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septembre 07, 2008

閒置空間再利用從概念開始-不確定性就是它的特色

談到巴黎市中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案例,令人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20年來創立過許多短中期性不同藝術空間的「臨時工廠協會(l’Usine Éphémère)」。源起於1987年巴黎市第19區的一間廢棄工廠中,經過3年的經營,該會於1990年因為合約結束而交還廢棄工廠,並在同時轉戰入主前布列東諾醫院,創立了「臨時醫院(l’Hôpital Éphémère)閒置空間」。在該協會的規劃下,舊醫院內的手術室、X光室、病房與太平間因此成為一間間劇團,樂團與藝術家的練舞室、音樂室與畫室,並讓該協會因為這起「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在一夕之間聞名法國文化界。
可是到了1997年時,同樣的命運再度發生,巴黎市政府決定收回醫院並將之拆除,但「臨時工廠協會」卻不因此氣餒,並持續同樣的觀念,開創了其它饒富新意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有趣案例。


「臨時點」藝術空間正門
© écran-voilé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佼佼者
因此直到2003年底前,「臨時工廠協會」還創造出如「臨時兵營(La Caserne)」與「達林熔鐵廠替代空間(La fonderie Darling)」...等藝術空間。前者位於巴黎市郊的蓬圖瓦斯市(Pontoise)一個閒置的軍營中,運作時期為1999-2003年,當年提供近20-30個不同的劇團、樂團與藝術家在其中進行創作。後者則位於加拿大蒙特婁市中的一個舊鐵工廠中,是「臨時工廠協會」與當地藝術推動單位合作所完成;有如其加拿大分會,該據點同樣也提供一系列藝術展演與駐村計畫。
長年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經驗並讓「臨時工廠協會」團隊得到聖圖翁市(Saint-Ouen)的青睞,以顧問的身份參與了該市「手藝藝術空間(mains d’oeuvres)」的創立。聖圖翁市是個巴黎郊區中具高失業率與青少年幫派暴動不安的地區,「臨時工廠協會」團隊特別為該市規劃了一個以大眾化風格為主的表演、音樂與視覺展演節目,得以與該地居民的生活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這個原本佔地4000平方公尺的四層樓舊工廠在改建後成為一個具有表演舞臺、練舞場、展覽室、錄音室與駐村空間的社區型文化中心,推出一系列從演唱會到實驗劇、音樂夜到工作坊...等多元化的活動,其透過藝術為媒介來達到促進社區發展的社會性功能相當明顯。


「臨時點」藝術空間旁的聖馬汀運河
© écran-voilé


自許為促進社區發展的主角
繼多項計畫之後,「臨時工廠協會」於2003年10月得到巴黎市政府的青睞,得標入主位於巴黎第十區聖馬汀運河法米碼頭(quai de Valmy)旁,名為P點(Point P)的廢棄工廠中。修建工程歷經約一年不到,於2004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命名為「臨時點(Point Éphémère)」藝術空間。該地同樣主要推出一系列與展演、藝術家駐村、藝術推廣...等相關的活動,並成為今天巴黎的學生、年青人與藝術家耳熟能詳的熱門去處。
「臨時工廠協會」一路近20年來的發展歷程,其據點雖因外在地理條件的因素(其中大部份與巴黎市都會規畫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乍看下崎嶇坎苛。然也因其長年來一貫的信念與態度、結合有趣與創新的概念與策略,讓該協會創立出的另類空間均成為巴黎人心中趨之若騖的去處。因為對該協會來說,地理位置的不確定性或許也相對地更凝聚了該地工作者、創作者與常客的向心力;而當「臨時」的概念成為一個機構的生活哲學基礎時,非主流與具顛覆性的創作風格也因此更蓬渤發展。在此我們可以發現到的是,該地所推出的展演活動與藝術家通常都並非主流,地下風格相當明顯;然在同一時間也更充滿不確定性並難以歸類,正如該協會所自許的願景:「該地力求開放給所有年輕且具有活力、充滿堅持、正在成形但構成今日文化基礎的創作風格。」


