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udi, octobre 11, 2007

不只可能、而且必要:全球戰爭年代的樂觀主義 - 伊斯坦堡雙年展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Necessary: Optim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War – Istanbul Biennial

「…在當今全球戰爭與自由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時代,不只可能並且必要重新活化現代化進程與現代性議題,推動主動性計畫以改善社會發展。在今天,現代化進程須透過多樣的形式,同時突顯在地性條件與概念,並建立起各種在地性與『全球性』之間的對話平台…」…侯瀚如(策展論述)


雙年展策展人侯瀚如

相對於過於概念性的里昂雙年展,同時也受邀參與該展的策展人侯瀚如於土耳其第十屆伊斯坦堡雙年展所推出的內容與作品頓時令人感到相當實際、並客觀的特質。不同於今年夏天歐洲各地舉辦的「西方盛事」 – 卡塞爾文件展、威尼斯雙年展與里昂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本屆的策展方針與該市同時跨越歐亞兩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土耳其這個國家本身多元的民俗風情與政治發展相當契合之外,並與當代全球的政治地理風貌產生即時性的批判與迴響,令人在觀展之餘不但信服侯瀚如巧妙的策劃概念,並反思「藝術」作為推動人文思想與社會發展之主要媒介之外,還有在瞬息萬變卻又息息相關的全球性發展進程中,得以引發的連鎖效應。


Vahram Aghasyan,《Ghost city》, 2005
Photo : Frederic Chastanier

衝突Conflict與對立opposition的現狀
出生於亞美尼亞的年輕藝術家Vahram Aghasyan在象徵著紀念土耳其國父凱末爾Kemal Ataturk的 The Ataturk Cultural Centre(AKM)中所展出的《Ghost city》數位攝影系列,呈現出的是亞美尼亞中一個個有如漂浮在洪水中,永遠尚未完成並空無一人的廢墟。藝術家透過簡單的數位攝影作品,強而有力地批判政府辦事不力的結果;同時,或許也批判造成亞美尼亞現狀的緣由,其實與土耳其之間有著難以釐清的責任關係?
同樣以聳動的影像來批判全球戰爭時代所帶來之難解的社會議題,代表蘇聯參加今年威尼斯蘇聯館的藝術團體之一AES+F所展出的《Last Riot 2》一作,則是該件同名錄像作品的平面數位影像版,畫面上一群看似純真的年輕人,個個手持利器如長刀、短劍與機關槍相互殘殺,除了呼應當今戰爭不斷的時代之外,同時也批判此一亂象對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影響,同樣也源自風靡全球的戰爭電玩遊戲中。


AES+F,《Last Riot 2》, 2005 - 2007
Photo : Frederic Chastanier

這次受邀的三位台灣藝術家之一陳界仁選擇以社會與人文關懷的觀點、紀錄與見證的形式來揭露台灣這個發展中國家的模範,背後因為全球化經濟型態的轉變而對於平民所帶來的生活劇變。而同樣具有揭露真相的企圖,白俄羅斯藝術家Aleksander Komarov所展出的錄像作品《On translation : Transparency / Architecture Acoustique》則有趣地透過德國柏林國會(Reichstag)的圓球體頂端的透明意象來探討今日政府與公民、(政治)意識形態與形象與傳達訊息之間錯綜複雜的溝通關係。
最後,法國藝術家Adel Abdessemed所完成的物件裝置作品《Axe On》,一個個用刀子完成的蓮花散佈在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倉庫展場Antrepo No. 3中,以一種無言的暴力簡述了第三世界在全球化高度發展下,對於在地文化、政治與經濟發展的衝擊與殺傷力。


Adel Abdessemed,《Axe On》, 2007
Photo : Frederic Chastanier

虛擬世界還是烏托邦願景 A virtual world or an Utopia
加拿大藝術家Nancy Davenport分別於AKM與Istanbul Textile Traders’ Market(IMC)中展出的兩件數位錄像作品:《Weekend Campus》與《Workers》應用同樣的創作手法,透過數位化照片剪接的手法,試圖以虛擬且不自然的影像串聯與動畫模式來敘述一段段看似存在的歷史與生活故事。
而就位於Nancy Davenport的《Workers》一作旁邊,由中國藝術家歐寧Ou Ning與曹斐CaoFei所完成的《大柵欄計劃The Da Zha Lan Project》則選擇自人民生活層面出發,透過紀錄、社區研究與多人合作的形式,探討該區之於都市發展與社區沒落之間的落差與難題。此外,同樣以探討社區發展議題,曹斐並於Antrepo中展出另一件專門以網路社群為主題的數位虛擬作品《人民城寨RMB City》。《人民城寨》計畫是一個虛擬的線上城市on-line,靈感取自於知名的網路虛擬遊戲《The Second Life》,RMB City除了濃縮了所有中國當代城市特徵的新城市之外,同時透過其虛擬存在的特性質疑今日各大城市在高科技建築策略的發展下,卻忘卻人文關懷與社區規劃的基本需要。這件作品並呼應著另一個由兩位藝術家Laurent Gutierrez與Valerie Portefaix所組成的藝術團體MAP Office所完成的《Cities of production》與《The Factory》,以中國大陸南方城市發展為藍圖(blueprint)探討著生產(production)、社會、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


