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redi, janvier 30, 2008

美術館名牌效應二 Museum Business – Part II


合成影像,copyrights: 尚.奴維爾建築事務所(Ateliers Jean Nouvel)

大家如果還記得去年本刊(2007年1月)曾談到由法國前文化部長雷諾.多寧度.德法伯(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主導並簽署了一份合作契約,決定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簡稱阿聯)合作,預定在該國首都阿布達比市(Abu Dhabi)建設一座沙漠羅浮宮。訂於2013年正式開幕,此一事件在法國文化界中引發相當大的反彈聲浪,至今未息。在一年後的今天,就在法國總統薩可基(Nicolas Sarkozy)與新任文化部長克麗絲汀.雅班內爾(Christine Albanel)於年初拜訪該國之後,一份細列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Agence France-Museums)未來二十年中所需完成的327份工作內容的合約也同時由該所執行長布魯諾.馬卡爾先生(Bruno Maquart)與阿聯旅遊發展與投資公司(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Company)賓.塔奴蘇丹主席(Cheikh Sultan Bin Tahnoun)共同簽署完畢,這正是我們再度回來探討此一計劃的時機。

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的身份與角色
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是法國為了妥善執行該計劃而特別設立的機構。它值得我們注意的原因除了它所身負的重責大任之外,還有它饒富興趣的法源規範。基本上,該事務所是一具商業行為的私法機構,然不同於我們平常認知的公司行號,它所需面對與負責的股東則是加入本計畫的法國國家級美術館;換句話說,為了避免無謂且冗長的公家行政流程而擔誤計畫的發展,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簡化的身份除了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之外,且因面對的股東事實上是各大美術館,因此也可制衡該事務所所下的決定,以確保美術館的權益。


合成影像,copyrights: 尚.奴維爾建築事務所(Ateliers Jean Nouvel)

數字解讀
首先,美術館的面積將佔兩萬四千平方公尺,其中包括六千平方公尺的常設展場,以及兩千平方公尺的臨時展場,外加一間會議室、圖書館、教育中心、餐廳與咖啡廳、以及修復研究室,並交付法國建築師尚.奴維爾(Jean Nouvel)設計完成。
至於阿聯與法國所簽定的合約中1,值得我們注意的當然就是那幾近天價的金額,法國政府將受益十億歐元(約470億台幣|106億人民幣),分別用於兩國未來三十年中各項合作方案的費用。基於合約,阿聯要付給法國政府的十億歐元將會依據整案各階段進程,基於不同的用處而給付。首先是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的運作費用共佔一億六千五百萬歐元(約78億台幣|17億人民幣),該所將是阿聯面對法國各美術館的唯一窗口,其股東到今天為止共有羅浮宮、羅浮宮學院、布朗利碼頭美術館、龐畢度中心、奧賽美術館、奇美美術館、羅丹美術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國立凡爾賽史蹟園區、國立美術館聯盟、國立香波堡史蹟園區與國立文化工程建設法人機構(EPMOTC)等十二間國家級美術機構。

三十年的時程
三十年期的契約事實上代表的是這未來新「世界級(universal)」美術館冠〈羅浮宮(LOUVRE)〉名號-命名〈阿布達比羅浮宮(Louvre Abu Dhabi)〉的使用期限,共需四億歐元(約187億台幣|41億人民幣)的費用。換句話說,阿聯只有三十年的時間好好利用〈羅浮宮〉的名聲來推廣它們未來將要推出的文化觀光旅遊策略,要不然使用(租借)時期一到,就要更換名號。
而其它相關的計畫,如自上述各大美術館的國家典藏中出借的作品則會於美術館開幕後十年中分三階段完成,共需一億九歐元(約89億台幣|20億人民幣)的費用。前三年法國將出借300件作品,而第四年到第六年250件作品,第七年到第十年底則減到200件作品;每件作品的出借時程則介於六個月到最多兩年為止。
此外,法方還須負有建議美術館採購典藏作品及規劃展覽的責任,阿聯為此並須提供每年四千萬歐元(約19億台幣|4,2億人民幣)的典藏基金,以及長達十五年的文化展演基金,每年規劃一千三百萬歐元,共會花費一億九千五百萬歐元(約91億台幣|20億人民幣),其中還不包括藝術作品的保險費用。換句話說,〈阿布達比羅浮宮〉的初期會是一間將完全由阿聯營運,但由法國人構思、法國人設計、法國人規劃,但地點不在法國的「法國式」美術館。


合成影像,copyrights: 尚.奴維爾建築事務所(Ateliers Jean Nouvel)

爭議起源,為何羅浮宮接受此一計劃
本計畫自去年由法國文化部正式公開以來,至今不斷遭到質疑且引發各界爭議,其中包括幾個意識形態上的問題。首先,為何羅浮宮答應接受此一計劃,多方的說法令人難以看清事實的真象。官方宣稱:「為了多元、為了和平、為了創造一個世界人文主義式的文化理念」2 ,又如前文化部長賈克.朗(Jack Lang)所言:「...不要有如受驚的處女一般...身為法國人,我們應該慶喜我們的理念得以展現。在面對美國強勢文化,商業娛樂主流文化的世代,法國需在國際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3。然反方的說法則一針見血:「美術館不是商品」4。

