本裝設在其他三面牆上的七面螢幕也乍然開始同步啟動,身居作品中心的你我很難去一一跟隨每個螢幕的影像與字幕來了解每部影片的故事,只能有耐心地一個接一個慢慢觀看。而每部影片的內容也有相當大的落差,從受害者的自白到以第三人稱為主的傳記、從官方記錄到具私人風格的家族記錄、從由歷史學家所完成的研究報告內容到純粹個人式的資料收集;在此還需提到阿曼.康瓦所拍攝的影像也依據文本的脈絡充滿著家庭、寫實、靜物、抽象等不同的影像風格,上述多樣的內容與影像語彙毫不留情地挑戰觀者的耐心與注意力,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那過於飽和的資訊網絡之中。


如何為一段歷史畫下句點
然這樣的疑慮或許是多餘的,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就會被某一銀幕的字句與畫面所吸引;換句話說,每一個畫面訴說的正是一則則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段段遭人遺忘的過去、一個個你我必須知道的真相。然弔詭的是,專注的慾望最終卻非因為事件本身過於殘酷與難忍的特質,而是透過細膩的蒙太奇處理手法、時而出現的唯美抽象畫面,讓人逐漸忘卻過於尖銳的文本內容....。就如阿曼.康瓦如此說到:「透過美來表現傷痛,或者將痛苦轉化成美麗的畫面是可能的...就如某一片中那個將好友的哀痛織成紅布的老女人,當她敘述這段往事的態度不但讓人理解到那是一段殘酷的過去,但同時也意謂著最終可以為歷史畫下句點的可能性。」-轉載自第十二屆卡塞爾文件大展座談會記錄(Lunch lecture review : Amar Kanwar - Image and Education - The Lightning Testimonies - Documenta 12)

Artbar :
〈戰憂下的省思(Les inquiets)〉
展場:法國龐畢度中心315展場(Espace 315 du Centre Pompidou)
展期:13 feb. - 19 may 2008
網站:www.centrepompidou.fr

阿曼.康瓦(Amar Kanwar)個展
展場:瑪麗安.古德曼巴黎藝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 Paris)
展期:8 march - 12 april 2008
藝廊網站:www.mariangoodman.com/
藝術家網站:www.amarkanwar.com/

lundi, mars 03, 2008

一探龐畢度中心未來營運策略 (The so-called utopia of the centre beaubourg)

「超越自我挶限、突破公權力規範、抗拒崇尚權勢的渴望均是摧毀約束你我之階級關係的必要手段,否則歷史將會重演,一切又會捲土重來。」
節錄自阿爾伯.米斯特(Albert Meister)《龐畢度中心式的烏托邦(The so-called utopia of the centre beaubourg)》

瑞士藝術家路卡.佛瑞(Luca Frai)於去年出了一本名為《龐畢度中心式的烏托邦-改編版(The so-called utopia of the centre beaubourg - An interpretation)》的小說,靈感來自同瑞士籍的社會學家阿爾伯.米斯特的同文小說《龐畢度中心式的烏托邦》。兩部小說均藉七十年代龐畢度中心正式開工、成立、開幕,引發各方人士觀注並批判的背景下,作者想像在那驚世駭俗的水管建築物近八十幾層的地下世界(underground centre)中聚集了來自各界、各方領域、各種信念的不同團體,形成一種近烏托邦世界,並推崇一種無政府式(anarchic)的社會集會自治狀態。基本上,這本小說與龐畢度中心成立至今三十年的歷史並無太大關係,然文句之間散發出的「開創性」理念與「多元」的觀點,事實上還相當契合龐畢度中心創辦初期所代表的形象;除此之外,這本小說的標題更是饒富興趣,並提供我們一探龐畢度中心未來發展方針與策略的藉口。


龐畢度梅茨分館南面圖(The Centre Pompidou-Metz, south view)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Artefactory




