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di, octobre 31, 2006

水光合一 Aqua-Lux



Quorum Sensing, 2002, Copyright: Chu-Yin Chen

陳珠櫻與蔡嘉文是旅居巴黎的兩位台灣女性藝術家,她們的創作基本上都與大自然的概念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正如本展新聞稿中所言:「她們兩人一個從藝術出發跨入了科學界,另一位則從科學界轉入藝術界。」雖然均是經由當代科技技術的輔助,甚或透過大自然物理現象的啟發所創作完成的藝術作品,兩位藝術家的創作本質基本上有相當大的不同。

目前為巴黎第八大學《藝術與科技影像》系所副教授的陳珠櫻,自巴黎高等藝術學院以繪畫創作畢業之後,在偶然的情況下跨入了科技藝術創作的領域,並重拾學業得到《藝術與科技影像》博士文憑,其長久的學習生涯所得到的啟發是基於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近似於一種傳統手工似的創作手法(電腦語言程式的撰寫)來完成一個虛擬的藝術世界,在其中一切(藝術)元素的起始承繼均已不再是可由藝術家所控制與操弄,而是透過藝術家所建立起的一種基礎機制自我衍生與展現。近似於「人工生命」,此一虛擬世界中的元素以一種自由生長與繁衍,甚或死去的模式構成一系列幻化多變的創作作品,如3D動畫影像裝置「灰」(Gris)一作,九分鐘的片長中涵蓋了超過十二萬多張的抽象立體動畫,每一張畫面其實就是一件作品。又如另一件互動裝置作品「繪影繪生」(Quorum Sensing),需要透過觀者的介入此一創作作品才具有其存在的意義。其中除了凸顯當代數位創作中主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之外,其實也近似於一種開放性作品(oeuvre ouverte),藝術家一如觀者均只是作品構成的參數之一,而非扮演作品完成的決定性角色。

反觀另一位藝術家蔡嘉文的裝置作品,其創作中則具有強烈的行為藝術特徵。同樣是觀察大自然(水)的物理現象,藝術家不試圖尋求任何實體性的結果,而是以刺激感官的環境裝置促成一種近似於情境藝術(environmental)的效果。其中沒有絢麗的視覺效果,有的是一種如出世般,近似中國哲學的凝思與靜想,單純但卻充滿靈性的空間感,試圖在觀者心中留下的是永恆的片刻存在體驗。

文建會主辦
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策劃執行
Date:16/11 – 13/12/2006
Venue:78, Rue de l’Universite, 75007, Paris, France
Contact:33 – (0) 1 44 39 88 66, Contact@ccacctp.org

jeudi, octobre 05, 2006

社會學、人類學、空間學、敘事學–多種欣賞攝影作品的眼光(Les Multifacettes de la Photographie)


巴黎攝影藝博會Paris Photo 2006與攝影月Mois de la Photographie

一年一度的巴黎攝影藝博會Paris Photo即將在11月16到19日於大皇宮與羅浮宮中庭廣場正式上場。同於往年,藝博會每年會將焦點集中在特定國家,繼西班牙之後,今年的焦點則是北歐:丹麥Danmark、芬蘭Finland、冰島Island、挪威Norway與瑞典Sweden等國的攝影作品。而配合Paris Photo的舉行,多數的巴黎藝廊與藝術中心也都同時推出一系列的攝影個展,除了美國李.弗烈德Lee Friedlander、Joel Meyerowitz與傑夫.沃爾Jeff Wall、英國Paul Graham、法國Catherine Poncin與Jean-Baptiste Huynh、還需提到荷蘭Desiree Dolron與日本攝影師Hiroshi Sugimoto,多樣的攝影風格與作品展出更讓我們了解到此一當初造成藝術史與美學革命的創作媒材 – 攝影,今日在創作藝壇中堅固的主流地位且多元的型態。