爭議二,幸福之島
〈阿布達比羅浮宮〉將位於阿聯薩蒂雅島(Saadiyat Island),法文譯為「幸福之島」,這未來的世外桃源除了即將成立的五間美術館之外,還外加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Abu Dhabi)-交由建築師蓋瑞(Frank Gehry)負責、表演中心(Performing Arts Centre)-交由哈帝(Zaha Hadid)負責、海洋館(Maritime Museum)-交由安藤忠雄(Tadao Ando)負責,以及一間國家美術館-交由英國建築師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負責,此外還有多間五星級的飯店與休憩勝地、海濱樂園、高爾夫球場、賭場...等。正因本案旅遊商業取向的特質,這樣的命運在法國的藝術典藏研究員眼中就有如將美術館與藝術品視為迪斯耐樂園般的低俗與傲慢,質疑難道只要「有錢」什麼都可以買,甚至是「無價」的〈羅浮宮〉名號?然這樣的論點事實上難以成立,因為羅浮宮「本尊」所處的巴黎市在今日大眾的眼中不也是一具高知名度的觀光定點,而來到巴黎市的旅客不也視羅浮宮為必經之地,即使只是呆兩小時而已,看過達文西(Leonardo de Vinci)的〈蒙娜麗沙(La Joconde)〉之後就要前往下一個藝術勝地。而旅遊觀光的經濟效應在今天也早納入世上各大美術館的市場發展規劃,成為達到平衡收支的主要財源環節之一。


合成影像,copyrights: 尚.奴維爾建築事務所(Ateliers Jean Nouvel)

爭議三,出借作品名單的選擇標準還須以市場需求為主
反倒是美學上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即阿聯該地的宗教民情對於西方藝術賞析標準上所可能帶來的限制與扭曲。如果法國藝術今日享譽世界,這其中除了該國政府長年來的高度關注與保護政策之外,還須歸功於自古以來來自各方的藝術家的投資,整體社會開放的風氣,突破各種道德宗教意識限制所促成的成果。然位於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世界,隸屬部落政治組織, 雖然我們近期在該區可以觀察到該國因國際化的趨勢與開放的市場而促成社會層面上局部性的改革與開放,然阿聯的宗教與文化畢竟多數還是以伊斯蘭教義為主,因此這其中還是引發一些關於信仰、女性地位、圖像表徵、以及到底西方藝術史上常見的基督宗教畫與裸體畫可以展出?...等展出標準上的難題。在本刊與該事務所執行長布魯諾.馬卡爾先生的面談中5,我們得知至今展出作品的名單尚未決定,可以確認的是一些過於脆弱的藝術品,原本就永遠不會出境法國的作品如〈蒙娜麗沙〉是絕對不會出借的6。此外,馬卡爾並強烈強調阿聯方面對於展出作品名單完全沒有意見,它們「完全信任法方的決定」。這番保證卻也不得不讓人質疑到底阿聯一國建設文化園區,五間美術館背後的目地?如果它們不再意館中展出的藝術作品內容?答案似忽就如阿聯旅遊發展與投資公司主席所言:「...我的想法很實際,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審美挶限與文化隔闔,但我們也希望能夠吸引最多的旅客來參觀我們的美術館,所以我相信漸漸地,市場會征服一切。」7 自這篇訪問,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今日國際化世界村情勢下,問題或許已不在文化、藝術、人文共享的層次上,而牽涉了政治、經濟與市場的趨勢?!


合成影像,copyrights: 尚.奴維爾建築事務所(Ateliers Jean Nouvel)

爭議四,品牌效應
因此本刊隨之提出另一問題「為何阿聯堅持要使用〈羅浮宮〉一名?」。因為據兩國所簽署的合約,事實上展出的內容並不挶限於羅浮宮的館藏,而是聯盟的十二個國家級美術館;展出的內容將超越古典美術的範疇,並納入如當代藝術(龐畢度中心)、人文藝術(布朗利碼頭美術館)、甚或亞洲藝術(奇美美術館)...等內容。在這樣的規劃下,令人反而感到將這間未來美術館命名為「法國美術館」似忽更為適切。雖然馬卡爾先生只用一句反問句「你應該很清楚!」來打發了本刊的問題,然其背後的意涵已經很明顯:「品牌效應」。換句話說,再次確認了上文的結論,將會展出的作品似忽並非是阿聯的考量,而是這個館代表的意義,一個〈世界館〉的概念,在可以雙贏的經濟效應理論運作下,何必畫地自限。

美學教育與經濟價值
但就本計畫的獨創性與其所引發的效應,換個角度來看,隨著西班牙畢包爾古根漢分館、美國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的成功,這些建設分館(分部)的先例均帶動了該市的旅遊商業發展,讓原本與文化毫無關聯的都市轉身一變成為當今不可錯過的藝術都會,引發一股以世界化趨勢為主軸,透過「技術轉移」模式來創造新經濟價值的經營策略。
此外,在一片反對的聲浪中,另一群支持本計畫的藝術典藏研究員則視本案為法國對外傳授其長年累積下之美術館經營經驗的最佳機會,三十年的契約代表的也是三十年的品質保證。因此除了蓋一座美術館,經營一座美術館之外,隨著法國知名羅浮宮學院(Ecole du Louvre)的加入,外加前年法國索爾邦第四大學(La Sorbonne)阿布達比分校的成立,一系列關於美術史學人材培育、策展訓練與藝術行政領域相關的教育課程也將會透過事務所的仲介,結合上述單位在該國發展;此外,這項使命並明列在雙國合作的契約項目之一,而這也會是阿聯一國透過本案所期盼達到的投資報酬。就如馬卡爾先生所言:「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將會參與未來阿布達比羅浮宮專業人員的栽培與訓練,以培養出一批阿聯本國的美術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員。」


