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mars 11, 2007

瞥見潘朵拉盒I glanced at Pandora’s box


Sans titre, sans date
Copyright : David Lynch

「我特別喜好看來有點粗糙,甚至畫壞的油畫與素描.我也喜歡進行式,犯錯後再重新開始的概念。創作對我而言是處於一種超脫的狀態,即使週遭的一切都即將崩潰,我仍相信『希望』存在某方,正因我相信創新源自毀壞之中,需要特意引發一陣狂風暴雨,我們才能看清事物中原本不足為道的重要寓意。」
- 大衛.林區David Lynch

潘朵拉盒Pandora’s box 1:天際瀰漫著燒不盡的烈火The Air is on Fire
每每看大衛.林區的電影時,時常會感到一樣的困惑與不安?非精深電影理論的我每每在電影結束之後,常常都衝動地希望再看一次,因為直覺的認為一定漏掉了某個細節、某句對白,一心相信只要看清那一點、聽到那句話,心中惱人的疑惑就會迎刃而解,看清導演的意圖。但現在仔細回想起來,這樣的想法或許是自尋煩惱吧,至少,這樣的不安與困惑在看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推出的《The Air is on Fire - 大衛.林區個展》之後完全不存在,相對的,似乎因此反而感到或許終於了解了這位當代國際知名的電影導演,而其中弔詭的是,這樣的領悟並非是透過他的主流創作作品,而是他私底下數年來累積而成它類創作作品。
以奇幻佈局與詭異劇情而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大衛.林區於三月初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開幕的個展中展出了超過二十幾件的大型混媒材油畫及裝置作品、外加超過五百件以上小型隨手塗鴉素描創作、數十張的攝影作品、以及多部少為人知的實驗電影創作,佔據了基金會整個的展覽空間。



"Rain", sans date
Copyright : David Lynch

我們一進入了基金會,首當其衝的是一個個大型用鋼架架起,舞台幕簾的背景所切割的空間,而藝術家大型的油畫與混媒材油畫裝置作品就懸掛其中,形成一系列單格銀幕,如Storyboard般地敘述著畫中人物「鮑柏Bob」驚險的歷險-鮑柏在旅程中遇見了幾位影響其一生的人物而漸漸地喪失了原有的純真,施用暴力,並游移在難忍的夢靨之中,此一具有強烈視覺隱喻的圖像之間交錯著五張大型的數位攝影影像,影像中呈現出的是一個個被扭曲、切割、抹煞難辨的裸體影像,整體展場的氛圍不但瀰漫詭異氣氛,更正宗地再現了所謂「林區風格」的戲劇感。
一樓展場幾張畫作中應用了大量的附加物如衣服、真刀、文字剪貼、其它道具、或者混著棉花與異物的塊狀稠膩油彩…等,的確,林區的畫作意象是具體的,但也是敘事性的,一如其電影創作一般,不論再如何詭異的場景中,總是可以找到一句對白、一段說明、一個主題。然他的用色與手法卻是沉重又骯髒的,一層又一層的色調混淆在一起,即使是用現成照片拼貼上去的部分,整系列的畫作除了紅色與黑色之外沒有單純的原色,似乎意味著渾沌才是一切世事的源頭,瀰漫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壓抑感(與震撼?)。



"The Air is on Fire", post-it
Copyright : David Lych

相較之下,另一展出系列的「隨手塗鴉作品」看起來數量雖多,反而令人感到更具組織性與系統性。自這系列的作品看來我們馬上就可感到林區就像個想像力過度的小孩,只要靈感一來,隨手捻來的旅館便條紙、筆記本、甚至是post-it、火柴紙版、飛機嘔吐紙袋、餐巾紙…等都變成其筆下影像的發揮舞台,除了身為導演之外且具當代藝術家的特質與個性。重要的是在此一系列之中,細心的我們不經意即可見到導演歷年來拍攝完成的影片片名,從《象人Elephant Man》、《沙丘魔堡Dune》到《藍絲絨Blue Velvet》,《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 Walk with Fire》、《驚狂Lost Highway》、《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到《穆赫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此一反覆出現的名詞除了呼應我們腦中湧現的影像與劇情,更也讓我們更看清了這位電影大師泉源湧現的創作模式。
不同於一樓的大型繪畫作品與小型隨手塗鴉素描,基金會地下室展出的則是林區其他三類的作品成果。首先,地下室中心裝置著一個看似小劇院的舞台,舞台中掛著一個4x3大小的投影銀幕,銀幕上撥放著一系列林區早期的實驗電影、動畫電影,以及可在網站上觀看到的實驗電影。而環繞四周的牆面擺著的則是數十張以上的攝影作品,從《雪人系列》到《工廠系列》直到《裸體系列》,最後整體結束於一個依據林區一張小型塗鴉作品的超現實舞台草圖內容,在現場以1比1實體大小裝置起來的鏡面現場。此一展場中的作品除了讓人可以一窺林區對於影像的熱情,尤其是林區林區早期完成的實驗電影與於2002年完成的《Dumbland》動畫作品有著相當特殊的特質,具高度的黑色幽默且讓人會心一笑,但整體比起一樓看來仍稍具薄弱,且較具紀錄特質。