前言
源自法國總統龐畢度先生的意願與遺願(喬治.龐畢度死於1974年),於1977年正式開幕的法國國立喬治龐畢度文化與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在去年共吸引了超過五百萬以上的參觀人次。今天人稱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或波堡(Beaubourg)的這個世界級藝術中心共由位於二、三樓的國家公共資訊圖書館(Bpi)、四、五樓的常設典藏展(Collections)(共佔約10600平方公尺)、位於一樓的臨時展場:南藝廊(Galerie Sud)、315展場(Espace 315)(共佔約1500平方公尺)與六樓的一、二號展場(Galerie 1 & 2)(共佔約3200平方公尺)、以及電影廳、劇院、辦公室與停車場所組成,總館面積達十萬五千平方公尺。至今擁有超過59,000件典藏作品,然近一萬平方公尺的常設展場每次卻只能展出約1300件作品左右,雖然該館每年出借的作品也超過約5000件以上,然這些數據加起來最終也只佔整典藏的九分之一罷了,因此多數作品均常年保存在典藏庫中不見天日,著實相當可惜。
也就是基於這樣的問題,再配合法國政府數年來極力推動的中央分權政策(decentralization),而誕生了興建分館的想法,並自去年歡慶三十週年慶之際啟動一系列內部空間重整與對外擴建等中長期重大發展計畫。這些計畫除試圖解決典藏作品過多,展場空間不足的問題之外,並還朝向加強企業贊助的合作模式,以解決整體營運資金不足等的問題。

龐畢度梅茨分館鳥視圖(The Centre Pompidou-Metz, view from above)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Artefactory


一、龐畢度梅茨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
位於法國東北部,與新藝術(Art Nouveau)發源地南錫城(Nancy)共為洛林省(Lorraine)的首都,梅茨大都會市(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Metz Métropole)共有約二十三萬的人口,不但是法國東北大城之一,距比利時、盧森堡與德國邊境不遠,再加上去年因為東部高速鐵路(TGV Est)的開通,今天轉眼間也成為法國與上述各國交往的重要節點之一。
過去曾因世界大戰的關係而受德國占領,直至戰後才回歸法國,該市長久以來主要以工業經濟發展為主。雖近年來該市因工業衰弱、失業人口增加,經濟活動受到部份影響,可是因為地理上的優勢,還有長年以來以經濟活動為主所累積的雄厚資金背景,該市近年來也開始積極尋求經濟結構轉型,並期透過大型的文化建設計畫來發展觀光事業。再加上在2000年初,當龐畢度中心尋覓分館定點之際,當時任職法國文化部長的尚賈克.亞里亞岡(Jean-Jacques Aillagon),其原籍正是梅茨人。雖然尚賈克於2002年下台後轉戰民間擔任皮諾威尼斯葛拉希美術館(Palazzo Grassi)館長,並在去年回國任職國立凡爾賽史蹟園區執行長,然上述種種的原因最終均與梅茨市得以脫穎而出,雀屏中選,成為該中心第一分館的所在地有著決定性的關係。

龐畢度梅茨分館模型(The winning project, Ban-De Gastines-Gumuchdjian)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Perspective: Didier Ghislain


建築特色
該計畫於2003年正式簽訂,2006年正式開工,主要工程費用大部份均由梅茨市政府所負擔。而建築物與內部設計則透過國際公開徵試的競選模式挑上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與法國建築師尚德.賈斯汀(Jean de Gastines)的方案。
總面積達10000平方公尺,其中數個不同大小的展覽空間將佔一半,而另一半的面積則將用於其它如辦公室、教育活動廳...等空間。建築物本身主要由三個長條型約80公尺的空間交錯疊起,乍看之下令人聯想到貨櫃式的展場建築設計,然非以環繞方形主體為主,坂茂的設計除了讓建築物本身具有多角型的外貌與視野之外,並將重點放在那看似有如浮雲狀、靈感源自亞洲傳統的中式竹編圓帽的屋頂設計,該部份也是坂茂在此一計畫中最令人讚嘆的元素。


龐畢度梅茨分館屋頂結構研究圖(Roof structure study)©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如果展場兩端完全透明的落地窗設計得以引入大量的光源,並得以讓旅客從內望外一觀梅茨市市容;然整體用大型木材,外覆防水布的動感屋頂設計則試圖挑戰高度精密的建材實驗與設計,並讓位於一樓挑高近77公尺的主廳、服務櫃台、書局與餐廳得以大量依賴自然光的照明以節省能源。