建築模型,copyrights: 賈斯東.伯格瑞(Gaston Bergeret)

藝術市場未來的新據點
在面談結束前,馬卡爾先生提到了去年底於阿布達比市所舉辦的首屆阿布達比巴黎藝術博覽會(ArtParis Abu Dhabi),意味著這個都市的文化經濟遠景值得期待,並強調出本案並非是今天法國試圖向國際發展的重要策略,以堅固並確認法國今天在藝術市場的地位與意圖。的確,這場於十一月底首屆舉辦的藝博會共結集47家以法國為主的藝廊,吸引近九千人次的觀眾,並產生近一千五百萬美金的交易量。然在這些數據之外,一段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記者維拉妮.杜邦雪兒(Valerie Duponchelle)的現場實況報導或許才更令人難忘:「星期二早上,在金光閃閃的酋長皇殿中,所有男賓均不見蹤影,因為今天是王子的王妃切卡.薩拉瑪(La Cheikha Salama)帶領三個女兒參觀博覽會的日子。身著鑲珠、深土耳其藍高雅晚宴裝的王妃對於藝術的渴望與愛好、其爽朗直接的態度、與『毫無上限的預算』很快就風迷了在場所有藝廊的女性工作人員,因為男性工作人員是不允許進入現場的。」8


建築模型,copyrights: 賈斯東.伯格瑞(Gaston Bergeret)

幸好這樣的情況在中國不會發生,巴黎藝術博覽會在今年初對外宣稱將於2009年在深圳舉辦首屆深圳巴黎藝術博覽會(ArtParis-Shenzhen)。看好深圳身為經濟特區的潛力,該計畫將是巴黎藝術博覽會繼阿布達比後所推出的第二波國際推廣動作,令人高度看好。然無論如何,法國今天內部所引發的爭議與衝突並非是國際化與藝術經濟市場趨勢所引發的單一個案。法國到底自此會不會因為當今經濟市場的利多原則而跨出第一步,拋開其傳統的美學信念以圖一杯羹,來解決它內部日益不足的文化預算與社會經濟問題?在今天文化品牌代理權的趨勢下,法國是否得以堅守最後陣線,繼續支持藝術創作的自由與共享精神?最終,藝術創作到底是否得以自主?還是不得不依循市場的趨勢與走向? 就讓我們試目以待。

案例檔案簡介 Artbar :
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 Agence France-Muséums
www.agencefrancemuseums.fr


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執行長布魯諾.馬卡爾先生(Bruno Maquart)
All rights reserved (D.R.)


畢業於法國國家行政學院(Ecole National d’Administration),曾於1997-2000任職於法國社會事務、勞動和互部部長辦公室副處長,隨之任職法國龐畢度文化藝術中心執行長直到2007年7月止,隨之接掌法國美術館國際事務所執行長一職。

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www.louvre.fr
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館(Louvre Abu Dhabi)預計於2013年正式對外開放,工程至今尚未開始。

阿聯薩蒂雅島(幸福之島)Saadiyat Island
www.saadiyat.ae
將花15年全部發展完畢,位於阿布達比市中心五百尺外的薩蒂雅島將分成七個區塊:
- 文化區(Cultural District)將成立五大國際美術館
- 薩蒂雅海灘區(Saadiyat Beach)佔地433公頃,將具長九公里的天然海灘、多間五星級飯店、海灘俱樂部
- 南方海灘區(South Beach)佔地268公頃,將以家庭休閒模式為規劃方向、成立休閒中心與餐館飯店
- 溼地區(The Wetlands)佔地523公頃,頂級高爾夫球場、高級住宅區、環保資源館
- 礁湖區(Island Lagoons)佔地600公頃,住宅區、遊樂場、跑馬場
- 海洋碼頭區(Al Marina)佔地440公頃,可容納近1000艘遊艇的碼頭、及多間商場、高級住宅區
- 環保點(Eco-Point)佔地433公頃,多間商店、飯店、海灘勝地

尚.奴維爾建築事務所 Ateliers Jean Nouvel
www.jeannouvel.com/

法國文化與通訊部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France
www.culture.gouv.fr/

