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novembre 05, 2006

一種自然主義式的科技藝術 (A Technology Art of Naturalism)

談到科技藝術或互動裝置作品,給人的聯想常是借助一系列高科技的機械與裝置,透過電腦數位處理過程產生所謂「虛擬」空間以及「擬態」本質的成果,然而,此類作品要不呈現出必要硬體的存在感,因此多數在觀眾眼中看來就像是某種難以理解的龐然怪物,或者因其製作技術的複雜性,令人有難以親近與理解的距離感,但是其成果通常也均具有相當高度的視覺效果與吸引力,容易引領觀眾過於重視其中饒富趣味的互動性,而忽略背後深沈的藝術性與美學性。初見曾參與台北當代館「平行輸入 – 前駭客藝術」展,並再次今年十一月中於巴黎台灣文化中心展出的互動裝置作品《繪影繪生》 - 生命互動磁場Quorum Sensing之時,我們或許剎那間也有這樣的感受,在趣味的互動特性之中,此類科技藝術創作背後的企圖與真諦是否就止於那歡樂的片刻之中,還是應有更深沈的旨意?

《繪影繪生》是由當今任職於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藝術與科技影像》系(Arts et Technologies de l’Image)的副教授,也從事藝術創作的台灣藝術家陳珠櫻所完成。她至今超過十年以上的創作手法均與電腦和科技有著密切的關係。然而如果探究藝術家的創作背景,我們很訝然地發現她在跨入科技藝術創作之前,從事的是傳統的油畫與素描,並以繪畫創作畢業於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然而如何從傳統的手法出發,最後毅然決然地跨入新興的科技藝術領域之中?這樣的轉變又源自怎樣的動機?


Quorum Sensing, 2002 Copyright : Chu-Yin Chen

「建構就是破壞」,建立個人的藝術語彙
在面談中,陳珠櫻提到早期師從台灣繪畫大師李仲生的師專求學時代,「當時我正苦於找出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向之時,李仲生老師以饒富哲理的話語對我說『建構就是破壞』。而這樣的啟發對我來說正是創作生涯中的第一個轉捩期。」在這段動人的回憶之中,陳珠櫻提到那段時期就有如畢卡索早期從具象邁入立體畫派的過程,那是試圖解脫並突破長久以來既成的規範與拘束:「我開始將完成的畫布撕裂、或打破透視與陰影向度的科學法規、擺脫現實的自然法則以發現自我深處奔放的動力。」

藝術家第二創作轉捩期則發生在法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的求學階段。為了尋求新的創作媒材與手法,陳珠櫻嘗試了許多不同的化學產品如柏油。但是因為稀釋柏油的液體會發出異臭,為了不影響其他同學,她常常是自己一個人晚上留在學校創作。而或許因為這些化學媒材對於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陳珠櫻在某天發現到自己的喉嚨後方長出異狀物,經過多方的求醫也找不病源,甚至還有醫生懷疑她得了某種不知名的癌症。這天大的壞消息對陳珠櫻來說當然是個相當大的打擊。在對病因毫無了解的狀況下,她決定出院回家靜養,並向遠在台灣的家人報告這則壞消息。也是在此刻,她的母親從台灣寄了許多草藥到法國。在慢慢服用這些草藥,並暫時中斷創作一些時日之後,她的身體日漸好轉了,陳珠櫻對於自己身體上的變化感到驚奇,並開始對這些草藥的力量感到好奇。但她的好奇心並非是從醫學的眼光,而是觀察「能量轉移」的模式,思索大自然界中蘊藏的醫療(無形)力量。這樣的經驗聽來或許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然而,在許多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中,何嘗不是常常因為某些特殊經驗與意外而開創了另一種創作境界,這或許就是陳珠櫻放棄繪畫選擇科技創作的原因之一。

