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dredi, février 24, 2006

虛擬與表象–自然的擬態


Man in a Boat (detail), 2002. Ron Mueck.
Courtesy of Anthony d'Offay, London. Photo Credit : Mike Bruce.

出生於移民美國的日本家庭,約翰.梅達(John Maeda)首先畢業於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然而,原本身為科技工程師的他毅然決然地遠赴日本–他的原鄉–研習藝術創作。他於Tsukuba University獲得藝術創作博士學位,並再度回到麻省理工學院–他啟蒙的源頭–,只是這次他成為該校媒體實驗室的教授,並持續進行個人的藝術創作。
擁有科技藝術界中詩人的美名,約翰.梅達這次從大自然的觀點出發,透過傳統風景畫家的眼光,應用當代科技工具,在虛擬的數位空間中「畫出」大樹、天空、草原、月亮、火、風、雨、雪...等大自然的元素。然而,約翰.梅達的「數位風景畫」《NATURE》不單單只是大自然表象的模擬,他同時也融入時間的元素,透過花草的「生長」、風雨的「落下」來呈現大自然中無形的律動。而另一件展出的作品《Eye’m Hungry》,除了文字遊戲上的幽默之外,這件隨著聲音、話語或歌聲的音頻而「反應」的抽象圖形(reactive forms)是藝術家特別為兒童所設計的作品,也凸顯其創作中一貫的人性關懷。
如果約翰.梅達「人文主義式」的創作理念實現了「詩意的數位世界」,相反地,澳洲籍藝術家朗.謬克(Ron Mueck)則透過寫實的表象,揭露當代社會「個人主義」下的孤寂與哀愁。
《船中的人》(Man in a Boat)雙手交叉胸前,發紅的雙眼望向無盡的遠處,警覺的神情透露出一私的不安,全裸的身軀毫不留情地呈現出他那不完美的身體,孤零零地獨坐在一艘過大,卻真實的獨木舟中。人與船的比例是不對稱的,一如謬克其他的作品一般,如身長五尺高的《男孩》Untitled(Boy)或《大人》Untitled(Big Man)。謬克的人像雕塑都是一系列時而沈思、時而憂愁的人像雕塑。而過大(高)、過小的人體比例也令人在觀賞謬克的主角時,心中油然升起一絲的不安、沮喪甚或害怕的情緒。此外,謬克的作品中常常也融入現實世界中保有真實比例的物件,一件衣服、一艘獨木舟似乎都敘述著一段主角不為人知的故事。而就是在這真實與假象、擬態與寫實的世界中,我們才能感受到其創作中的視覺張力與隱喻力量。
朗.謬克原本幫兒童電視節目製作一系列的布偶人像,他於1986年移民英國倫敦,並從1996年起全心投入藝術創作。他的作品曾在多處地方展出,其中包括倫敦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2000年)、49屆威尼斯雙年展(2001年)、華盛頓Hirshhorn美術館個展(2002年)、德國漢堡國家藝廊與柏林Gegenwart美術館(2003年)。

《約翰.梅達 Nature + Eye’m Hungry 個展》與《朗.謬克個展》於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同步展出,展期從19/11/2005到19/02/2006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