阿布達比巴黎藝術博覽會 ArtParis Abu Dhabi
www.artparis-abudhabi.com/

1 該協定於2007年三月簽署,可於法國文化部網站中下載。
2 見2007年3月法國文化部部長所發表的談話。(http//www.culture.gouv.fr/culture/actualites/index-abudhabi2007.htm)
3 見 2007年1月6日自由報(Liberation)。
4 作者:Françoise Cachin、Jean Clair與Roland Recht。見2006年12月13日世界報(Le Monde)。也可見於法國藝術網站La tribune de l’art, http://www.latribunedelart.com/Texte_Monde.htm
5 採訪於2008年1月18日。
6 在法國文化電台〈Masse Critique〉節目中,布魯諾.馬卡爾還曾確認法國藝術家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的〈世界起源(L’Origine du monde)〉一作因過於挑釁的內容也不會馬上列入展出名單之一。
7 轉述自世界報(Le Monde)記者Nathaniel Herzberg於2008年1月8日專訪阿聯旅遊發展與投資公司主席賓.塔奴蘇丹的採訪內容。
8 轉載自費加洛報(Le Figaro)2007年11月30日〈法國天賦外銷一千零一夜的國度(Le talent francais se vend au pays des 1001 nuits)〉一文。

dimanche, janvier 13, 2008

巴黎市政府推廣外國藝術家


「Espace EDF Electra」的大門,上端還留著舊地鐵站名的浮雕「S/STATION SEVRES」
攝影:écran voile


位於舊地鐵站「Servres」的電力建築物中,由法國電力公司Electricité De France所成立的 Fondation EDF Diversiterre 基金會的展覽中心「Espace EDF Electra」開放於1990年,至今每年推出兩場展覽,其主題擴及大自然、古蹟維護與當代藝術。
與巴黎市政府合作,〈駐村藝術家(Residents)〉展覽名符其實展出了一系列36位涵蓋22國籍,自2003年起因駐村活動計劃而有幸來到巴黎的藝術家的創作作品。換句話說,本展也是巴黎市長年以來提供外國藝術家到巴黎駐村的文化政策,進而推動文化交流,藝術創作發展的成果發表。

畫面左側:Vadim Fishkin, 〈Sun Stop〉, 2003, 錄像裝置
畫面右側:Jennifer Allora et Guillermo Calzadilla,〈地標Land Mark (Footprints)〉, 2001-2002, 彩色攝影
攝影:écran voile


政治批判(Political issues)
自榮獲今年里昂雙年展評審獎,來自美國的Jennifer Allora與古巴的 Guillermo Calzadilla的藝術雙人組今天的聲望如日中天,然這對雙人組藝術家所關心的議題與藝術的信念卻似忽曾未改變。曾於2006年到巴黎駐村,他們這次展出的作品是於2001-2002年所完成的舊作〈地標Land Mark (Footprints)〉。作品由五張彩色照片所組成,呈現出的是一個個沙灘上留下的腳印,而腳印中的紋路則交織著一句句反美的口號與圖像。這件作品是藝術家與波多黎各當地反動份子在比耶克斯島海灘上(Viesques Island, Puerto Rico)所合作完成,批判美軍當年佔據該島的惡行,以及美國長年以來干涉南美洲國家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霸權政策。
而土耳其藝術家Fikret Atay所完成的錄像作品〈Holivuut〉與阿根廷藝術家Sebastian Diaz Morales的錄像作品〈Lucharemos hasta anular la ley〉,前者拍攝一群小孩在伊拉克與土耳其邊界的廢車場中玩著卡車駕駛-士兵檢查哨的角色扮演遊戲,看似無知的舉動背後透露著極具暴力衝突的政治現狀。而後者則直接轉錄下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阿根廷首都中發生的一場民眾示威暴動活動,以「反白」處理的影像將民眾攻擊國會,打破建築物門窗的過程極簡成一個個抽象的影像,指涉當權政治人物不知人民疾苦,忘卻身為人民代表所被賦與的寄託與重責大任。

Javier Tellez,〈飛逝的字句(La lettre volée)〉, 2006, 混合媒材
攝影:écran voile


移民、遊民社會問題(Immigration and homeless issues)
來自委內瑞拉的藝術家Javier Tellez在巴黎駐村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隨處可見,無家可歸的遊民與乞丐。藝術家在此用遊民與乞丐用來乞討的紙板與卡片製作成一個個鴿舍:〈飛逝的字句(La lettre volée)〉,作品的外觀還留著一句句乞討用:「好心人請賞我一頓,請賞我一些零錢;我失業又無家可歸,請可憐可憐我...」等字眼,這件外觀看來也像一個個信箱的作品把我們潛意識會視而不見的訊息血淋淋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批判愈成常態的社會問題。同樣也對社會問題有特殊關注,意大利籍藝術家Mario Rizzi用上六個投影銀幕,時而單獨或數個影像相互交錯所完成的〈鄉歸何處-失根的殘影(Out of Place - Images déracinées)〉是件也可看成是一部記錄片的大型錄像裝置作品。藝術家走訪了巴黎市中的各個角落,採訪來自它方最終聚集在這知名都會中的不同族群,從因逃離戰亂而來到此地的巴勒斯坦、阿富汗、庫德族與車臣難民;因殖民歷史而最終在此生根的阿爾及利亞人與阿爾巴尼亞人;因二次大戰歷史淵源而在此定居的猶太人;以及因為歐盟擴大而來到此地的吉普寨民族(羅馬尼亞人),一個個影像見證背後突顯出在試圖認同並融入它國文化與語言的生活背後,對於祖國的想望與傳統的傳承最終還是難以抹滅的人類本性。


Mario Rizzi,〈鄉歸何處-失根的殘影(Out of Place - Images déracinées)〉, 2005, 六銀幕錄像裝置
攝影:écran voile


