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redi, octobre 17, 2007

表演、互動;盜版、回收 – 挑戰當代藝術的經濟價值(Performer, Interagir ; Pirater, Recycler - la valeur économique d’art contemporain mise à l’épreuve)


KELLEY WALKER, Black Star Press(反時針旋轉90度版本);Black, Star, Black Press, 2006
數位輸出與巧克力絹印在畫布上
以六張畫作組成的三聯作、211 x 792 公分
Collection Galerie Catherine Bastide, Bruxelles


在本屆里昂雙年展註一中,一件作品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在展場前樹立的標示牌還特別警告觀者「本展中的演出性質挑逗,有可能刺激心靈過度敏感的觀眾」,基本上就是請先做好心理準備再進場。一走入空蕩的展場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認出三位知名藝術家丹‧弗雷文(Dan Flavin)、丹‧葛拉漢(Dan Graham)、以及與賴瑞‧貝爾(Larry Bell)佔據展場角落的三件作品。就在這三件意味著五光四色、透明櫥窗、偷窺意識的作品所組成的三角形空間中,一位背對著觀眾,深著西裝的男子突然轉身面向我們,不言一語上演起一段脫衣秀;當男子漸漸脫下衣衫,最後只剩下一小塊貼身衣物時,舞者突然喊出一串《Tino Sehgal, Selling out, 2007》的口號,而表演就此結束,男子也開始慢慢穿回衣物;這時觀者可上前與之交談,舞者會告訴你:「汀諾‧賽蓋邀請了四位舞者(兩男兩女),每日輪流在不同的時段,在觀者進入展場後開始脫下衣衫,直到身上只剩下最貼身衣物時,喊出作品的名稱,這就是他的作品。」

KELLEY WALKER, Black Star Press;Black, Star, Black Press, 2006
數位輸出與巧克力絹印在畫布上
Collection Galerie Catherine Bastide, Bruxelles

就在一個禮拜之後,於法國南部的Magasin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推出了汀諾‧賽蓋另一件不同的作品,這次參與的演員是每次十二位的小學學生。共分成兩群,第一群學生在觀眾走進空無一物的展場後會迎向他們,「告訴」他們關於展覽的好與壞,以及好壞的理由;而在此同時,另一群學生則呆在創作工坊中故自做著一連串臨時發想的活動,但不能完成任何實體性的物件與創作(如塗鴉與黏土雕塑...等),也不會與觀眾產生任何互動。在為期六週的展出期間,會有不同學校的學生參與這場演出,用「訴說」的模式來完成這件無形的作品,為此,館方在開展前還須對所有參與的學生與老師進行為期1週的「教育訓練」。這件作品衍生自汀諾‧賽蓋對美術館與學校合作之例行性藝術教育推廣活動的觀察,一群群孩童循序進入美術館殿堂以「親眼見證」藝術歷史的進程與作品,然對藝術家來說,真正的藝術經驗應該也可以透過一種「參與性」(participative)的活動所完成。

誘發情境式的創作模式
上述兩件奇特的表演作品,是汀諾‧賽蓋一貫的創作形式。而這位英國籍藝術家過去的表演作品還包括去年柏林雙年展中的《擁吻》(Kiss)一作,一對戀人每天八小時連續不間斷忘情地擁吻,直到雙年展結束為止。對於這些創作,汀諾‧賽蓋堅持不留下任何攝影紀錄文件,此外,藝術家還拒絕我們將這些「誘發情境」(provocative situation)稱為表演藝術,因為對藝術家而言,這些作品並非延襲過往表演藝術(performance)的形式,以攝影文件或影像紀錄作為演出之後的「痕跡」(trace),進而成為藝術經濟市場的商品。藝術作品最終也可以跳脫藝術作品的實體性,在其中,藝術元素與觀者之間即時性(immediate)與意料之外(unforeseen)的反應與互動、排斥與認同才是作品的本質。汀諾‧賽蓋期望透過無形的文字、動作、舞蹈與演出模式來質疑著藝術的本質、作品的物性、以及藝術家、藝術作品之於大眾和社會之間的生產與消費關係。



KELLEY WALKER個展展場一景 © MAGASIN / I. Kalkkinen

數位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註二
相對於汀諾‧賽蓋演出式的創作模式,另一位年輕美國藝術家凱利‧沃克(Kelley Walker)同樣也對藝術作品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有著高度的興趣。承襲八十年代的「挪用主義(appropriationism)」,凱利除了大量使用既存的影像、圖像與口號之外,並只用數位工具如掃描機、電腦繪圖軟體如Photoshop、以及印表機所提供的功能來創作,顛覆手工與技術的傳統創作手法,視電腦應用繪圖軟體為當代數位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創作工具。
凱利最知名的創作是一個以光碟片形式(cd-rom)存在的作品《Shema》,片中儲存著藝術家數位化的影像,隨著光碟並附上一證明書,除了證明此一光碟的正版性,並明列出關於本件作品的版權條款:「任何購買本件作品的人可以隨心所欲複製並散佈片中的影像,任何其他人透過任何管道得到此一光碟或片中影像的複製版,也可以隨心所欲複製並散佈這件作品…。」這件作品事實上除了讓凱利有別於八十年代以「挪用」手法創作的藝術家,其中納入了「回收(recycle)」的概念,一如該藝術家於2006年完成的《Untitled》燈箱裝置作品。



