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dredi, février 24, 2006

Michal Rovner


Jeu de paume © Kleinefenn@ifrance.com

以色列女性藝術家秘夏.羅芙娜(Michal Rovner)出生於1957年以色列特拉維夫(Tel-Aviv),歷經舞蹈與視覺藝術的薰陶、以及對於哲學與電影的研究,她於1981年畢業於耶路撒冷的Bezalel藝術學院。首先以攝影師自居,她於1988年離開以色列移居紐約,並自1990年起擔任知名攝影師與導演勞勃.法藍克(Robert Frank)的助理。 今年十月,法國網球場美術館選擇展出羅芙娜自2003年起,一系列結合新科技裝置所完成的影像藝術作品,名為《場域》(Fields)。
當我們一進入《場域》的展覽空間,首當其衝的是一個近似四方體的石塊,就像一口獨立於沙漠中的油井,而我們必須走上前去,以俯瞰的姿態往裡看才能一窺《井》(The Well)底的影像。井內中空的底部覆蓋著一層砂礫,砂礫上投影著ㄧ群游移的人群,紅色、模糊的人形以群體環繞的方式繞著圓形底部快速的移動著,而這樣的律動同時也將投射的影像幻化成一股液體,就像是川流井底的石油一般。獨立於展覽入口的《井》不但另人想起沙漠的空虛與寂寥,而井底快速流動的液體同時也影射著「世界」的瞬息幻變,一個未知的井底世界。
而羅芙娜透過高科技的界面闡述神話的意圖在《資訊場域、文化平台》(Data Zone, Cultures Tables)、《化石室》(Cabinet Stones)與《石碑》(Tablets)這幾件作品中更為明顯。在《資訊場域、文化平台》中三張長桌上擺著幾個物理實驗室中常見的培養皿,每個培養皿中細小的黑影以一種規律的方式游移著,透過背投影的方式,黑影時而看起來像是顯微鏡下的微生物群,時而又看似是種莫名的遠古民族舞蹈。介於生物化學與人文科學之間溝通著一種反覆循迴(looped repetition)的律動。而同樣的律動也在《化石室》與《石碑》中重現。一系列的化石隔離在一個個獨立的玻璃罩中,就像一頁頁的羊皮紙,上方投影著古老的文字,但是不同於一般刻畫在石塊上古文,這些文字以一種肉眼幾乎難以察覺的運動模式蠕動著。《石碑》則是化石的巨型版本,兩塊有如攤開的書頁般的石碑上投影著類似的影像。觀者必須爬上特別設計的台階上,往下俯看才可以一虧全貌。帶著一絲宗教的肅穆,影像中人群以一種近似儀式般的模式反覆由左自右,由右自左蠕動著。如果在培養皿受限的圓形場域中,影像實體所展現出的ㄧ種群體之間相互影響的張力與互動,並呼應現實世界中複數型態的文化互動,那化石與石碑則似乎將古老的神旨轉化成未知的符碼,無言地訴說著遠古的人文歷史。
《火域》(Fields of Fire)一作是羅芙娜透過這次個展的機會,與當代德國音樂家與戲劇家漢那.果貝爾(Heiner Goebbels)共同合作完成的新作。羅芙娜這次放棄以人形、群體、文字、歷史為創作中心,《火域》中展現的是一股由左到右,地平線式快速流動的影像。乍看之下我們分不清到底影像上呈現的到底是油、是火、是畫;又或者說,《火域》呈現的同時是油、是火、也是畫。透過影像後製的效果,影像呈現出強烈對比、高度飽和的色彩,再加上果貝爾時而鼓動,時而咆嘯的背景音樂,觀者感受到的是一股介於快速流動的液體、爆裂的氣燄、以及奔放的筆觸之間強大的能量;換句話說,沙漠的嚴酷、火燄的熱力、以及形體的變化正是《火域》一作帶給我們的視覺震撼與心靈感應,並與《明信片》(Postcards)一作–《火域》呈現在一系列明信片大小的液晶螢幕上的縮小版–相互呼應。這件影像聲音裝置作品引領觀者進入一個獨立抽象的感官空間,其中流動著各種情感,強迫我們正視大自然的力量,進而與之共生,探索人文社會與大自然間的相互平衡 。
羅芙娜的作品不同於其他的藝術家,她不直接處理今日中東地區的緊張情勢,也不透過藝術的形式來探討猶太社會的文化、宗教與政治議題。羅芙娜以詩意的眼光觀察當代人文社會與大自然間的共存現狀,並企圖結合神話與歷史、傳統與現代來隱喻高度發展社會下的矛盾、衝突、規範與不安。而同一時間,羅芙娜的藝術創作也脫離它既有的文化框架,現實環境,跳脫傳統媒材的侷限,透過個體的變形、群體的張力、古老的印記、記憶的扭曲,試圖開創出新的藝術語彙。「我的創作並非直接影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之間的政治問題。我試圖呈現出的是矛盾、張力、裂痕與困境的...等等情境,我透過攝影、錄影的方式記錄現實,隨之將之扭曲,影像變得模糊難辨,它們逐漸失去原有的意涵,然而另一段故事就此誕生。」

秘夏.羅芙娜的《場域》個展於法國網球場美術館–協和廣場分館展到12月底,同一時間在該館的電影室中也將播放羅芙娜的兩件錄影作品《邊界》(Border)與《音符》(Notes)。羅芙娜的攝影作品與錄影裝置作品均在美國以及歐洲的畫廊與各大美術館展過,其中幾個比較重要的展覽分別是於1997年於阿姆斯特丹Stedelijk美術館、倫敦Tate美術館、2000年的惠特尼雙年展、2002年於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美術館個展、以及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以色列館,並奠基羅芙娜今日重要的地位。