如果法國今天還可稱是最能包容多元種族文化的社會代表之一,英國藝術家與作曲家葛瑞梅.米勒Graeme Miller於巴黎外環交流道各定點,用錄音卡帶錄下收音聲音的裝置作品〈交流道(Periphery)〉,則是對此特質的最佳見證。展場中只展出一系列綁著錄音磁帶的環狀叉子,迎著電風扇而飄揚的創作後成果,而磁帶中曾經錄下的聲音內容則可於www.periphonique.com/網站上聆聽,依著藝術家的足跡,我們聽到了一系列以法語、英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等發音的流行歌曲,交織出巴黎社會中不同種族與文化所組成的生活脈動。


Graeme Miller,〈交流道(Periphery)〉, 2007, 混合媒材與聲音創作
www.periphonique.com/
攝影:écran voile


輕鬆一下(Take it easy)
如果政治社會議題在多數當代藝術家心中仍是相當重要的創作理念與原因,相對於此,其它較具個人性、奇想性的作品則通常具有幽默的特質,也常是我們在觀展空檔之於得以輕鬆一下的片刻。比利時藝術家Johan Grimonprez曾於台北展出〈Dial H-I-S-T-O-R-Y〉一作,那是一件探討恐怖份子與媒體批判的沉重作品,可是這次展出的新作〈二次卡麥拉(Double Take)〉則相反地是一件相當幽默有趣的作品。在全白毫無特殊打光的場景中,我們看到一段像是在徵選演員的過程,一個個看起來均很像的演員隨著導演(還是攝影師)的命令,一一上場作出指定要求的動作。可是,我們很難不去注意到這些看來不專業的演員都很像一個人:國際知名電影大師希區考克(Hitchcock)。就像一場鬧劇,一群替身(拷貝)試圖取代本尊(原版)一樣,這些替身造就了本片超現實的特質,並闡述出本件作品所要表達的訊息,即在電視出現成為主流媒體後,它對於電影文化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在此,批判電視媒體的意圖相當清楚。


「Espace EDF Electra」的一樓展場空間
攝影:écran voile


而來自布達佩斯的匈牙利藝術家Antal Lakner則想像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高科技化,也越來越追求效率的今天,如何能夠自工作或交通行為中得到靈感創作出一系列前所未見的健身運動器材。名為〈INERS-被動式健身器材(INERS-Passive Working Devices)〉,藝術家倣傚工作的動作而發明了一系列〈海報工健身器(Wallmaster)〉、〈搬運工健身器(Home Transporter)〉、〈木工健身器(Forest Master)〉、以及倣使用滑鼠動作所設計的〈手臂健身器(Freehand)〉。而本展中展出的作品〈地鐵衝浪器(INERS - Tunnel Surf)〉,其靈感則來自結合衝浪與交通的概念,發想在使用巴黎地鐵通車時還可以兼顧衝浪的裝置,是件令人噴飯的詼諧作品。


王度 Wang Du〈(La Tour d’Exercice)〉, 2007, 不鏽鋼
copyrights: 巴黎市政府(Ville de Paris)


中國藝術家王度的新作品
並非是駐村藝術家,而是於1990年正式移民法國的中國藝術家王度(Wang Du),受巴黎市政府文化局公共藝術案之邀所完成的公共藝術作品〈(La Tour d’Exercice)〉於一月七日,在巴黎十七區朱爾.勒納爾廣場(Place Jules Renard)正式對外公開。
該廣場是十七區消防中心的駐點,因此也被當地居民稱為消防隊廣場(Place des Pompiers)。斥資近24萬歐元,王度在此應用象徵打火英雄頭盔的不鏽鋼素材,完成了一件高十一尺、重七噸的雕塑物。作品的外形看似有如一實體翻製的建築物,呼應的是消防隊員的消防演習中心之外,整體光亮的作品鏡面反應一旁的消防中心,為消防隊員無畏的精神留下見證。

Artbar :
〈駐村藝術家(Residents)〉展
展期:07 Nov. – 30 March 2008
地點: 法國電力公司基金會 EDF Fondation – Espace EDF Electra
6, Rue Recamier, 75007, Paris
網址:www.fondation.edf.com
參與本展的藝術家所曾駐村的地點有巴黎國際藝術村(Cite international des arts)與黑克雷國際文化交流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es Recollets)。

王度 Wang Du〈(La Tour d’Exercice)〉
巴黎市政府新公共藝術作品
地點:巴黎十七區朱爾.勒納爾廣場(Place Jules Renard), 75017, Paris
網址:www.paris.fr/

mercredi, janvier 02, 2008

建立藝創社群的橋樑 Bridge between Art and Community

「委方(commanditaire)與調解員(médiateur)分擔藝術家長年以來獨身承受的全責角色,他們證實了藝術的形式與合理性不再挶限在公家機構與單位的權威之下,而建立一個與時代同步的創作環境已然成熟〔...〕。〈協議原型(le protocole)〉基於創作所需時間、特定定點、讓來自各方相信本計劃的人士面對現實環境、攜手合作,成就藝術跨出展場挶限,得以存在它處的所有可能性〔...〕,藝術作品不再是個體的成就,而是集體社群的創造。藝術環境讓每個自由平等的個體忘卻彼此的相異性,投資自我、參與計劃,以彰顯創作的精神。」-法蘭斯瓦.賀斯(François Hers)於2003-2004 撰於巴黎市與安特柏市(攝影家與〈新藝創計畫(Nouveaux Commanditaires)〉創始人)