「臨時點」藝術空間外牆上的塗鴉
© écran-voilé


從「臨時工廠協會」的案例看來,我們可以發現到今天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特色已經脫離了公家主導或以主流文化為主的單向思考模式;而是相反地,透過完整且明確的自我定位、獨樹一格的風格與節目,進而以區域性特色結合當地社區與公民,社會功能的角色愈顯重要。正如該會所言:「我們是一區域性的文化工具,此一概念與定位在巴黎市的文化政策中還不明確,因此也很容易流為一種政治口號,並難以滿足所有的人。我們期望透過明確的觀念與做法,確保低價位但高品質的展演活動、提供年青藝術家的創作空間(駐村計畫)...等,自許成為推動社區藝術發展的主力。」

詳細資料:
「臨時點」藝術空間共佔1400平方公尺:1間舞台、1間藝廊、4個駐村藝術家工作室,1間舞蹈室,5間音樂工作室、1間酒吧
地址:200, Quai de Valmy, 75010, Paris



P點廢棄工廠外觀:「臨時點」藝術空間與消防隊(紅色鐵門)彼鄰相依
© écran-voilé



「臨時工廠藝術推廣協會」近20年來所曾經創立的藝術空間:
1987-1990:「臨時工廠(l’Usine Éphémère)」,位於巴黎市19區中的一個廢棄工廠(1500平方公尺),是該協會第一個臨時藝術空間。
1987-1990:「基地(La Base)」,位於巴黎市郊區一個私人車廠中(500平方公尺)。
1990-1994:「梅陸市工廠(L’Usine de Méru)」,位於法國瓦茲省(Oise)梅陸市的一個舊紐扣工廠中(1200平方公尺)。
1990-1997:「臨時醫院(l’Hôpital Éphémère)」,前身為布列東諾醫院(15000平方公尺),是該協會歷年來最知名的計畫。
1994-1999:「臨時社區(Quartier Éphémère)」,位於加拿大蒙特婁市中,前身為倉庫(2000平方公尺)。
1999-2003:「臨時兵營(La Caserne)」,蓬圖瓦斯市(Pontoise)的閒置軍營(44000平方公尺)
現存空間:
2000年開幕:「手藝藝術替代空間(mains d’oeuvres)」, www.mainsdoeuvres.org/
2002年開幕:「達林熔鐵廠替代空間(La fonderie Darling)」, www.fonderiedarling.org/(加拿大蒙特婁市)
2004年開幕:「臨時點」藝術空間, www.pointephemere.org/

mercredi, septembre 03, 2008

藝術家將是藝術村各項週邊教育活動的主力

基於台灣藝術進駐交流協會(Taiwan Artist-in-Residence Interchange Association)的資訊:「藝術村最早在法國成立,通常是貴族邀請文人雅士及藝術家到其鄉間的莊園休閒、聚會,或讓藝術家在此製作委託的作品。之後,志同道合的藝術家遠離城市,一起工作、生活,並共同切磋技術、相互扶持,而慢慢發展成今日藝術村的規模。」而巴黎官方設立的藝術村或駐村機構相較法國其它地區則更是全國之冠。
相較於另類藝術空間來看,藝術村一般看來通常較封閉也較嚴肅
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營運的穩定性與國際合作交流的特色通常對推動當地文化與藝術多元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如大巴黎市當代典藏中心(FRAC Ils-de-France)的實驗空間就透過這樣的機制,不定期地展出正好旅居在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中的藝術家;又如東京宮(Palais de Tokyo)的創意實驗室計畫(Le Pavillon),因該地的聲望而讓駐村在該地的藝術家有了更多的參展機會...等。

巴黎國際藝術村
photos/Copyright : © écran voilé


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源自法國外交部、文化部與巴黎市政府的攜手合作,位於第四區離市政府不遠,巴黎國際藝術村創立自1965年,至今共接受了超過15000名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以基金會的模式運作,該藝術村雖然接受一般國內藝術家的單件申請案件,入選的藝術家只需繳付低於市價的房租即可享受面對賽納河,前有聖母院、後有瑪黑藝廊區(Marais)的寧靜創作空間;然而,更重要的是,該中心與法國不同部門如外交部與文化部,以及與不同國家之文化部門的共同協議所保留的公寓,如文建會所擁有的三個名額。