圖說:Saul Leiter, Untitled, New York, Courtesy Howard Greenberg, 1960


景內Champ:巴黎攝影藝博會Paris Photo 2006
今年邁入第十屆的巴黎攝影藝博會共聚集近三十家法國攝影藝廊與出版社,而第二代表則是來自美國的二十二家專業藝廊,此外再加上來自歐洲各地的藝廊,可堪稱是世上專門以攝影藝術創作為主的重要博覽會之一。今年會中我們除了可以見到由英國藝廊Robert Hershkowitz所展出,由卡羅攝影法發明始祖William Henry Fox Talbot於1843年拍攝巴黎街頭的早期作品,還有紐約Howard Greenberg所展出Saul Leiter拍攝紐約社會五六十年代的攝影作品也值得熱愛攝影的有心人士走一趟,而法國部份則由1900-2000藝廊推出攝影大師Robert Doisneau的攝影報導類型作品「所謂的巴黎人」系列(Les Parisiens tells qu’il sont),可謂是相當難得。
近代攝影部份除了多數由歐洲藝廊推出的重要攝影大師之外,我們特別可以注意到是首次參展的北京798百年印象攝影藝廊,推出翁乃強Weng NaiQiang拍攝紅軍時期以及吳家林Wu JiaLin一系列雲南省村民人文風情的攝影紀錄作品。還有巴黎Alain Le Gaillard所展出台灣藝術家陳界仁的「工廠」(Factory)攝影系列。


圖說:吳家林, Chitchatting 1999 in Chengdu, 1999, 798 Photo Gallery


墨西哥出生的華裔攝影家梁思聰(Sze Tsung Leong)的作品
圖說:Zili Cun II, Kaiping, Guangdong, Courtesy Yossi Milo Gallery, New York, 2004

聚焦Focus 1:北歐攝影美學 – 赫爾辛基學派Helsinki School
談到北歐,一些知名的國際品牌馬上躍上眼前如IKEA、NOKIA、諾貝爾獎以及知名的瑞典攝影機極品:哈蘇Hasselblad。而30年前成立於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的攝影學派:赫爾辛基學派Helsinki School,在近幾年來推向國際市場之後即引發各界高度的注意。一般來說,受到北歐人自身對於生活品質的堅持,對大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福利的關注,赫爾辛基學派的攝影美學通常著重在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對話、在現代社會高速科技發展下對於人的存在本質的省思,還有它們長期處在光源不足的北歐區域中,自然而然所培養出對「光」的敏感度。而一系列今年展出的北歐攝影作品所展現出的影像風貌就實實在在地表達出北歐人這方面的特質。如丹麥攝影雙人組Trine Sondergaard & Nicolai Howalt拍攝寒地中狩獵人群的一景,在冷色調的光線與色彩背後,透過遠鏡頭來展現北歐特殊的景色,照片除了強調出攝影師對於光彩精密的技術掌握之外,更也凸顯了北歐人不為人知的生活模式。


圖說:Trine Sondergaard & Nicolai Howalt, Kromanns Remise #II, Courtesy Martin Asbaek Projects, 2005

而丹麥攝影師Astrid Kruse Jensen與芬蘭攝影師Axel Antas與Arno Rafael Minkkinen的攝影作品中充滿了空寂的氛圍以及謎樣的色彩,反映出大自然在現象學的造化之下為人類帶來的現實想像張力。



圖說:Astrid Kruse Jensen, Tree, Imaginary Realities, 2004


圖說:Axel Antas, Formation of water droplets suspended, Courtesy of Galleria Heino and Axel Antas, 2005



圖說:Arno Rafael Minkkinen, Self-portrait, Vaisalansaari, Finland, Courtesy Robert Klein Gallery, 1998

瑞典攝影師Annee Olofsson與芬蘭攝影師Anni Leppalla以人視為她們的攝影主題,透過強烈的影像構圖,專注與研究色彩在相紙上所能展現的效果(如前者的花色壁紙或後者對「白」的迷戀),以近粉畫式的攝影觸感來表達現代人與周遭生活環境之間的對話。



圖說:Annee Olofsson, Island Life, The Mothers, The Conversations, Courtesy Mia Sundberg Gallery, Stockholm, 2006



圖說:Anni Leppalla, From the Series Seedlings, Courtesy Taik Gallery, Helsinki, 2005

以拍攝「大北方」居民處於自家中的肖像攝影而知名的芬蘭攝影師Esko Mannikko,繼人像系列表現出人的孤寂與生活私密不為人知的一面之後,這次帶來的是一系列於2005年完成的動物肖像畫。幾近抽象的構圖卻又不失親密感的特寫靜照,畫面闡述的不單單是人(攝影師)與動物之間親密與信任,並帶有強烈的戲劇性。