以一種想像與多元的方式開闢藝術介入並參與社區事務的新模式
由法蘭西基金會(Fondation de France)所支持的〈新藝創計劃〉成立於1991年,在近十五年來的運作之下,至今可謂是法國當今公共藝術的運作模式中,有別於官方的作法如公共藝術採購法(commande publique)與百分之一方案(法國法律規定大型建築工程中需提出預算中的1%用為藝術創作),相當具有成效與聲譽的計劃之一。
源自於民主協商的理念,〈新藝創計劃〉所面對的對象,即「委方」,並不挶限於公部門的省市政府級單位,它們也可以是非營利單位與協會、或是民眾單獨個體或組成的團體,該計劃則基於需求派出一名調解員(也可稱為協調員),做為委方、藝術家與資方(贊助單位)之間互動的橋樑與窗口。至今共有八位,分別負責著全法國與歐洲等不同的區域,「調解員」可謂〈新藝創計劃〉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它們除了需負擔每個委託案中協調各方的工作之外,它們身為「行家」的背景更是決定一件委託案是否值得推動的關鍵性人物。換句話說,一但經過評估之後,如委託案得以接受並開始發展,「調解員」還需兼顧到監督與集資的角色,因為提出申請的單位並不一定是具有資金背景的「公民個體或團體」,因此此一額外的責任也就更顯示出「調解員」本身多元的能力與功能-在促成藝術家與各方單位合作、確保藝術方案的適切性之外,還需承擔並掌握每個委託案中不同的變數,讓計劃得以完美進行。


的確,超脫了官方意識型態式支持藝術創作計劃的作法,或者私人民營單位背後意圖美化企業形象的態度,〈新藝創計劃〉有別於這些現今已存的模式,雖不是完全與這些單位沒有接觸(它們或許還常常與這些單位有相當緊密的合作),然卻可以透過「調解員」本身的獨立性與超然的角色來避免藝術成為政績或廣告的工具,得以回歸公共藝術的核心功能之一。在本身也是藝術家的〈新藝創計劃〉創始人法蘭斯瓦.賀斯所明定的「協定(convention)」中就提到:「公民無論是個體還是團體,只要認同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基礎,即可成為委方。他們以自由平等的民主方式展現共同的期望,並抗拒標準化的意志,以一種想像與多元的方式開闢藝術介入並參與社區事務的新模式。」


具藝術教育意義的互動式藝創計劃
案例一:巴黎市奧林匹亞德區青少年資詢協助中心(Antenne Jeunes Olympiades)
地址:Tour Anvers, 32 rue Javelot, 75013, Paris
藝術家:克勞德.路陶爾特(Claude Rutault)
作品名稱:〈有標題真方便(C’est pratique d’avoir un titre)〉
素材:空白畫布

奧林匹亞德區青少年資詢協助中心(Antenne Jeunes Olympiades)位於巴黎市十三區,是由巴黎市政府在不同地點所設立的資詢中心之一,換句話說,這樣的機構在十三區中就有好幾個。而由〈新藝創計劃〉受該中心負責人哈妮雅.依潔德(Raniha Ydjedd)所託,邀請畫家克勞德.路陶爾特就這樣相當社區化的活動中心所設計完成的互動式觀念作品〈有標題真方便〉,則是個兼具藝術教育推廣的最佳範例。
基於資詢協助中心的室內空間規劃:入口大廳、辦公室、多功能會議室、圖書館、員工休息室、甚至廁所,路陶爾特在上述空間中規劃了一個個可以收納並展示至少幾幅畫作的櫥櫃與牆面。就像圖書館的運作模式一般,每個櫥櫃中均收納著多種尺寸,馬上可以作畫的空白畫布,這些畫布均可以由登記的會員借出,每次最多可借出四張畫布,借期最長三個月;而在歸還之後,這些畫作可以展示在設定的牆面上,最長展期為一個月;每幅展出的畫作在展期結束之後均會再次重新還原成畫布的原色,以供下一位借畫者作畫之用;此外,任何借畫布的人並不受到技術或主題所限,唯一的要求是要保持畫布的完整性以供下一位使用。


此一概念性的藝術計劃除了相當符合該中心的創立使命:提供並協助青少年與年青成年(年齡層從10歲到25歲之間)所有關於就學、就業與住宿的問題,以及一系列社團與娛樂性活動;並「務實地」兼顧到藝術推廣的目地。為何「務實」,主要就在於路陶爾特所設計的作品並非是一個裝置完畢之後,就不再改變或移動的「死作品」,而是將作品革新的變數納入作品之中,〈有標題真方便〉除了是一件藝術作品、一種室內設計模式之外(每次展出的畫作不同,整體空間的裝飾也隨之改變),然也是一種觀念、一種服務、甚至一種信念。
於2006年正式完成開放使用,該〈新藝創計劃〉除了吸引了多數當地居民的熱愛與使用之外,並革新了一種藝術教育模式,就如藝術家路陶爾特在與調解員瑪麗.林曼和哈妮雅.依潔德的對談中,提到了本作品希望能夠激發借畫布者自問三個問題:作畫的材料、作畫的用具以及畫作的題材,而最終「在我們相當清楚並決定身體力行之後,我們才會領悟到或許我們需要常常修改,甚至全部清掉重新再來好幾次,直到有一天,終於可以決定畫已經完成了。」