黑克雷國際文化交流接待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accueil et d'échanges des Récollets)
改建自位於法國第十區聖馬汀運河旁的一間舊修道院,黑克雷國際文化交流接待中心曾是國家軍方醫療單位,隨之成為建築教學單位,並於1990-92年被一群命名為「黑克雷的天使(Les Anges des Récollets)」的藝術團體霸佔兩年,並在該地留下些許的藝術殘跡。隨之要直到1999年,透過巴黎市政府與各不同政府部會的協商,才決定讓該地成為提供個人藝術研究計劃或受邀至巴黎任一文化機構之文化合作案的作家、學者與藝術家...等駐村中心,並自2003年正式對外開放。今天,黑克雷國際文化交流接待中心擁有近6800平方公尺的面積,81個公寓與工作室,偃然成為巴黎國際藝術村另一接待世界各國表演者與藝術家的重要據點。

黑克雷國際文化交流接待中心
photos/Copyright : © écran voilé


巴黎大學國際城(Cité Internaitonale Universitaire de Paris)
雖然由高等教育單位所主導,由巴黎大學國際城所運作的藝術家駐村單位卻只接受不超過35歲,且需已經自學校畢業並具有專業的藝術生涯的藝術家所申請,申請項目主要針對視覺藝術、建築與音樂三項領域。該機構因為透過原有大學城的結構與條件,相對是巴黎市幾個不同的駐村單位中最具社區性生活模式的場所,在此駐村的藝術家除了可以盡情享用各種大學既有的服務如圖書館、運動場、游泳池、學生餐聽與學習法文課程之外,並還有參加該中心各種文化展演的機會。

東京宮創意實驗室計畫(Le Pavillon)
每年約有近三百人的申請案件,但只錄取約十位左右的年青藝術家、藝評與策展人,開放邁入第八年的東京宮創意實驗室計畫相較上述兩個藝術村的不同在於對於新興當代創作形式的堅持,以及特殊的篩選條件。每期基於該機構事先設立的特一主題,如2008年的主題為「過程中的錯誤(Erreur de parcours)」,任何參與競賽的藝術家、藝評與策展人均需透過此一主題提出一份計畫。當然,這樣特殊的規定也從未減低該計畫每年眾多的申請者,畢竟,挾持著東京宮國際知名的聲望、由知名的藝術家(Ange Leccia)為主持人、與錄像工作者(Christian Merliot)為教學主任、且入選者每月可得到約一千歐元的生活補助、再加上主要由法國文化部的全力支持,該計畫可視為是巴黎市駐村計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專注於當代造型藝術創作的計畫。


104藝術村
photos/Copyright : Experimental Jetset 2007-BD
Courtesy: 104藝術村(Le CENT QUATRE)



104藝術村(Le CENT QUATRE)
聲勢號大,今年初在巴黎街頭的廣告看板上大力推廣的104藝術村,歷經兩年整修工程,將於10月11日正式對外敞開大門。於1873年興建完成,到1997年前原為巴黎市市立殯儀館;至今被列為歷史古蹟,改裝後的104藝術村是個具有中央挑高大廳,由左右兩側分別對等的建築體,從上到下分成三層樓的空間所組成。共擁有16個駐村藝術家工作室,該中心預計每年接受近35件的創作計畫,並推出四場大型藝術節慶活動。
該計畫的特色在於該中心的推動主力與資金來源雖是主要由巴黎市政府來負擔佔百分之八十,然其以文化互助公法人機構(établissement public de coopération culturelle - EPCC)的模式代表的也是其中一部份的運作經費是需由該中心自營的商業活動所補足,約達三百萬歐元左右(2009年度)。

104藝術村
photos/Copyright : Atelier Novembre 建築事務所
Courtesy: 104藝術村(Le CENT QUATRE)


力求呈現藝術創作的過程
自許做為創作與民眾之間開放的平台,從文學到戲劇、音樂到舞蹈、電影到錄像、造形藝術到時尚,104藝術村除了開放給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申請駐村之外,一整年還將不定期舉辦各式各樣的節慶活動,以及駐村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讓民眾得以進一步參與創作的過程。這項決心從該中心交由兩位均來自劇場環境的勞伯.坎塔列拉(Robert Cantarella)與佛德烈克.費斯巴哈(Frédéric Fisbach)所主導這點即可一窺。堅持推動一種最貼近民眾的「人民劇場」觀念,這兩位年青的館長視「讓不可見得以展現世人(...)視創作與探索的過程即是一種藝術作品」,此一新形態的藝術村將是最獨特,也是兩位堅信的理想運作方式。