龐畢度梅茨分館大廳設計圖(The Centre Pompidou-Metz, interior view from forum, pre-project)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Artefactory


將以典藏展為主
原訂年底開幕,今天因工程落後的原因,目前已確定延至2009年才會正式完工。梅茨分館將不具典藏或保存的功能,未來的營運重點主要在展出許多龐畢度中心既有的大型典藏作品,如畢卡索為芭蕾舞劇所完成的大型油畫作品《遊行(Parade)》(8 x 14公尺)...等;換句話說,該分館未來的展覽內容與規劃將還是由巴黎本館現有的典藏專業人員所主導。每檔常設展的換展年限目前預定最長為兩年,並另外將會搭配每年數場的小型臨時展。

龐畢度梅茨分館主廳設計圖(The Centre Pompidou-Metz, view inside the main nave, project, 2006)
© CA2M /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 Artefactory

正牆面可見由畢卡索為薩提(Eric Satie)所創作的芭蕾舞劇《遊行(Parade)》設計的舞台設計草圖。


此外,該館並宣稱除了遵行將國家級典藏作品輸出首都、進入外省的文化政策初衷,讓全體法國人均得以親眼見識國家級藝術作品之外;並將積極與當地教育單位合作,大力推動美術教育活動,正如該館未來館長羅宏.勒祊(Laurent Le Bon)所言:「透過提供大眾親眼目睹藝術真品的機會、大力推動藝術教育的策略、以及多元化的展演計畫,龐畢度梅茨分館成功的地方將會是其介於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的定位與功能。」


坂茂建築所位於龐畢度中心屋頂上的臨時工作室內景(Shigeru Ban’s temporary studio, PTS: papier Temporary Studio)© Didier Boy de la Tour


二、龐畢度阿爾瑪展演中心(Centre Pompidou - Alma)
此一計畫從三年前開始籌備,由前法國總統席哈克於龐畢度中心三十年慶(2007年)的晚會上正式公開承諾,龐畢度中心未來除了將於明年開幕的梅茨分館之外,還將接手巴黎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Palais de Tokyo - Site de création contemporaine)的地下室,近13000平方公尺的荒廢用地,成立一佔地約9000平方公尺,只以當代藝術為主的全新展演空間,以分攤龐畢度中心已不敷所需的臨時展展演空間,命名為「龐畢度阿爾瑪展演中心」,預訂將於2010年正式改裝完工,對外開放。



現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的大門
photo: ÉCRAN VOILÉ



朝個展(monograph)規劃為主
目前得知光是空間改造預算就將耗資三千五百萬歐元(約十七億新台幣),除了會產生四間展覽室,分別以造型藝術與設計為主,另外也會闢建四間電影放映室,分別規劃一系列多媒體類、實驗電影類與錄像類的影像作品。因就距龐畢度本館不遠,目前確認該區的策展與展演內容暫時還是會由館內典藏專員與工作人員來規劃,然展出方向則會與目前的東京宮當代創藝中心有所區別,以已經具有相當展覽經歷與國際聲望的當代藝術家(至少需有十年的創作歷程)為主。該分館館長凱瑟琳.葛妮葉(Catherine Grenier)對本刊表示:「該空間的策展方向除了以個展形式為主,並同時也會與原東京宮的展覽內容有所區隔,以避免館與館之間的惡性競爭。」