Copyrights:
克勞德.路陶爾特受法蘭西基金會所支持的〈新藝創計劃〉所邀,為 巴黎市奧林匹亞德區青少年資詢協助中心所設計的〈有標題真方便〉完成於2006年。
調解員|製作單位: 瑪麗.林曼,3-CA 藝術推廣協會
圖版提供:安洛爾.麗妮(Anne-Laure Zini)



呼應宗教殿堂的聖光
案例二:巴黎聖厄斯塔許教堂-追思堂(Chapelle du Souvenir, Eglise Saint-Eustache)
地址:1 rue Montmartre, 75001, Paris
網址:www.saint-eustache.org
藝術家:約翰.阿姆里德(John Armleder)
素材:兩幅畫作(195 cm x 350 公分與 220 cm x 360 公分)、黃銅釘、玻璃製祭台( 200 cm x 60 cm x 90 公分)、玻璃製方形箱( 30 cm x 22 cm x 22 公分)、十字架投影光

位於巴黎市中心的聖厄斯塔許教堂,其右翼的追思堂建於十六世紀,在今天則是法國肉類製品追思協會(association du Souvenir de la Charcuterie Française)專用的年度彌撒追思堂。一如其它的彌撒室,該空間內部也裝飾著常見的玻璃彩繪窗與過往繪畫大師所完成的宗教畫像。然1989年的一場大火破壞了該室下半部的壁畫與裝飾,只留下上半部的兩幅壁畫作品與玻璃彩繪窗。1993年,〈新藝創計劃〉受法國肉類製品追思協會與教堂神父傑哈.班尼朵(Gérard Bénéteau)所託,邀請了瑞士藝術家約翰.阿姆里德,歷時七年經過一系列的對談、商討與研究,終於於2000年正式完成並對外開放。阿姆里德的設計除了必須遵守法國古蹟保護的法規-需顧慮到「可逆性(reversibility)」的設計原則之外,還需考慮該處做為宗教殿堂背後深刻的神聖意涵,事實上並不容易;然或許也因這些多重的限制,在令人參觀該地之後,深深佩服藝術家精妙的創意。


基本上,分別立於追思堂兩側,名為〈傾瀉的畫作(Pour Paintings)〉的兩幅畫主要用於延伸上半部兩幅壁畫的色彩,然參雜在顏料中的碎玻璃片才是重點,它們不但補捉了透過玻璃彩繪窗傾瀉而下的光線之外,並呼應隨著教堂石板地面紋路裝釘在木製地板上的黃銅釘,創造出整室閃閃發光的視覺效果。而為了配合該追思堂每年舉辦的彌撒祭典,藝術家並在室中設計了用玻璃製的祭台與方形箱,其透明的外觀呈現出一種非實體性的氛圍與精神,尤其是當我們知道玻璃製的方形箱主要用於保存每次彌撒祭典時所哀悼的逝去人士名單,外加上一個十字架形的紫色投影光由左下方往上投射在該室的正牆面上,整體媒材的運用均意圖呼應著此一嚴肅儀式背後所象徵的神聖意義。


雖然藝術家在與調解員瑪麗.林曼和藝評家帕克.威廉斯(Parker Williams)的對話中強調對此一作品不願提出太多發表與想法,其主要原因則歸究於該地過於強烈的(宗教)象徵意義:「這件作品因為許多現實的因素,最終在創作者的眼中只具相當制式化的呈現模式〔...〕畢竟一間彌撒堂最終還是一間彌撒堂,無論我再如何解釋,它總是在我們眼中傳遞出相當不同的訊息〔...〕。然而以身為藝術家的身份,我還是相當有幸得以參與此一相當不同的經驗,加入其它人(信教者、宗教人士、追思協會成員以及遊客)一起共同保存並歌頌此一神聖殿堂。」

Copyrights:
約翰.阿姆里德受法蘭西基金會所支持的〈新藝創計劃〉所邀,為巴黎聖厄斯塔許教堂-追思堂所設計的作品完工於2000年。
調解員|製作單位: 瑪麗.林曼,3-CA 藝術推廣協會
圖版版權:羅倫.勒卡(Laurent Lecat)



以促進商業社區交流與發展為目地案例三:蒙多各以商街協會(Association de la Rue Montorgueil)
地址:46 rue Montorgueil, 75002, Paris
藝術家:尚-盧克.維姆斯(Jean-Luc Vilmouth)
作品名稱:〈倒影咖啡館(Le Café Reflets)〉
素材:霓紅燈、鏡面桌子、全透明玻璃製餐具、180張攝影照片、發光式天花板