104藝術村3D模擬圖
photos/Copyright : Atelier Novembre 建築事務所
Courtesy: 104藝術村(Le CENT QUATRE)



藝術家將是104各項週邊推廣活動的主力
因此,不同於上述其它的藝術村運作模式,如果讓我們更近一步研究,在筆者和一位日前提出申請的藝術家交談之後,發現到提出申請的藝術家除了需提供自己的個人創作計畫之外,還需提出一個能夠滿足一週三次如小型研習會、藝術創作坊...等之類的藝術推廣週邊活動計畫;一種取之於人民、回饋於人民,只是在此本句話改成「取之104、回饋於104」的說法。正如這位藝術家在回答筆者的問題時:「這樣看來,一個表演藝術者比起一個造型藝術家看來更容易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週邊活動,如舞蹈、戲劇與音樂等?」-「的確,當你是個影像工作者,可以提供的計畫就很難有太多元的形式;而身為藝術家,我能夠全心全意投身在自我的藝術創作上的時間也相對受限(...);不過相對於104所提供的駐村條件,寬廣的工作場所與設備,對一個年青的藝術家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104藝術村二月份預覽開放日當天活動一景
photos/Copyright : © Frédéric Nauczyciel/see-you-tomorrow


當然,在該中心正式啟動的初期,我們還很難去為此一回饋模式妄下定論;而事實上,世上許多的藝術村運作模式也常常要求藝術家能夠多方面地參與當地的藝術教育活動,期能達到地區性藝術推廣的實際效應。只是在此,我們卻也不能不忽略在這樣的做法之下背後所隱含的另一種訊息,即當公家政府的預算漸漸難以滿足各式各樣的文化需求之下,公私資金交互運用的模式偃然蔚成主流,今日每個美術館與藝術中心都需創造更多的利益,並與企業合作以減低政府的責任。然在這樣的狀況下,當駐村藝術家的職責不再是專心在個人藝術創作的發展上,還需不定期兼職該地藝術教育推廣員的責任,在其中找出一種平等的相對責任似忽就相當的重要,才能避免藝術村概念-協助藝術創作的初衷本末倒置,進而忽視藝術教育推廣專業的危機。


104藝術村二月份預覽開放日當天活動一景
photos/Copyright : © Frédéric Nauczyciel/see-you-tomorrow




詳細數據:
整體佔近35000平方公尺,其中從東到西的主要長廊可達225平方公尺
服務台、餐廳、咖啡廳與書局...等多元化的服務與商業中心(1900平方公尺)
特殊節慶與商業活動區(2500平方公尺)
兩間分別可容納200與400人次的多功能表演廳(位於中庭)
16個藝術家工作室、18個辦公室(4000平方公尺)
企業專區:800平方公尺、藝術陶冶區:500平方公尺、儲藏室:1400平方公尺、電機廠房:2500平方公尺、162個車位,整區最多共可容納5000人次
整體改建預算達1億歐元
駐村期限介於1個月到最長1年,一個月1500歐元的補助金



104藝術村鳥勘景
photos/Copyright : Luc Boegly
Courtesy: 104藝術村(Le CENT QUATRE)




聯絡方式
台灣藝術進駐交流協會(TAIA)
網址:http://arttaia2008.blogspot.com/

巴黎國際藝術村(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網址:www.citedesartsparis.net/

黑克雷國際文化交流接待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accueil et d'échanges des Récollets)
網址:www.centre-les-recollets.com/

巴黎大學國際城(Cité Internaitonale Universitaire de Paris)
網址:www.ciup.fr/residences_artistes.htm

東京宮創意實驗室計畫(Le Pavillon)
網址:www.palaisdetokyo.com/fo3/low/programme/index.php?page=../pavillon/pavillon.htm

104藝術村(Le CENT QUATRE)
巴黎市奧貝爾維耶街104號(104 Rue d’Aubervilliers 75019 Paris)
網址:www.104.fr/
網上駐村申請:www.104.fr/#en/85-Resid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