Esko Mannikko, Untitled#5, 2005, YANCEY RICHARDSON


聚焦Focus 2:出版業代表與亞洲勢力
雖然攝影作品在藝術市場上的平均價格還未達到如繪畫或雕塑品般的高價等級,然而,攝影專輯相對地卻是出版書籍中的奢侈品,並是出版業眼中重要且絕對不容忽視的叢書類別之一。舉指可數的幾家專精於攝影專輯與叢書的國際出版公司如英國的The Photographers’ Bookshop與Phaidon、德國的Hatje Cantz Verlag、美國的Harper’s Books, East Hampton與法國的Taschen、Filigranes Editions與Librairie la Chambre Claire攝影專門書店均參與了本屆的攝影藝博會。而從亞洲遠道而來的攝影藝廊則有首次參展的北京798 Photo Gallery、首次參展的南韓Hyundai藝廊和日本位於大阪的兩家攝影藝廊Mem與Picture Photo Space。

聚焦Focus 3:往年數據
今年結合了106家藝廊,涵蓋21個國家的巴黎攝影藝博會,去年累積了超過四萬人的觀眾卻可達到平均每家藝廊均有至少七萬五千歐元的交易量,可謂重質而不重量。2005年中值得一提的高價作品有法國Francois Paviot宣稱以三十五萬歐元的高價賣出一件Edward Weston裸體人像作品,Serge Plantureux藝廊則以九萬歐元賣出一張曼瑞Man Ray的攝影作品,而紐約Robert Klein藝廊則以八萬五千歐元的價格賣出Moholy-Nagy的作品。至於當代攝影的部份,平均價格則介於五千到七千歐元不等,而幾個高價特例有紐約Yossi Millo藝廊以兩萬四千五百歐元賣出Loretta Lux的兒童肖像攝影作品,赫爾辛基Taik藝廊以兩萬歐元的價格賣出Ola Kolehmainen的雙聯作…等。

芬蘭藝術家Ola Kolehamainen去年以兩萬歐元(近85萬台幣)賣出一件雙聯作,今年改由紐約Robert Miller藝廊代表,展出《K.G. is this too romantic ?》一作,或許會再度掀起高價熱潮。
圖說:Ola Kolehmainen, K.G. is this too romantic ?
Courtesy Robert Miller Gallery, New York, 2004

景外Hors-champ:
Lee Friedlander, New York City, 1966, Carl Jacobs Fund,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 2006 Lee Friedlander
Gelatin silver print 5 3/4 x 8 11/16” (14.6 x22 cm)

社會學眼光Sociology
從五十年代開始,Lee Friedlande決定用攝影機紀錄下美國居民的日常生活,他鏡頭下的自身倒影是我們最常記得的照片系列。這位當今已可與Walker Evans和Robert Frank等大師齊名的美國攝影師,他今日巡迴到法國網球場美術館的個展則是繼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所策劃展出的第二站。本展中共展出了這位攝影師五十年來所累積483張的黑白與彩色攝影作品,內容從早期的紐約街頭系列到九十年代開始的西美大自然景觀系列,然而畫面中一貫幾近怪異的構圖與取鏡卻始終不變,並也凸顯了Lee Friedlander一貫的幽默與癖好。
同樣也來自美國,Joel Meyerowitz的攝影作品則專注在展現現代化生活下的浮世繪。然而當藝術家自七十年代開始放棄35mm的輕巧照相機,而改用較為笨重20乘25的箱型照相機,其攝影作品的角度則更寬廣了,並帶有更明亮的色調與光線。雖然我們感受到早期快拍式的構圖有了更為安穩的基礎,但其中卻還是不失早期作品中具有的批判面向,正如攝影師自己所言:「我揚棄攝影長久以來的信念:決定性的瞬間(instant decisif),對我來說,所謂的畫面焦點是不存在的,畫面中的每個元素:人物、建築、光影與線條都應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這種整體性的理念這就是我所謂的『攝影內景』(champ de la photographie)」。此外值得一提的是,Joel Meyerowitz也是唯一得以進入紐約雙子星廢墟中紀錄拍攝的攝影師,而配合本展以及911五週年紀念日,一本關於這一事件的紀錄攝影畫冊並也同時由Phaidon所出版,題為「成果」(Aftermath, World Trade Center Archive)。



Joel Meyerowitz, New York City, 1975
© Joel Meyerowitz. Courtesy Edwynn Houk, Gallery, NY