就位在聖厄斯塔許教堂不遠,蒙多各以商街(Rue Montorgueil)是巴黎市中心響譽盛名的商區,也因此位於該區的居民與商家基於促進該區商業發展的目地成立了蒙多各以商街協會。該協會除了負責該區所有日常事務的協調之外,並涵蓋一發展當地社福與文化計劃的「聖厄斯塔許區互動交流之家(maison CERISE)」。基於這樣的理念,該協會並決定在交流之家中設立一間可供所有居民集會聚點的咖啡廳與餐廳,而這樣的計劃也就成就了〈倒影咖啡館〉的成立。
〈倒影咖啡館〉是由〈新藝創計劃〉邀請藝術家尚-盧克.維姆斯,透過六年的時間,與該協會成員多次協商、修訂所施工完成的空間,其資金來源更擴及多方公私立機關的贊助:如巴黎市政府、法國文化部造型藝術組、大巴黎省省議會、以及儲蓄銀行基金會...等。分別用上20張拼圖式鏡面桌子,可拼裝成一橢圓形會議桌,再加上透過發光式的影像天花板,桌面順序地映照出藝術家到社區居民家中所攝影的180張照片,〈倒影咖啡館〉名符其實是一呈現社區居民生活動態與發展的萬花筒空間;在其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與應用均立基在人性化的觀點,以滿足「委方」的需要。在面談中,藝術家並表示:「作品透過居民生活景像的投影呈現,這不但改變了社區居民的眼光,然這種藝術之於生活的關係正也是我希望達到的效果:一種民主分享、互動交流式的生活態度。」


公共環境之於美術館的不同
公共藝術的首要精神即是將藝術帶入生活環境之中,建立藝術與公民和社會之間的橋樑,然這樣的企圖還需借助永續的規劃與策略才得以完美。的確,上述的幾個例子在堅持藝術獨立性、為藝術而藝術的人士眼光中必定有著鄙棄的不認同感;到底藝術作品是否需具有某種功能?即便是一種無私的社會或教育功能?然這樣的省思或許正是我們可以試圖去解析公共環境之於美術館的不同。美術館長久以來做為保存即展示藝術極品的殿堂,公共藝術的發展必定與這樣的既定模式有著根本上的分岐:為了拉進藝術與生活的距離,讓藝術走入社群與公民生活環境之中,這正是公共藝術必須考量設置環境之氛圍、習性、態度與意念,並至今成為世界各國遵循的一種兼顧激勵創作與促進社區發展的文化政策主力之一。然在經歷數十年努力的今天,除了制式化的作法與政策執行之外,我們是否還可以找出一種新的作法與模式,以革新公共藝術至今已然殘舊的面貌,甚至成為各界批判的主角,這或許正是〈新藝創計劃〉值得我們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必然,〈新藝創計劃〉所推動的計劃不同於藝術至上的傳統觀念,它們均源自於一種妥協、退讓、討論、協商的結果,換句話說,藝術家的立場,一如官方與資方的立場,在一系列的方案中並不具有決定性的立場;然這或許也正是該計劃中令人可貴的特質,為達到促成某一目標的共同願景,各方均願意放下身段,放棄自我的堅持,以協商合作的態度來達到最終的目地。


永續精神 perennity of public art
一個近期的消息正是可以提供我們深思公共藝術政策之永續性精神的議題。巴黎藝術圈近期紛擾著到底法國文化局到底該不該花一百五十萬歐元(約七千萬台幣)來修復於86年為皇家花園(Palais Royal)所採購,由藝術家丹尼爾.布朗(Daniel Buren)所完成的〈雙平台(Les deux plateaux)〉-黑白條狀紋彩所裝飾的大理石公共藝術作品。的確,金額是驚人的高,此外並激起各界人士的不滿,其中理由包括了:藝術家為了抗議,曾對外宣稱甘脆把作品毀損丟掉算了;大眾則質疑為何政府多年來不理藝術家的抗議,讓該地荒廢了二十年才開始行動?還有當修復金額幾乎同等於當年作品的製作金額時,這樣的作法簡直是浪費公努...等等。不同於在美術館中展出的藝術作品,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必定就是會讓人得以接觸,甚至在其上爬上爬下,隨意用閃光相機拍照,並還需承受風吹雨打的天候變化...等;然這些因素也成就了其跳脫藝術狹隘的展示環境,真正深入人民生活空間的特質。在法國文化部今天已宣布該區整體的修復計劃將於2009年開始之際,然這場劇碼在作品修復完畢之前或許還會繼續上演,而這些議題也讓人更堅信一件公共藝術的設計與完成所需考量的除了文化政策的執行,以及作品與社區環境的結合之外,還更需延伸到作品完成後的永續性,這或許才是正確的公共藝術推動模式,也是公共藝術最初的精神所在。



Copyrights
尚-盧克.維姆斯受法蘭西基金會所支持的〈新藝創計劃〉所邀,為CERISE協會所設計的〈倒影咖啡館〉完工於2003年。
調解員|製作單位: 瑪麗.林曼,3-CA 藝術推廣協會
圖版版權:羅倫.勒卡




Artinfo:
新藝創計畫 www.nouveauxcommanditaires.com/
法蘭西基金會 www.fdf.org
3-CA 藝術推廣協會-負責區域:大巴黎省(Ile-de-france)與北歐(North Europe)
藝術總監:瑪麗.林曼(Mari Linnman)
網站:http://www.3-ca.org/
本文資料主要由3-CA 藝術推廣協會助理安洛爾.麗妮(Anne-Laure Zini)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