未來龐畢度阿爾瑪展演中心的建築物外景(現東京宮的後半部)
photo: ÉCRAN VOILÉ



與現存文化機構合作

距阿爾瑪橋(Pont de l’Alma)不遠,位於巴黎人口中高級住宅區的十六區,該區現今除了有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之外,不遠還有時尚美術館,建築暨古蹟館,奇美亞洲美術館、以及位於塞納河另一端的布朗利碼頭美術館...。這個現狀或許正是本案自對外公開以來常受人質疑的一點,質問本區還需多加一間展演中心嗎?
然該分館館長凱瑟琳.葛妮葉卻認為外界的質疑是多慮的,除了展示內容的規畫會有所不同之外,該中心還將朝向與現存美術館相互合作的模式來努力。她首先提到:「我們已經主動與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和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聯絡,研究三館聯票的可能性。而且,未來三館開館的時間也會採時段交錯的模式來進行。譬如說當代創意中心自開幕以來開創開館時間至半夜十二點的先例,阿爾瑪展演中心與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則會保有一般美術館的營運模式,開到晚上八點閉館,就這點來看,我們之間是相輔相成。...而就展出內容來看,當代創意中心主要以新興年青藝術家的創作與展覽為主,這也是它成立的目地;而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雖然有ARC空間(當代藝術空間),可是最主要還是以現代藝術為主;然阿爾瑪展演中心期望推出的藝術展其實正好是介於這兩個世代,所謂『中堅份子』的藝術家,我想對觀眾而言,區隔應該是很明顯的。」


目前荒廢的建築物內部空間(interior view, 2007)
photo: Georges Meguerditchian



相應本案的進行,龐畢度中心目前並已決定將位於一樓的南藝廊與315空間轉型成為當代跨領域藝術創作的展場,並對外宣佈籌劃第一屆龐畢度跨領域創意藝術節(Festival pluridisciplinaire),目前該中心已經邀請法國文化部造型藝術組組長伯納.布里斯藤(Bernard Blistène)擔任該藝術節的藝術總監,預計於2009年春天推出。


目前荒廢的建築物內部空間(interior view, 2007)
photo: Georges Meguerditchian



上海計畫停擺

在提到成立梅茨分館、新展演空間的計畫,以及其它美術館如羅浮宮的朗斯分館(Lens)以及阿布達比分館,回應本刊提出的問題:蓋分館是當今美術館營運的潮流嗎?凱瑟琳.葛妮葉回答到:「或許對某些外國美術館機構來說是這樣的!然我認為龐畢度中心今天的計畫與其本身的歷史與發展息息相關,在面對本館展覽空間逐漸不足的現狀,擴建分館的做法絕對不是草率下的決定。」
而雖然有梅茨分館與阿爾瑪展演中心的擴建計畫,可是龐畢度中心日前則對外宣稱上海分館計畫有了變數,該主席於一月二十二日在法國自由報(Libération)中提到:「...計畫停頓的關係在於我們一方面發現當初合作的上海單位並無法達成我們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發現北京政府似忽對本案的了解有限,因此浮現出一些法規相關難解的難題。然而,我們並沒有完全放棄此一計畫,目前我們已經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單位取得聯繫,研究入主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可能性。」


目前荒廢的建築物內部空間(interior view, 2007)
photo: Georges Meguerditchian



後語
在面對著那當年驚世駭俗,至今反而獨豎一格的水管建築風格;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龐畢度中心這個法國人自豪的成功範例事實上與該計畫當初得以成立與創建的幕後推手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我們耳中彷彿還依稀聽到他說到:「我衷心期望巴黎市可以擁有一個文化中心,就像美國的成功案例;它將同時是一間美術館,也是一間創意中心;在其中造形藝術與音樂、電影、書籍、視聽研究等相關領域相互影響、互依共存...。我承認這一切將所費不貲。可是長遠來看,那畢竟只是政府預算中的滄海一粟,可是如果目標達成了,那將會是前所未見的成就」-《世界報(Le Monde)》記者賈克.米歇爾(Jacques Michel)專訪喬治.龐畢度總統,1972年10月17日

Artbar:
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
www.centrepompidou.fr/

龐畢度梅茨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
www.centrepompidou-metz.fr/
梅茨分館將具約佔5000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外加一間可容納144人次的視廳室、一間可容納200人次的多功能展演廳(可舉辦電影節或戲劇表演活動)、書局、餐廳以及露天咖啡廳。

梅茨大都會市(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Metz Métropole)
www.mairie-metz.fr/

東京宮當代創意中心(Palais de Tokyo - Site de création contemporaine)
www.palaisdetok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