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mai 31, 2009

「藝術的力量」三年展


Bruno Peinado, 《Sans Titre, Silence is sexy, n°3/3》, 2004-2009
Courtesy galerie Loevenbruck, Paris
Photo Didier Plowy, tous droits réservés La Force de l’Art 02 /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2009

有別於第一屆籌備時間過短、策展人過多而主題失焦、以及政治操作的評價,法國文化部在三年後的今天再次舉辦的「藝術的力量02(La Force de l’Art 02)」,在一開幕則得到法國藝術各界不錯的迴響。這其中的原因除了記取上次教訓,整整花了兩年完善籌備之外,從上屆近十五位策展人減到分別具有豐富策展經驗的三位策展人,整體展覽概念與不同的美學訴求也因此沒有落差過大,得以相互辯證共存,令人易於領會。雖然說這些特質同時也讓展覽呈現整體過於有條有理,衝突性薄弱與膽識不足的意象,但具教學意義,並刷清三年前的惡評。
自三年展的主題發展,三位策展人尚路易.佛羅蒙(Jean-Louis Froment)、尚伊夫.裘安納斯(Jean-Yves Jouannais)與狄迪爾.歐當傑(Didier Ottinger)共同提出以正視「作品的力量」的訴求,試圖跳脫出「藝術(Art)」(尤其是涉及到當代藝術時)一詞本身過於抽象或理論性的面向,回歸一件藝術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物質性」、「媒材性」與「造型性」。然在這樣的前題下,本展不可諱言地具有過於片面取材的缺點,但其展現當代藝術之多面向發展的努力仍具參考意義。

觀念性強烈的藝術作品
藝術發展自杜象以來即預見了作品非物質化與觀念化的進程,在其中觀念取代了油彩,文字取代了大理石素材,外加上攝影、電影科技與裝置概念的興起發展,繪畫與雕塑除了有了新的對等物,其本質與涵意也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定義。一如法國知名表演藝術家歐蘭(Orlan)與攝影雙人檔(Pierre & Gilles),他們長年以來均透過攝影,以數位加工的手法,完成一幅幅可謂是繪畫式(大格式)的攝影作品。然不同於晚期的大型寫實攝影,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主要與七八十年代的藝術主流如表演藝術與普普藝術有較密切的關係,隸屬於早期當代藝術發展的時代。
其它如朱利安.培佑( Julien Prévieux)與吉爾.巴比耶(Gilles Barbiers)等藝術家的作品則可視為是一種新觀念藝術的後續。前者透過一連串接龍式的語詞意涵的串連,並在展室中間架設起一座圓狀式如小型書櫃的閱讀間,質疑文字與知識所代表的寓意與象徵。後者的作品名為《無題,戰爭(Sans titre (War))》,呈十字形看似有如會自轉的轉輪,又像向四面敞開的書,畫面上詭異地呈現出由字句與釣勾上的蚯蚓所組成,有如末世景象又如顯微鏡下放大的微觀世界...,藝術家用一種奇幻的意象指涉著大自然中深深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現象與脈動。在這上述兩件作品中,看似其實是觀念與文字的交錯運用才真正組成了藝術作品本身實體性,一如中國藝術家王度所完成的《國際沙威瑪(International Kebab)》,只是在此藝術家用上萬張報紙組成的資訊烤肉塊看似更具直接的媒體批判性,呼應藝術家長年以來關心的創作主題。

造型性迷人的藝術作品
如果說吉爾.巴比耶的作品中具觀念藝術的特色,但其使用素描敘事形式的手法則與電影中常見的動畫劇本板(Storyboard)有著異取同工之妙,並容易令人聯想到當今常見的一種,模糊素描與繪畫之分的新興繪畫形式,其中最常見的有漫畫、插畫或塗鴉...等,正如藝術家法比恩.佛雪爾(Fabien Verschaere)多彩又稚趣的塗壓作品與物件《現代馬戲團(Modern Circus)》、史帝芬.卡雷(Stéphane Calais)黑白單彩下,孤零零看似遭人疑忘的《舒茲的房間(La chambre de Schultz)》、菲利普.麥由(Philippe Mayaux)一個個上下緩緩移動,有趣地持著宣言看板的機械手。
而由法國藝術家安妮塔.莫里尼洛(Anita Molinero)所完成的《無題(Sans titre)》一作是一個 以倒轉的方式掛在展場室中心的大型雕塑品。其火豔的色彩與觸鬚狀的觸角遠觀來看就像個自天花板中往下生長的莫名植物或奇異外物。然要等到你我靠近一觀才猛然發現作品本身是由一個個漆成紅色的垃圾桶,塑膠質體在高溫加熱燃燒之後融黏一起,並流下一絲絲細鬚所完成的作品,深具鍊金術般令人驚奇並迷人的特質。
而就離這件作品不遠,由善良小子(Le Gentil Garçon)將冰雪粒子放大所完成的《雪的威力(The Triumph of Snow)》則是有如一間室中室的大型裝置,觀者除了同時可以一入作品之中,感受到與世隔絕的震撼感,該作並呼應著同樣是以雪白色系為主的展場舞台。

展場設計-白色地岩(White Geology)
最後,本展近36件作品所應用的展示舞台也是值得一提的特點。這個由法國建築師菲利普.朗恩(Philippe Rahm)所設計的「白色地岩(White Geology)」並可視為是自傳統白色展場空間的一種理論反思與延伸。「白色地岩(White Geology)」雖然呼應著白色展場自古以來所象徵的中性與透明性,然其大膽的高低起伏地平線、忽大忽小的形體與空間感、時而向天際展開的廣闊性與時而獨豎一格的封閉性,巧妙地依據每件作品本身的特色與需求:「在此不是藝術作品來遷就建築,而是建築本身化身為藝術作品最佳的表現舞台」,建築師如此說到。
「作品的力量」一詞正是本三年展中三位策展人試圖推出的訊息,強調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對立與互動並不需要強烈的理論脈絡來延續,「沒有特一主題、獨觀概念、單一論述與文字來連串它們彼此,並試圖解譯它們之間的涵意」(語出尚伊夫.裘安納斯),然透過自身得以散發出的能量、氣勢與氛圍,它們即可自立天地之間,為當代藝術史揭開新頁。

延伸閱讀:
「藝術的力量」三年展
展期:April 24 - June 1 2009
展場:巴黎大皇宮(Le Grand Palais)
網址:www.laforcedelart.f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