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di, mai 16, 2006

誰說藝術無關政治 - 法國首屆當代藝術三年展《藝術的力量LA FORCE DE L'ART》




notice of artwork : Shen yuan, La Route Paris - Luxembourg, curated by Hou Hanru


法國總理德維爾潘去年十月參觀法國Fiac藝術博覽會時宣稱在明年(2006年)將舉辦法國首屆的當代藝術三年展,一方面希望能夠提高法國藝術家在國際市場上的能見度,同時也希望能夠藉此與英美國家抗衡,尤其是在今日雙年展林立的國際藝壇上,巴黎市至今還尚未具有同等規模的活動。然而這樣的美意卻自此一宣言開始在法國的藝壇上引起不小的騷動,有贊成有反對,而連續數月的紙上論戰倒也更提高了大家對本展的期待。關於反對的主張,理由歸略約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時間的不足,畢竟短短六個月要推出一場具國際影響力,涵蓋超過兩百位藝術家作品的大展著時不易,也因此前波爾多當代美術館館長Jean-Louis Froment在一開始受邀時即拒絕接受策展人的任務:「政治人物想像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推動如此龐大的計畫,這更凸顯了他們對於展覽規劃與籌備所需的工作是如此地不了解」。而他的決定更帶動了藝壇界某些人士對此一「國家政策性」展覽的反動:官方介入藝壇、做政績求表現、過於國家主義…等等的批判更塵囂而上(不禁讓人想起台灣的衛武營全國表演藝術博覽會事件)。然除了人的問題之外,另一方面還有資金的整合與來源。據小編消息,到了四月份時,有一部分的資金都尚未募集完畢,而這點或許也解釋了為何這次三年展宣傳無力,以及展覽資訊不足之憾,尤其是到了開幕的前一天,還有許多藝壇人士與藝術家都尚未收到開幕邀請函…等等的問題。

然無論如何,為期兩個月的法國首屆當代藝術三年展還是於五月九日順利開幕。在邀請一兩位重量級的策展人的計畫均宣告破局之後,我們最後發現到的是分別由1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專才,透過一個個主題均不相同的個展所組成的大展,基於本活動的主辦單位的說法:「這場展覽絕對不是一場紀錄總結,而是希望能夠眼觀當下,基於今日藝壇的異質性並透過不同觀點以反應法國當代藝術現狀,所以我們才會決定用六個月的時間來籌備,如此而已。」

而的確,透過攏統的名稱「藝術的力量」,本三年展整體看來主要展現了一系列相當不同的觀點,並不求提供單一的策展論述。從繪畫傳統(Richard Leydier策劃的Vision(s))到雕塑裝置(Paul Ardenne策劃的Interpositions),從社會觀點(侯瀚如策劃的Laboratoire Pour Un Avenir Incertain)到喃喃自語(Anne Tronche策劃的Ecarts),從大師回顧(Nathalie Ergino策劃的Glissades)到自我中心(Dominique Marches策劃的Neuf a Douze…),從異國眼光(Lorand Hegyi策劃的Heimatlos/Domicile)到無國界(Philippe Vergne策劃的Entre les Lignes),從藝術家化身策展人(Xavier Veilhan策劃的Le Baron de Triqueti)到時尚設計(Catherine de Smet策劃的Design Graphique與Olivier Zahm策劃的Rose Poussiere),更別忘了視策展如創作的主觀性策展風格(Bernard Marcade策劃的je ne crois pas aux fantomes, mais j’en ai peur與Eric Troncy策劃的Superdefense)到客觀主義(Daniel Soutif 策劃的Objectivites),最後則結束於Eric de Chassey以「總結歸類」的方式所策劃Ici, pas la。




notice of artwork : Herve Telemaque, Fonds d'actualite No1, 2002, curated by Anne Tronche


如果說十五種眼光強調了展覽本身的多元性,然而展與展之間的研究方向卻對比過大而無法讓人建構統一的參展焦點,在加上動線不夠明確,還有博覽會式的廉價隔間展場更讓人常常搞不清楚展覽的出入口,可謂是過於強調各展的獨立主觀性反而喪失了客觀明確的整體經驗,大眾必須隨時改變觀展的思維以了解每場展覽的策展主軸,有種只要跟當代藝術有關的議題均提到了,但都似冰山一角般的呈現出來,頗有混亂及不夠深入之感。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多元化,幾乎涵蓋任何一種學派或創作手法的展出形式也讓人可以一窺少見或主流之外的創作作品,其中的教育與實驗旨意頗為濃厚。此外,在展覽期間每日將舉辦一系列錄像作品賞析與研討會(Stephanie Moisdon策劃的L’ecole de Stephanie),聲音音樂表演(Bastien Gallet與Patrick Javault策劃的Exposer La Musique Vivante),聽書會(Niek Van De Steeg與Gilles Grand策劃的Structure/Lectures),以及圖書與文件資料空間…,正可謂是該有的都有了。

自巴黎雙年展停辦之後,這次是法國除了里昂雙年展之外,首次有同等規模的大型展出。整體而言有令人期待過高,失望也較大的遺憾。但無論如何,畢竟辦場展覽所需耗費的人力與精力都相當可觀,在各國文化預算年度降低的今日,謀合性策展除了可以結合不同的觀點之外,而政府單位的介入其實並未壞事,這也是今日的政治現實面。誰說藝術無關政治,只是其中各有利弊,就端看主辦單位要推出甚麼樣的秀了。

Artbar:法國首屆當代藝術三年展《藝術的力量La Force de l’Art》
大皇宮Grand Palais,展期:09/May – 27/June/2006
地址:avenue Winston Churchill, 75008 Paris, France
當代藝術三年展同時並展出法國杜象藝術獎歷屆得主:C. Benzaken, C. Closky, D. Gonzalez-Forester, T. Hirschhorn, M. Mercier,與歷屆Paul Ricard藝術獎得主:B. Achour, M. Cantor, L. Greaud, M. Laurette, N. Lesueur, D. Marcel, T. Trouve.
網址:www.forcedelart.culture.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