KELLEY WALKER個展展場一景 © MAGASIN / I. Kalkkinen

《Untitled》燈箱裝置作品的背景圖案是一張1988年一場航空意外的紀錄照片,這張照片首先被班尼頓用來作成一張廣告背景;隨之被凱利選上經過加工,納入光碟中成為多張數位藝術作品之一;而這件藝術作品並再度被使用作為藝術雜誌Artforum的封面;而今天,凱利選擇再次利用這張封面,創作出這件燈箱裝置作品。在作品上,我們可以追尋上述一層又一層「影像加工」的過程,首先有班尼頓和Artforum的商標,還有凱利在掃描板上塗上的螢光色牙膏痕跡,以及印表機在列印這張海報時留在影像上的色表。以同樣的反覆操作模式還可見於該藝術家所完成的《Black Star Press》系列,該作至今共生產出十個不同的版本。藉由上述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楚了解到凱利所要傳達的創作意念與操作模式,其中除了質疑當代數位世代的版權價值之外,並間接質疑了藝術經濟市場的運作與迷思。
然凱利的創作雖饒富興趣,但並不創新,此外,今天關於創作版權的重要議題早已在網際網路高度發展下有了新的議題與面貌,國際「創作共享」版權標準(Creative Commons)即是一重要的範例。又或者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蘋果電腦創新傳統圖像設計規格,為攝影、廣告與圖文媒體設計帶來數位革命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出生於1969年的凱利所認知的圖像世界也是今天Y世代之七、八年級生所認知之高媒體化的社會,而凱利的創作基本上就是依循著今日影像氾濫之果的緣由與歷程,隨著修改影像技術的方便性與普及性所可預期的結果。此外,凱利還特地另外設計了一件以麥金塔電腦(Macintosh)歷年來的海報與廣告為主,並加入一張安迪‧沃荷的影像的燈箱作品,似乎在向普普大師致敬的同時,也為這段「數位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近代史留下最一針見血的註腳。

KELLEY WALKER, Untitled, 2006
數位輸出、燈箱
154,3 x 304,8 x 10,2 公分
© MAGASIN / I. Kalkkinen
Collection Mr. & Mrs. Andrew B. Cohen, courtesy Paula Cooper Gallery

盜版或回收,無解的議題
相對於汀諾‧賽蓋拒絕留下任何創作(或交易)紀錄的極端作法,凱利的創作從平面到立體,漸漸朝向物件性(object)或雕塑性的創作形式,於今年完成的磚牆系列《Untitled》,呈現出的是一個個磚塊掃描影像,磚塊中的背景是國際各大時報的頭版頁,而磚塊與磚塊間的隙縫則是用手工貼上去的一連串報紙文字片段,讓這件乍看像是平面絹印(serigraph)的作品有了不一樣的立體感,也更迷人,一如燈箱、回收符號、牙膏與巧克力的使用一般,凱利並宣稱「與其批判藝術之於真理的理念喪失,我反而對於廣告系統的訊息與魅力操作模式更有興趣 ...。」然而這類作品或許才是凱利創作中趨漸成熟、較具深度的表現。


KELLEY WALKER, Untitled, 2007(左邊)
數位輸出影像、雷射切割的鐵片、金箔
直徑147,3 公分


凱利的創作基本上並不具有任何批判性的意圖,最後我們是否會愛上凱利的創作,就某方面來說或許很難,因為其中坦誠(卻過於天真)的動機?聳動(卻更迷人)的視覺意象?還是簡單(卻過於制式化)的Photoshop圖像功能?又或者在其中,所謂的盜版(piracy)或回收(recycle)的概念分立在法治與道德的天平兩端,在在隱喻著藝術不再是世界真理的呈現,它在今日能夠具備的功能或許只是反映並肯定了影像再現系統(representation)的失調;就如凱利挪用麥片包裝盒外象徵回收的環保指標,將之放大作成看似鑲金的鐵片雕塑作品《Untitled》,失去警世的功能;又如一個個裹了巧克力的迪斯可球(disco ball)《Circle in circle》,失去反射閃光的用途,孤零零地懸掛在展場中,無言且永不停息地自轉著。

註一:汀諾‧賽蓋與凱利‧沃克均受邀參加了本屆里昂雙年展。
註二:本句改編自德國哲學家班雅明知名的文章標題《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Art-info
汀諾‧賽蓋Tino Sehgal
展期:07/Oct – 18/Nov/07

凱利‧沃克Kelley Walker個展
展期:07/Oct/07 – 06/Jan/08
地點:Magasin國立當代藝術中心, Grenoble, France
網址:www.magasin-cna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