人類學眼光Anthropology




Ethiopie-Portrait III, 2005, ©Jean-Baptiste Huynh


旅遊世界以採訪研究各地尚存原始傳統與習性的人種與民族,法國攝影師Jean-Baptiste Huynh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旅居了馬里(Mali)、印度、衣索比亞、日本、越南、柬埔寨與埃及等國,並紀錄下一張張不同的面孔與旅行的經驗,這種種回憶在這次於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藝廊中一次展現出來。大尺寸(120乘120公分)的黑白攝影作品不但挑戰了攝影師精密的構圖與攝影技術,細緻的線條與柔和的光線儼然就是正宗傳統攝影美學的再現。相較之下,初見荷蘭籍攝影師Desiree Dolron的攝影作品,我們或許會自問到底眼前所見的是畫作還是照片?北國冷色調的聚光燈輕柔地打在畫面焦點部份或人物臉上,周遭暈開的微光賦予了作品一種油畫式的沈重色調,整體除了透露出謎樣的敘事風格之外,更重要的還有那法蘭德斯畫派式的古典風格,不求史詩畫作般的崇高與氣派,而是安祥中稍帶不安的寧靜片刻。





© Desiree Dolron, XTERIORS VIII, 2001-2005




© Adrian Tyler, Benbecula 03, Room series, MAX ESTRELLA (Paris Photo 06)


空間學眼光Spaceology
日本藝術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長久以來多用黑白底片來捕捉光影的變化,從「劇院」(Theaters)到「海景」(Seascapes)系列,一直到近期的「觀念的外型」(Conceptual Forms)系列。然而從2004年起,杉本博司試圖捕捉自然光線投射在牆角或單純白色牆面上所產生的效果,以及它們沖洗在彩色相紙上的結果。於Marian Goodman近期展出的「影子的色彩」(Colors of Shadow)系列,是藝術家在拍攝了一系列空間中毫無一物的景象之後所得到的結果。展場中我們見的是一系列有如將淺灰色顏料均勻地舖撒在純白畫布上,形成幾何線條式的純淨畫面,而這些畫面並反過來呼應著現場清空的「白盒子」- 即藝廊空間,在極簡中有著靜肅的氛圍,隱藏著畫面內外空間之間無言的對話。而另一位西班牙攝影師Adrian Tyler則對偏愛空間中紊亂的線條(如Skyline或Building系列),同樣應用現實中存在的幾何線條,鋪成在畫面上的是那種幾近抽象表現主義畫派的影像,光線在此是為了映照出現實生活中常被人們所忽略的細節,然而這些卻才是構成『曾經存在過』的基礎,一如那一間間人去樓空的室內攝影照片(Room系列)。



© Ulla Jokisalo, Inspiration, 2006

敘事學眼光Narrativity
許多人拍照是為了留下回憶,而多數的攝影作品也因此成為歷史的見證。然而當我們要開始解讀與了解這些照片時,我們除了會去試著注意畫面上所紀錄下的,有時不容易辨認出的細節之外,影像整體所帶出的主題也更是不可忽略的觀察重點。然而法國攝影師Catherine Poncin並不滿足於此,她長期研究過往累積至今的舊照片與攝影文件,最後自中擷取出的結果卻是一張張被「扭曲」,或者說被重寫的歷史。對藝術家來說,從已經存在的攝影文件出發,她不願帶著史學家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證據」,而是將一張張縣市政府或美術館、影音資料館、家族照片或在跳蚤市場中找到的舊史料,透過剪貼、放大、重組、改創的手法以改寫出另一段「非關歷史」的故事,其所展現的成果擺脫攝影文件(document)的本質、忠實(fidelity)的特性,跨入純創作領域,訴說著想像後的世界。而同樣也從家庭照片或雜誌影像中出發,芬蘭藝術家Ulla Jokisalo的創作則具有強烈的造型手法。在取得第一手資料之後,藝術家隨之在作品上「下功夫」,透過縫針、黏貼、釘補等等一系列的女性手法把從生活經驗中所得到的靈感加注在影像上,並隨之在將這些「證據」重新用照相機拍攝下來,因此被扭曲的證據再一次又變成一種生活的「見證」,但這些見證已經失去原本攝影客觀的特質,反而透露出一段段藝術家私密的故事。


© Catherine Poncin, De l’image a l’image, Courtesy Galerie les Filles-du-Calvaire




Art Bar :
巴黎攝影藝博會Paris Photo 2006
大皇宮與羅浮宮中庭廣場(Grand Palais et la Cour Carree du Louvre)
大皇宮地址:3, avenue du General Eisenhower, 75008, Paris, France
羅浮宮地址:99, rue de Rivoli, 75001, Paris, France
展期:16/11 - 19/11/2006
相關獎項:Prix BMW攝影獎
網址:http://www.parisphoto.fr/