Sans titre, sans date
Copyright : Daivd Lynch

然不論如何,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本次推出的《The Air is on Fire - 大衛.林區個展》除了完整地呈現了這位當代電影怪才首次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創作才華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也清楚的點出當代藝術潮流中日益增多的現象,即不拘泥的創作手法與形式。又或許換個角度來看: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其實是不會自限於某一類的創作形式,而在大家入主為觀的既成認知背後,其實還深蘊著多樣不為人知的創作成果,這或許正是本展主題試圖點出的含意。《The Air is on Fire》擷取自一張林區隨手信來的手稿塗鴉中,林區在解釋這張無標題、無日期的作品時提到時「…我已經忘記畫這張圖的原因了,然而(塗鴉的)手法是孩子氣的,即使看的出來這是個天才兒童,但我喜歡畫中傳達出的某種美感。」我想,或許這種美感其實不源自於粗糙的紙張與簡單的筆觸,而是那句單純簡潔的話語「The Air is on Fire」:天際瀰漫著燒不盡的烈火,而我在林區個展中,看到了這位大師毫無止盡的創作靈感。

潘朵拉盒Pandora’s box 2:Expodrome另類展域
走進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忍住走進瑞士雙人組藝術家Fischli & Weiss回顧展的衝動,只因難耐希望盡快參觀這位曾經以「台北」為名,作為其一件錄像作品為主題的法國藝術家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的個展。



"Expodrome", 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Copyright : MAM-Paris

這位長久以來以「關係美學esthetique relationnelle」為主要創作理念的法國藝術家於二月中推出一系列與其他藝術領域創作者合作完成的《Expodrome另類展域》個展。展中共展出七件作品,首當其衝的是借用從一樓走上二樓的階梯所改裝而成的觀日台《SOLARIUM》。當觀者舒服地躺在由海綿作成,裝置在樓梯上的座椅上,眼前看到的是一系列透過數位科技手法所合成的抽象圖像組成。到底是觀日還是觀影?在Gonzalez-Foerster與Nicolas Ghesquiere所共同完成的作品中並不重要,眼中迷幻的人工合成影像、抽象的星型與光暈數位圖像變化其實或許只是個高尚的藉口,重要的是一個個自動入座的參展觀眾,一排一排坐在階梯上的你我才是這件裝置作品存在的理由,並很明顯地干擾了展場空間的動線。然而,這並不是Gonzalez-Foerster本展中單一的展出模式,在下一件與法國歌手Alain Bashung合作完成的《LA FEE ELECTRICITE》、與Christophe Van Huffel合作完成的《PROMENADE》、或與Jay-Jay Johanson合作完成的《COSMODROME》聲音作品中,觀者被拋入原本色彩就過於充斥的巨型壁畫空間之中;或是清空的走道、幾近極簡環境的明亮空間之中;又或者只由單眼霓光燈的脈動所譜曲出的暗室中,在這三件作品中「傾耳聆聽」的行為成為重要的觀展舉動,在其中,視覺的作用被聽覺所取代,需要觀者感官上高度的自我調整才能一窺其中的精妙創意才華。
然而,無論如何,一系列的合作創作模式早已成為Gonzalez-Foerster長久以來堅持的創作精神,以及重要的認同標誌。對藝術家而言「超越創作手法的界線,跨越電影、建築、時尚、音樂與文學已經是其美學的合成元素,隨著異質體的相互碰觸與撞擊,一種渾然天成的美學永遠源自於與它者的對話與溝通,而在這一系列的實驗旅程中,身為觀者的你我其實也是參與作品完成的參數之一,構成不可或缺的動力」。在此一另類的想像時空中,Gonzalez-Foerster似乎預見了一個個尚未發生的事件,而在其中,你我也是參與事件發生中的主角。

