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mai 13, 2007

手持旅遊手冊的當代藝術觀展經驗 - 第一篇



Lisa Kereszi
Gael dressing, State Palace Theater, New Orleans, LA
Courtesy of Yancey Richardson Gallery, NYC, 2000

前言
近幾年來隨著高科技、高速交通工具的高速發展,不同的人文社會與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距離也一改舊觀、拉近距離,而當代藝術展演活動作為一個國家或都市的觀光與經濟發展的策略之一,此一模式則已成定律並創造出新的商機,一如古根漢的西班牙畢爾包分館,或未來的阿拉伯阿布達比分館,以及美國2007當代藝術旅遊資訊服務中心「大串聯Grand Tour」網站的成立即可證實。

去年,亞洲地區上海、新加坡、台北與釜山...等市相繼舉辦了各自的雙年展,此一現象驗證了今日世上存在著上百個雙年展的現狀,並也突顯出幾個有趣的觀點:就藝術研究觀點來看,上百個雙年展意味著上百個主題、上百個藝術家名單、數不清的藝術作品、以及一種速食性的藝術資訊消費模式;而從社會行為活動觀點來看,則意味著上百個旅遊目的、上百個旅遊地點、數不清的經濟週邊效應、以及一種觀光式的當代藝術觀展經驗。

今年下半年起,歐洲地區也將馬拉松式地上演著一系列國際性的藝術活動,從倫敦當代攝影博覽會到卡塞爾第十二屆文件展、巴塞爾當代藝術博覽會到威尼斯雙年展、還有里昂雙年展與伊斯坦堡雙年展,而除了這些年度性國際藝術活動之外,幾個高水準的重要展覽也都值得一看,構成該地區當代藝術活動的展演主軸,更驗證了新型態「手持旅遊手冊的當代藝術觀展經驗」。




第一站:瑞士巴塞爾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38 Basel

邁入第38屆,國際知名的巴塞爾當代藝術博覽會將匯集了近300間國際藝廊,展出超過2000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此外,該博覽會並與藝廊合作,推出「公共藝術計畫Public Art Projects」,參與藝術家有Wim Delvoye, Michael Elmgreen, Ingar Dragset, Anish Kapoor, Tadashi Kawamata, Paul McCarthy, Mike Nelson, Vedovamazzei, Not Vital與Thomas Zipp九位國際藝術家,並交由獨立策展人Martin Schwander規劃名為「Art Unlimited」的展覽,將展出60件當代藝術作品。
而其它相關藝術活動中,幾項相關活動特別值得我們注意,首先是名為「舞台式藝術創作Art on Stage」的活動。該活動假借巴塞爾劇場,將推出由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所創作,名為「An Untitled Concert」的表演藝術。另一項活動則是該博覽會特別與國際知名藝術網站artnet合作,在博覽會結束後的為期兩個月中,以網路的模式展出介紹參與藝廊的藝術家與藝術作品,除了結合該網站本身深厚的網路經驗,試圖延續博覽會所帶起的藝術市場熱潮之外,也期望透過該網站的資料庫結構,讓更多的人可以虛擬性地參與此一盛會,經驗今年博覽會的展出內容。



第二站:英國倫敦當代攝影博覽會London’s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fair

今年邁入第四屆的倫敦當代攝影博覽會有別過往整體性的觀點,將焦點集中在1970年代以後的當代攝影作品,此一革新的策略最後在倫敦市中心建立於19世紀,位於泰晤士河畔的Old Billingsgate Market的7800平方公尺面積中,結集了來自10個國家,共54家攝影藝廊、20本藝術專業刊物與出版社。雖然這一年輕的博覽會至今尚未具有高度的明見度,然而有鑑於英國倫敦今日位居歐洲當代藝術交易金額中心第一順位,此一國際當代藝術市場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仍令人對該博覽會的未來發展相當期待。
六月初,為期四天的倫敦攝影博覽會中將舉辦多項的座談活動,其中除了探討「印度的當代攝影發展」之外,由泰德現代美術館館長Vicente Todoli關於「1970年後當代攝影的發展」的研究,還會探討今日「攝影作品的典藏How to Collect Photography」以及「新聞紀錄影像對於攝影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Photo-Journalism」。