Nancy Davenport, still from "Workers" DVD, 2005

同樣具有建築的背景,知名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與建築事務所AMO共同發表的作品《The Gulf》則採取研究的角度,一一解讀了當今發展最快的都會之一:波斯灣地區(The Gulf)的發展。該區今日美侖美奐如世界最新奇觀的貝殼狀群島式新度假勝地、世界上最頂尖之六星級大飯店、未來將吸引多數人潮的四大知名美術館、以及沙漠區首見的滑雪勝地…一個個創世紀的建築發展計畫同時勾勒也質問著未來烏托邦的型態與無限的可能性。此一壯觀的地圖式紀錄作品呼應著於AKM中展出,由韓國藝術家Lee Bul所完成的《Mon grand recit : Weep into stones》。該雕塑作品中的白色基地酷似一個巨大的冰川一般,加上如淚水般聚集形成的石塊,漂浮在現代化遺址之後散存的廢墟之間,呈現出多項二十世紀具象徵性的模型與符徵,質問著一世紀的現在化進程中已經完成、尚未完成、應該完成但永遠不會完成、不應該完成卻完成的奇幻烏托邦。

Rem Koolhaas & AMO, The Gulf, 2007

而台灣參展的女性藝術家陳慧嶠在Antrepo No. 3中所展出的兩件裝置作品:「此時此刻-古老的感覺」及「此時此刻-知覺的泡泡 在結束中開始」,同香港籍美國藝術家Paul Chan所展出的影像投影作品《1st light》則均顯露出樸素的品質,只透過細膩的媒材處理與符徵,隱喻著失落的夢。

積極手段activist proposals
就位於陳慧嶠與Paul Chan的作品不遠,由雙人組Allora & Calzadilla所完成的錄像作品《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sheep》則是一件相當饒富興趣且具積極手段的反動行為,透過片中主角騎著腳踏車繞過伊斯坦堡市區,定點地吹著土耳其黑海區用羊皮製成的民俗樂器,突兀的行為與高揚的樂聲不但吸引了路人與我們的目光,並誘發我們對此一傳統民族與音樂的興趣。同樣試圖透過音樂來傳達或延續傳統之於現代化的重要角色,旅法藝術家Fikret Alay推出的錄像投影作品《Tinica》敘述一個年輕人來到面對著層層工宅式建築物的小山坡上,他收集了不同的鐵罐與油桶(樂器),咨意地敲打起來並忘我地演奏出一段迷人的打擊樂;而就在我們深深受到樂聲著迷之際,音樂乍然停止,這位業餘音樂家將所有收集到各個樂器踢下山腳下,只留下尚留在我們耳中的餘音,誘發出一絲絲令人惆悵的觀感。


Allora & Calzadilla,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sheep》, 2007
Photo : Frederic Chastanier


而英國籍藝術家Justin Bennett則選擇他擅長應用的聲音創作模式,在Antrepo No. 3展場中各地擺上一個耳機,觀者得以透過耳機聆聽到藝術家花了數月時間遊走在伊斯坦堡市中錄製下來、少引人注意的各種聲音。該件作品與展於AKM中的土耳其藝術家Erdem Helvacioglu《Memories on silent walls》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隱喻異像metaphoric imagery
如果音樂尚可成為抗拒全球現代化與機構制式化的最佳反動利器之一,今日多數的藝術家則選擇以更抽象、甚至隱喻的手法來傳達他們意念與觀點。加拿大藝術家Ken Lum在Antrepo No. 3展場中應用透明反鏡的理論建立起一個走道,乍看之下鏡子的作用在於對映出對面牆上的文字,然當我們繞過角落走到鏡子的背後,才猛然驚覺從鏡子的內側我們可以觀察一個個同樣也走進走道的民眾,心中一股偷窺與監視感受油然而生,批判著高監視化的現代化社會。而土耳其藝術家Omer Ali Kazma在本雙年展中所展出的作品則是里昂雙年展中同名作品的完整版。《Obstructions》由四個投影影像所組成,每一個影片呈現出一項須高精密注意力的勞力工作:鐘錶大師、外科醫師、陶瓷藝術家與屠宰場的屠夫,一個個主角專注在他們手中的工作,毫無階級之分,緊湊的節奏與特寫的影像隨著時間的過去反覆播放,反而透露出一股實驗電影的特質。同樣應用異質的元素來組成一想像的異像空間,年輕的土耳其藝術家Emre Huner展出的《Panopticon》動畫片,應用動畫的手法將一群看似怪異、毫無相關的影像元素組在一起,跳脫時序性的故事脈絡,如艾莉絲漫遊仙境般留給大眾無限的想像空間。


彭弘智Hung-Chih Peng, 《十誡及伊斯蘭註解》, 2007
Photo : Frederic Chastanier

後記:
最後,象徵著土耳其現代化發展之 The Ataturk Cultural Centre(AKM)屬於五、六十年代中期的建築風格,在刻板與老舊的外表中顯露出具歷史性遺址的氣派,因此與內部展出的作品反而創造出一股相當有趣的對話;而位於市中心的Istanbul Textile Traders’ Market(IMC),其猶如迷宮式的上下階梯走道,多間象徵著土耳其紡織加工主力的服飾批發店面,讓在此區展出的作品與之相互交錯,卻也呈現出相當不同的風貌,並更強化了該區的策展理念。然而,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第三展場:港灣倉庫Antrepo No. 3可能就是本次伊斯坦堡雙年展真的引人詬病的部分。該展區因原本改自於港口倉庫的原因,其寬廣的空間容易造成隔音不易的缺點,因此多數在此區展出的作品均令人難以專心且清楚地玲聽到片中的內容與對話,最終只能讓人得到作品彼此相互干擾的概觀感受,甚為可惜。




雙年展第三展場:港灣倉庫Antrepo No. 3的外觀



Artbar :
不只可能,而且必要─全球戰爭年代的樂觀主義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Necessary - Optim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war
第十屆伊斯坦堡雙年展10th Istanbul Biennial

策展人:侯瀚如Hou Hanru
日期:08 Sep. – 04 Nov. 07
地點:Istanbul, Turkey
網址:www.iksv.org/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