潘朵拉盒Pandora’s box3: X GenerationX世代-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典藏展(策展論述)


CHEN, Chieh-Jen
The Image of an absent mind 1998, 300 x 400 cm
Image numérique sur papier photographique

今日國立台灣美術館於法國安亙市市立藝術中心中推出的《X世代》,精選展出該館當代數位藝術典藏中重要的代表作。在其中,陳界仁與吳天章屬於台灣九十年代以降當代藝術中重要的中堅份子之一,並至今於國際藝壇中累積了相當的知名度.他們長年來的堅持與創新今日除可視為是台灣解嚴以來,乍然百花齊放的多樣前衛創作主流之一,並深深地與本島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不同前者,林書民與袁廣鳴則可視為是引發並推動本土近代新媒體藝術之潮流的重要推手,這兩位受過外國思潮洗禮,屬於九十年代於海外求學結束回歸台灣的藝術家世代。他們高度依賴科技的創作手法有別於傳統的社會面向,彰顯的是一種冷調且具高精密度,以近似科學技術的態度來分析並挑戰感官的反應與互動的創作風格。

WU, Tien-Chang
Spell Shift Mountains of Overturn Seas 2003, 153 x 240 cm, 49 x 36 cm
Image laser sur papier photographique, sequin ourlé, armature inoxydable

而生於中國,長於台灣,後移民美國的李小鏡與台灣土生土長的藝術家的洪東祿,他們的創作模式所呈現出的則又是另一種風貌。深受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他們的作品雖仍高度依賴數位技術的應用,但此一技術的地位在其作品中則有別於前述幾位藝術家的手法,早期運用科學來與藝術結合的烏托邦式創作理念,而是透過此一模式來進一步達到玩弄表象與隱喻的符碼遊戲,令人感受到的並非單單只是混淆視覺假象的虛擬幻影,而是一個獸慾癡迷與偶像英雄遭到「轉譯」後的現實社會翻版,離棄了沉重的社會道德使命感,表露出一種自我嘲諷式的犬儒態度。

YUAN, Guang-Ming
The Reason For Insomnia 1998, (W) 500 x (L) 500 x (H) 300 cm
Installation de projection vidéo interactive (projecteur, lecteur DVD, systèmes de control d'induction électrostatique, moteur, lit)


而最後一位,也是本展中最年輕的藝術家王雅慧所展出的錄像裝置作品則可視為是一種對於後世代之未來創作走向的初探。在歷經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系列多元性的後解嚴當代藝術思潮後,王雅慧的創作風格初步看來具有一種寧靜的特質,看似易懂卻又抽象的藝術語彙有種囈語性與獨白性的強烈意象風格,看起來就像是藝術家意圖透過單純的物理動力學來闡述近似哲學性的深沉思維,而我們觀者卻在時空裂縫中不經意隱約發現到新世代青年心中的迷惘與不安。


LEE, Daniel
Nightlife 2001, 152 x 549 cm
Image numérique couleur

後語
「潘朵拉最終還是難耐心中的好奇,打開了宙斯贈與的寶箱,釋放了其中多樣正面與負面的情感…。」
不論在林區爆發性的多元創作中、Gonzalez-Foerster引入關係美學概念以挑戰藝術作品定義的信念、或是在《X世代》展中,片面展出台灣近十幾年來當代數位創作的精華與重點,上述各展就有如被潘朵拉打開的寶箱,在其中我們感受到創作誘發出的強烈熱情、作品中的審密思維、瞥見了藝術家的瘋狂與執著,在在衝擊著我們既有的認知與好奇心。


ArtBar:
« David Lynch, The Air is on Fire »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展期:2007/03/03 – 05/27
地點:261 Bld Raspail, 75014, Paris, France
網站:http://www.fondation.cartier.fr/

« Fischli & Weiss – Flowers & Questions, A Retrospective » 費雪與懷斯回顧展
日期:2007/02/22 – 05/13
« Expodrome » 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個展
日期:2007/02/13 – 05/06
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Musée d’Art Modern de la Ville de Paris
地點:11 avenue du Président Wilson, 75116, Paris, France
網站:http://www.mam.paris.fr

« X Generation – Collection d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X世代 –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展

安亙湖市市立藝術中心Centre des arts d’Enghien-les-Bains
日期:2007 /04/27 – 06/31
地點:12-16 rue de la Libération, 95880, Enghien-les-Bains, France
網站:http://cda95.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