《Lee Friedlander》李.弗烈德個展
法國國立網球場美術館–協和廣場分館(Jeu de Paume – Concorde)
地址:1, place de la Concorde, 75008, Paris, France
展期:15/09 - 30/12/2006

《Joel Meyerowitz – Out of the Ordinary》
法國國立網球場美術館–Hotel de Sully分館(Jeu de Paume – Sully)
地址:62, rue Saint-Antoine, 75004, Paris, France
展期:03/10/2006 – 14/01/2007
網址:http://www.jeudepaume.org/

《Jean-Baptiste Huynh – Le regard a l’oeuvre》
巴黎高等藝術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
地址:14, rue Bonaparte, 75272, Paris, France
展期:24/10/2006 – 14/01/2007
網址:http://www.ensba.fr/

《Desiree Dolron – Exaltation – Gaze – Xteriors》
荷蘭文化中心Institut Neerlandais
地址:121, rue de Lille, 75007, Paris, France
展期:09/11 – 20/12/2006
網址:http://www.institutneerlandais.com/

《Hiroshi Sugimoto / Jeff Wall》個展
Galerie Marian Goodman藝廊
地址:79, rue du Temple, 75003, Paris, France
Hiroshi Sugimoto展期:16/09 – 25/10/2006
Jeff Wall展期:28/10 – 09/12/2006
網址:http://www.mariangoodman.com/

《Paul Graham / Catherine Poncin》個展
Galerie Filles du Calvaire攝影藝廊
地址:17, rue des Filles-du-Calvaire, Paris, France
Paul Graham展期:/09 – 28/10/2006
Catherine Poncin展期:04/11 – 22/12/2006
網址:http://www.fillesducalvaire.com/

lundi, octobre 02, 2006

Biennale Villette Numerique / Festival Emergences 2006 « Jouez ! creations numeriques et jeux videos »



2006年維雷特科博館雙年數位藝術節與 «Emergences» (偵測)數位藝術節:『電玩!數位創作與遊戲』

■《Keyword》數位藝術、電玩遊戲、網絡連線、電子音樂、虛擬實境

■【Synopsis】
自2002 年起,今年邁入第四屆的 «Emergences» 數位藝術節的焦點是於當代科技經濟市場中地位日漸重要的電玩遊戲(Game),以及其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Game Art)。從9月29日到10月1日為期三天,由維雷特科博館與法國dedale網站共同協辦,展覽中除了展出多類不同的電玩遊戲、多媒體藝術作品與演出之外,並推出連續兩晚的電子音樂舞會,再加上動畫影片的播映,可謂是完完全全地抓住了當代青少年的胃口,並藉此將觸角從純藝術創作的領域深入到文化創意產業核心之中。

■【Presentation】
一如«Emergences»一詞所言:偵測未來主流、嶄露頭角的意思, «Emergences» 數位藝術節的自我定位在於探索新興並『有可能』成為未來主流的數位藝術創作形式。而今年邁入第四屆的«Emergences»(偵測)數位藝術節的主題主要鎖定在『電玩藝術的創作形式』(Game Art),總言之是試圖透過遊戲的眼光與態度來探索『當代』(『未來』?)社會互動的藝術創作形式。為期三天的藝術節除了於維雷特科博館一樓與維雷特之家中推出一系列改裝後(diverted)的電玩遊戲裝置之外:////furminators(First Person Pinball)、Beijing Accelerator、Paris Pong、Game Over、Habbo Hotel、reacTable、Mr Punch、Painstation、Motor Karaoke…等,連續兩晚的多媒體表演與電子音樂舞會更是週末晚回家的最佳理由。



Copyright reserved : //////////fur///
www.fursr.com

部份展出作品介紹:
////furminator(First Person Pinball), 2004
Mr Punch(Mechatronic Boxing Automata), 2005
PainStation(Totally enhanced duelling artefact), 2004

//////////fur//// 是由兩位德國藝術家Volker Morawe與Tilman Reiff所組成的藝術團體。這兩位藝術家透過Mr Punch這件機械式雙人對打的電玩遊戲帶領我們回到了早期的電玩遊戲模式,以文字遊戲PainStation來代替PlayStation一詞的轉輪式乒乓遊戲,或者透過虛擬實境頭盔來親身經歷彈珠台上的緊張氣氛,//////////fur////的創作作品除了饒富稚趣之外,卻又不失幽默的態度,他們除了對於電動玩具的形式有著深度的觀察與研究,並進一步透過近似於『腦筋急轉彎』的手法為之注入有趣的風貌。

www.marnixdenijs.nl
Beijing Accelerator, 2006
荷蘭藝術家 Marnix De Nijs在近期有機會到北京一遊之後,對該城市日新月異的高度發展,以及當代都會自傳統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所令人感到的暈眩感與迷失感,自此產生靈感而創作了Bejing Accelerator一作。整件作品有如一台跑車一般,觀者坐在駕駛座上,透過手中的遙控器來移動方位以控制眼前的視框,整體經驗就有如面對一張全景環繞的攝影作品,而透過身體於時空中的運行,觀者得以聚焦並一窺清楚的影像。