自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畢業之後,陳珠櫻思索未來創作的走向,她相信傳統「再現」representation美學在前衛主義藝術家的努力與革命之後已告瓦解,並不敷她創作的期望,渴望開創出她自己新的視覺藝術語彙,找出屬於她自己的藝術符號。因為偶然的機會陳珠櫻接觸了巴黎第八大學《藝術與科技影像》系,她興喜地發現到另一種創作的可能性,並相信這就是她要嘗試的方向。近八年的再次進修讓她獲得了該科系的博士學位,學會了用「寫」電腦語言程式來創作,建構虛擬的數位環境並賦與其順從自然科學法則中覓食、生存、死亡…等特性。而透過「細胞自動機制cellular automata」與自給自足環境所創造出的虛擬生物,除了是她長年研究累積出來的自我藝術語言之外,也是她數位創作理論的基礎。陳珠櫻提到當代許多的數位創作手法中,多數仍停留在在「模擬」或「擬仿」simulation的階段,其中的物性(對於對象物的依戀)算是一種相當西方觀點的人本主義。然而擷取自能量學、東方哲學或佛學的概念,陳珠櫻認為透過電腦的幫助除了能夠處理無形的「能」來進行創作,跳脫物性的執著來面對那虛擬的「靈性」,並萃取及展現其間幻化的本質與美感。

就舉《繪影繪生》- 生命互動磁場一作為例,藝術家透過基因庫與電腦語言程式建構了一個完全虛擬的生存環境,配合自然運作的法則,放手讓此一自主環境產生出各式各樣的虛擬生物,這些虛擬生物就像是純粹的數位能量體,脫離藝術家的控制與主觀性從無生有般的誕生、生活與死亡。而這一微觀社會的自主運作則因為觀眾的參與與互動而展現出來,腳下變化快速的光影忽隱若現地讓人一窺不知名虛擬生物的存在與變化,搭配著時如生物或物理性的聲響,引人遐思另一世界的存在。


Quorum Sensing, 2002 Copyright : Chu-Yin Chen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自一九九四年起開始研修關於「數位影像」虛擬真實的本質,在提到電腦程式語言的撰寫經驗,陳珠櫻自認有如「深入電腦的核心以參與處理的過程」,其實聽起來和她曾經接觸過十幾年的繪畫創作信念相差不遠。帶有一種工匠式的精密態度與毅力,她期望能夠全盤地徹底了解自己所面對的媒材,而非單單只追求套裝軟體式制式化的特效或絢麗的結果。她的創作歷程從平面繪畫走向今天最先進的電腦科技藝術。透過她所設計的電腦程式,過去在畫紙上速寫的神秘符號過渡到具有「人工生命」的三次元立體圖像,它們不再靜止於紙上,而是在螢光幕上不斷浮動、衍生的生命活體,而展場中展出的另一件動畫影片《灰》Gris正符合這樣的理念。藝術家花了近一年半的時間製作這件作品,創作出十二萬多張的立體動畫影像以展現虛擬世界中奇異生命的一生。這部影片中敘述的是一個虛擬生物的誕生、生活與死亡,也就是所謂「生命演化」的概念。而當片中這隻看似有如「水母」般的不知名生物在「歷經一連串的蛻變,當生命染盡多樣的色彩…當生命的火力燃盡,餘溫消卻,留下的則是一灘『灰』;象徵『來自塵土,復歸於塵土』的永恆循環…,這也就成為本片的標題…」藝術家如是說。

陳珠櫻提到在參加巴黎第八大學副教授甄試之際,當場評審委員頓時分成兩派,一派支持科技藝術中技術的重要性,另一派則鄙棄這樣的觀念,她身為甄試生在現場還頗為感到尷尬。然而她相信藝術家本應就是「形」的創作者,對她來說,透過電腦與程式來處理影像的模式其實與其它類型的創作態度沒有太大不同,她力求突破自我的侷限以邁向藝術創作的另一個階段,而也就是這樣無畏的態度才是令人佩服的。在科技藝術崛起之後,科技與藝術之間難分難捨,甚或對立的關係至今尚且還是藝術圈內時常提出的重點話題之一,然而對於當代數位藝術家來說,這或許早已不是考量的議題之一。對陳珠櫻而言,以當代科技技術來創作所代表的就是處理無形的「能」的想法,這才可謂是科技藝術中的虛擬面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她以這樣一句話闡述她心中對於生命的信念,其實也間接說明了她一路走來的創作理念,在其中,無形的「形」因人的存在而乍現眼前,而這短暫的一刻正是科技與人性感知之間的溝通最佳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