第三站:法國巴黎電影資料館

相對於博覽會趕場式的看展模式,法國電影資料館推出的「後影像,攝影中的電影想像L’image d’après, le cinéma dans l’imaginaire de la photographie」是值得我們慢慢花時間,細細品味的高品質展覽。該展藉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六十週年慶的機會,結集了該攝影通訊社中十位攝影師,他們呈現出的不但是十種風格、十件裝置作品,但也是十種模範與影響。

伊朗籍攝影師Abbas在紀錄祖國的革命活動時,回憶著義大利導演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Paisa》一片。法國攝影師Antoine d’Agata片長20分鐘的影片呈現出的不但是他停留日本時,在旅館中或公園夜色中的野獸情慾,而我們也感受到日本導演大島渚Oshima《感官世界》一片對他的影響。紐約攝影師Bruce Gilden呈現出這個世界都會的黑影下各形各色的人像,一個一個就像是走出美國黑幫電影的主角與演員。比利時攝影師Harry Gruyaert自稱在義大利導演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紅色沙漠》一片中看到了色彩的魔力,才自此才意會到它的力量。

而法國攝影師Gilles Peresse展出一條條有如膠片般的長條性多格影像,遮蓋住整整一面牆,就像一段段未完成的故事,也像是一系列電影選景時拍下的影像,呼應著法國導演Alain Resnais的攝影專輯《選景Repérages》。蘇俄籍攝影師Gueorgui Pinkhassov在走廊般的兩牆面上,同時展出當他年輕時,協助蘇俄導演Adrei Tarkovski拍片時拍攝下來的一系列紀錄照片,牆面中還搭配著三個撥放著電影片段的小螢幕,整體裝置呈現出的是一段回憶式的時光之廊,也突顯出兩位藝術家之間深厚的友誼。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影迷》一片中,主角將攝影機轉向自己的舉動在英國攝影師Mark Power的腦海中引發相當大的震撼,一如片中主角一般,身為攝影師的他花了很大的勇氣,才在他的母親過世之後回到家鄉,紀錄下一張張過於模糊的影像,就有如遠逝的回憶一般。

美國新生代攝影師Alec Soth跨越了美國德州各市,拍攝下一間間遭人遺忘的公路電影院,呼應著德國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的影片《道路之王》,以及本片中的公路電影風格。本展中最年輕的北愛爾蘭攝影師Donovan Wylie所展出的作品除了有他自己的攝影作品之外,還有他在舅舅的故居中找到的剪報,一條條聳動的政治謀殺新聞事件與動盪的政局,呼應著Alan Clarke於1988年完成的批判影片《Elephant》。而最後展出的作品是法國攝影師Patrick Zachmann旅居台灣與中國大陸時拍攝下來的照片,攝影師回想起早期曾經看過的中國電影:吳永剛的《神女》、袁牧之的《馬路天使》或是趙明與嚴恭的《三毛流浪記》,它們不但開拓了他的視野,也更讓他懂得如何去捕捉這個異國文化背後真實的一面。

攝影作為電影發展的基礎與結構,具有瞬間下之紀錄證明的特性,而電影繼攝影之後,有別於法國知名攝影師與導演布列松名言:「決定性時刻instant décisif」的定格影像,將時間特性融入影像之中,完成其動態影像的特性,布列松稱之為是「後影像」:一種後起的影像。然本展試圖反向思考,邀請攝影師從電影出發,觀察攝影反過來受電影影響或啟發,展出一系列「後影像」式的攝影創作或錄像作品,印證兩者之間必然性的相互影響與相互指涉。


出發前之Artbar :
巴塞爾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38 Basel
日期:13 – 17 June, 2007
地點:Hall 1 and 2 of Messe Basel
網址:http://www.artbasel.com/

倫敦當代攝影博覽會Photo-London
日期:31 May – 3 June, 2007
地點:Old Billingsgate, 16 Lower Thames Street, EC3R 6DX, London
網址:http://www.photo-london.com

巴黎「後影像,攝影中的動態影像L’image d’après, le cinéma dans l’imaginaire de la photographie」一展
日期:4 April – 30 July, 2007
地點:法國電影資料館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網址:http://www.cinematheque.fr/

2007當代藝術旅遊資訊服務網站大串聯Grand Tour網站
網址:www.grandtour200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