Copyright reserved : Yan Duyvendak
www.duyvendak.com

Game Over
同樣也是荷蘭藝術家,Yan Duyvendak所創作近6分鐘的錄像作品所探討的是身為電玩遊戲主角的迷思與其存在的意義所在。永遠追尋著先前設計好的既定目標,玩者與電玩主角跟隨著遊戲規則試圖解開遊戲最終的機密或結局,然而如果當這一切的背後並沒有既定的目標,如果一個電玩遊戲所要求的並非是突破重重難關已達到終點,而是有如死局一般終而復始的輪迴與毫無意義的追逐,那它們存在的意義何在?而身為主角的你又該要如何繼續玩著這場沒有結局的遊戲?

www.habbo.com
Habbo Hotel, 2001
試想當線上即時網絡社群取代msn的時候,而且還可以自由選擇你的外表與髮色,參加舞會和外出,此外如果你願意付點費用的話,你還可以擁有自己的套房並買家具裝飾家裏,那是否會讓即時通的對話更為有趣?於2003年獲得Ars Electronica Festival,Net Excellence獎,線上即時通網路社群Habbo Hotel由是由芬蘭Sulake Labs Oy於2001所創作推出的線上即時通對談電玩遊戲,至今已經累積了20國的版本,其中還有中文版,儼然就是數位文化創意產業的最佳模範。



Copyrights reserved : MEC (Motards En Colère)
http://grogore.free.fr/event/motorkaraoke/motorkara.htm

Motor Karaoke, 2005
當跑車電玩遊戲被改裝成尖叫電玩遊戲時,這時候每位玩者必須要相互較勁的已經不是手腳與眼神之間的協調度,而是每個人喉結之間所能產生的分貝數,你叫的越大聲,你就有機會成為F1賽車大賽明日的Michael Schumacher。

當代數位音樂舞會:
為期三天的藝術節並邀請觀眾參與晚上午夜之後的電子音樂舞會,透過與史特拉斯堡市 «Les Nuits Electroniques de l’Ososphere» 的連線合作,大型螢幕的即時轉播,兩地的觀者得以虛擬性地共舞,共同見證兩地的互動,並為藝術節的夜晚帶來了最瘋狂的高潮。

結語:
2006 年維雷特科博館雙年數位藝術節與 «Emergences»(偵測)數位藝術節於10月1日夜晚在歡樂的氣氛下正式結束了。該節為期三天的活動基本上呈現出同等過往的高度熱潮,並也吸引了許多年輕的觀眾。但即便如此,相較於德國、美國、荷蘭或北歐幾國,法國在數位藝術創作的舞台上其實一直都無法成為國際上主要的領導國家之一,而這樣的情況從本藝術節的結構就可一窺究竟。
由維雷特科博館與巴黎市政府主辦,«Emergences» 數位藝術節比起德國ZK M科技美術館或美國MIT實驗室所推出的展演活動,除了還保有傳統當代音樂節或表演藝術節的形式之外,還過度著重以推廣與教育為主的活動型態,在企圖鼓吹青少年邁向數位創意產業之際,卻也難以推出高度藝術化的創作作品。無可厚非,在該藝術節一貫推出的展覽之中,有多件相當有趣的多媒體數位創作作品是相當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並學習的,但總觀來說,多數還是處於一般性的當代社會現狀批判形式,而無法提供更具體或更具遠瞻性的藝術創作走向。
最後,該節通常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而將焦點集中在近期相當盛行的電子音樂演奏與多媒體戲劇表演…等活動,試圖以概觀形式外加歡樂氣氛來總結當今的數位藝術形式,這類近似於近期相當盛行的night clubbing舞會活動,多多少少還是頗有令人感到過於失焦的遺憾。

Art Bar
展出地點:維雷特科博館與維雷特之家Cite des sciences et de l’industrie et Maison de la Villette
26-28, avenue Corentin Cariou, 75019, Paris, France
電話:33 - 01.43.66.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